发新话题
打印

媒体札记:主权、人权、女权

媒体札记:主权、人权、女权

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专栏作家 徐达内 (2012年6月26日)


一、主权

《中方否认公务船撤离黄岩岛,称未接到中国船只撞菲渔船报告》和《外交部:南海设三沙市系中国主权范围内事情,反对菲律宾在南沙办学校》的消息并列在新闻门户顶端,腾讯更追加了《东京都8名议员赴钓鱼岛考察,预计上午抵达》的通知。

在过去的这半年间,以黄岩岛和钓鱼岛为核心点的中国海洋疆界争议延绵不休。在响应那些“中国硬起来”的民间呼声同时,宣传官员们同时调控着“和为贵”的投放力度。《人民日报》、新华社、央视等跟随官方声明,连续发表评论指责邻国“挑衅”,那些军事专家们更获得在各地都市报和网站上的频繁露面机会,向国民宣告中国保卫领土的能力和决心。

相较而言,菲律宾和越南收到的是针对官方全体的直接指责,例如《人民日报》(海外版)6月22日头版那篇《挑衅一次,就反制一次》,斥责“越南立法私心太重,最终只能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而在这同一个版位,前一天指向东瀛的则是《日本右翼,收起你的幼稚和荒唐》,由《日本新华侨报》总编辑蒋丰针对那位谋划“购买”钓鱼岛的东京都知事,怒斥“在中日关系里面,有一种灾难叫‘石原慎太郎’”,但结语还是保留着“寄希望于日本人民”的口子:“日本右翼当年没有挡住中日恢复邦交的脚步,今后也同样无法阻挡中日国民友好交流的大潮。”

在这种涉及国家主权的议题上,当然更少不了《环球时报》的社评。4月中旬以来,这份报纸连续发表代表自身立场的《一次在南沙海域维权的成功之举》、《立威是中国在南海的当务之急》、《东京花钱买不到钓鱼岛主权》、《菲律宾痛了,其背后力量才会沮丧》、《中国有力量应对海上争端并发》、《不让菲律宾控制南海摩擦的节奏》、《菲律宾调门越高,脸面将摔得越重》、《从容应对冲突是大国才有的气度》、《日本对华强硬其实露出了软弱》、《中国应继续保持对菲律宾严厉》、《中国应扩大对“睦邻”的理解》、《打击阿基诺执政应成对菲斗争核心》、《钓鱼岛,与日本斗不能被气着》等,昨天又以《三沙市锻炼全中国的意志和胆略》为“鹰派”鼓劲——“中国在南海问题上的主动性是越菲等国‘倒逼’出来的,设立三沙市是一个重要标志:越菲的挑衅不仅会遭到中国的坚决反制,而且它们会带动中国对南海的系统性重视和投入。今后如果它们不自我克制,必将在南海遭遇一连串的挫败。”

除了这些传统争端外,事关主权的还有一种新情况:如何在中国管理“越来越麻烦”的外国人。当搜狐新闻编辑正在预告《全国人大继续审议出入境管理法案,涉三非外国人问题》时,评论频道已经推荐出来自今日新京报的《依法办案,不必分“外籍”“内籍”》。作者毛立新根据新华社昨天发出的广州市政府新闻办公室通报,强调“既属普通的涉外案件,严格依照我国法律规定办理即可,任何一方都没有必要作过度解读或过激反应。一切循法处理,自然内外皆服。”

这是《环球时报》之外可以就此发表评论的罕见媒体。6月17日,一名尼日利亚男子因涉入纠纷被带入广州矿泉派出所,而后猝死。两天后,大批黑人在广州广园西路街头聚集抗议,现场画面一时成为微博论坛热点。次日,包括《南方都市报》、《广州日报》在内的本地报章均以通稿为据,不刊现场图片,称警方呼吁“外国人在中国境内必须遵守中国法律,不得损害社会公共利益”,并承诺“将严格依法调查”。

21日,《环球时报》出动,发表复旦大学客座教授周鸿军之论《与老外的纠纷,也需执法必严》,强调“原本可通过依法调查顺利解决的事,演变为老外聚众与警察对峙的严重违法违规事件。如果在国外警方肯定会对聚众者依法严肃处理,并对闹事者进行身份甄别,若遇到外籍‘三非’人员还会进行羁押。”25日,在编译了针对尼日利亚驻华公使“要求中国就所谓的广州警方使用‘高压手段”逮捕尼日利亚公民艾利贝奇事件进行调查……要求该国专家被允许参与艾利贝奇的尸检”的外电报道后,更由周教授再升一级,在《尼日利亚无权干涉广州猝死案》中列举尼籍人员在国际上暴力抗法的过往事例,直斥“一个外交官如此不职业、不懂法律并违反起码的外交礼仪,让人感到十分惊诧”:“按国际惯例,尼日利亚政府无权派出所谓‘本国专家’对尼籍死亡者进行尸检,尼籍死亡者不存在被政治迫害、谋杀致死之嫌,起因无非是来华‘淘金者’、打工者为了少付一些车资,而与电动车主发生纠纷,警方接到报警后按程序出警,对双方当事人带回派出所进行进一步调查、调解、取证,在这一过程中尼籍人员突然死亡,这是一起非常普通不过的民事纠纷案,没有所谓的高压手段、拘捕、拘留,或其他阴谋。”

根据广州官方最新通稿,“6月21日下午,尼日利亚驻华大使馆公使等6人对死者尸体进行了查看和辨认,确认死者为该国籍公民,并确定其身份。尼日利亚驻华大使馆公使对警方及时安排其对死者尸体进行辨认表示感谢,对尸体需进一步检验才可确定死因表示认同,并表示对尸体进一步检验需要征求死者家属意见。目前,广州警方已向尼日利亚驻华大使馆发出照会,希望该馆尽快通知死者家属或委托官员到穗协助对死者的死亡原因进行进一步调查。”

二、人权

微博给一些人带来了“祸从口出”,但也给另一些人带来了突破管制的机会。正是借助这个难以监管的渠道,潜伏在安康的记者们直播了当地官员试图阻止冯建梅丈夫邓吉元赴京的过程。根据《经济观察报》朱文强提供的图文记录,在这个因为遭遇大月份引产而成为全国焦点的农民家庭上周五接受德国记者采访后,“政府安排人在他们家门口打出标语:‘痛打卖国贼,驱出曾家镇’。现在,他们家每个人都被跟踪,有家都不能回。在那样的小地方,这样的行为他们迟早会被折磨到精神崩溃的。”

昨天傍晚,经由燕赵都市网和浙江广播电视网摆渡,网易和凤凰甚至把那些人们高举“卖国贼”横幅的画面推入新闻首页要闻区,引用来自“假装在纽约”微博账号以及百度镇坪吧上的信源,称“当地政府已组织大批水军,满屏尽是对邓家的造谣和谩骂——医生曝料是邓家答应打掉孩子;靠卖国出门的吉彩姐姐不久将来会以黑马的姿态打入日本AV市场;邓家人答应日本媒体采访,搞到有国仇家恨的日本人那里,与汉奸何异;冯建梅是镇坪历史上最享福的产妇……”

这些同行的努力激励了《兰州晨报》和《云南信息报》,后者今天除了回溯“当地官员曾向当事家庭道歉”的新华社报道外,还宣布自家记者就此询问到了安康市新闻办官员等,得到的回复是“不清楚”,“曾家镇政府办人士还否认了网民认为‘村民打横幅一事由当地官员组织实施’一说。”

新浪这次也有了突出表现,晨间推出新观察专题《镇坪“卖国贼“横幅暴露遮丑心态》。编辑们显然看到了那些怀疑打横幅者是受到政府“收买”、哀叹“这就是中国人”的微博留言,他们写道:“很难想象,这种比大字报还要醒目、鲜艳的横幅出现在大街上对本已遭受丧子之痛的家庭造成的伤害,我们不禁要问,是谁打出了这样的标语,是谁支持或者说放任这些人打出了这样的标语?难道对一个父亲向国外媒体陈述丧子之痛也是卖国吗?”

在“如果接受外媒采访也算卖国……”的小标题下,这个专题借用了网络上流传的那个归谬法:“如果这也算‘卖国’的话,那么我们的国家领导人向国外记者采访时通报的汶川地震中遭遇的不幸算什么?我们的国家领导人在接受外媒采访时谈自身发展的不足又算什么?不知道那些‘义愤’的‘乡邻’们会不会也想着‘痛打’一番,当地政府和官员会不会也觉得应该‘痛打’呢?”

在宣告“我们宁愿相信,这件事情和官方无关,只是那些‘愤怒’乡邻的好事之举”后,新浪的编辑们批评这种“家丑不可外扬”的阴冷思维,结语有云:“‘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丑,是遮不住的。”

从迄今冯建梅家人的对外发言来看,他们其实已经在努力避免被人与“境外势力”相连,一再声明“相信组织”。所以,即使在上周二未获得此前镇领导允诺过的调查结果,妹妹邓吉彩除了在网络上抱怨“不许离开医院一步”和“上个厕所都四五个人跟着”的个人处境外,还坚持作如下回应:“我们没接受日本人的采访,德国人本也没打算接受的,是政府一拖再拖,嫂子给德国记者只讲了自己强制引产的过程,我们的国家是很美好的,只是个别寄生虫害的。”

在初期允许了媒体人的传播冲动后,宣传官员从上周起显然已经加强管控,因为他们发现,那些群情汹涌的已不仅仅是对基层计生干部野蛮行为的控诉,更是高举“天赋人权”的旗帜,直接否定计划生育这项基本国策的存在意义。所以,腾讯一方面要将邓家的微博推荐到热门话题榜首、把《兰州晨报》的稿件放上新闻首页,一方面却也要允许监管者们将那些控诉择要删除。

三、女权

女权主义者最近很忙。她们为刘洋这个女航天英雄的壮举而自豪,为冯建梅被引产的悲剧呐喊,还要为夏日着装清凉的权利自辩——总结成一个标语,就是“我可以骚,你不能扰。”

的确,那两位在上海地铁站入口处举起彩板的蒙面年轻女子,成为今日多家市场化报纸的头版主角。6月20日晚,认证信息为上海地铁第二运营有限公司的官方账号“上海地铁二运”发布一则微博,劝告“乘坐地铁,穿成这样,不被骚扰,才怪。地铁狼较多,打不胜打,人狼大战,姑娘,请自重啊!”——配图是一名身着黑色丝纱连衣裙妙龄女子的背面,由于面料薄透,致使旁人能轻易看到该女子内衣。但也正是这则提醒微博,当即引发网络论战。以年轻女性为主力的一方认为,穿得暴露不暴露是个人自我选择的问题,没有任何人可以以此为借口对他人进行性骚扰;以男性为主力的一方则支持地铁运营方,强调“公共场所的穿着应该注意场合,这是起码的常识和公德!连这点常识都要质疑吗?简直滑稽!”

战火在24日上午更从虚拟空间延展到现实生活,两名年轻女子在上海地铁蒙面、手持彩板,上书“我可以骚,你不能扰”,以此抗议地铁运营者的言论。

于是,今天更有多家媒体加入这场性别大战,几乎所有报章都在报道时同时引用双方观点。而那些事关“自由”和“权利”的字眼,评论员们用起来就更加得心应手了。《广州日报》在请漫画师渲染气氛后,标注女方观点主旨是“我有诱惑的权利,你有自制的义务”、男方感叹重点是“你的‘骚权’不能侵犯我的人权”。《新京报》刊文批评“上海地铁二运”的微博存在逻辑谬误,反问“按照‘穿成这样,不被骚扰,才怪’的逻辑,小偷偷窃莫非要怪罪于失主钱财太多”,根据这篇得到新浪和凤凰网同时头条推荐的文章立场,“罔顾法律和事实,放过最该承担责任的加害人,却津津乐道对女性着装评头论足,无异于对被骚扰女性的二次伤害,实属不该,乃典型的现代版‘红颜祸水’论”。《成都商报》则允许作者宣布“地铁提醒女性多穿点并无不妥”:“地铁公司善意的提醒,居然遭到了一些女权主义者的指责。但从‘我可以骚,你不能扰’这句标语就可以看出,女权主义者对女性其实并不尊重。可见,一些所谓的女权主义者,其实只是为了炒作而已”,文章甚至同样以偷盗为例,“警方不是提示公民,注意不要露财,防止坏人抢劫、盗窃么?我们是不是也可以用‘没有法律法规规定公民不可以露财’来指责警方?是不是也可以因此就说,‘我可以露,但你不能偷,更不能抢’?”

《扬子晚报》除了让记者到本城地下一探,得知“南京地铁也有人穿露背装,但太过暴露的不多”外,还试图用评论版头条平息双方火气:“地铁里该如何着装,这涉及到两个层面:其一是公民的权利,其二是公共管理者的义务……我不赞成将地铁里的着装问题提升到女权主义的高度。还是有位网友说得好:爱美之心可以有,防狼之心不可无。”在宣布上海地铁的官方微博“提醒并无不妥,而且很有必要”的同时,这位作者亦安抚女方,强调“措辞有问题”:“‘请自重’这种表述带有明显的道德评判意味……你可以作出善意的提醒,但穿成什么样子是别人的权利,轮不到你来指指点点。”

这个热门话题甚至引来了央视女主播董倩在昨晚新闻1+1里感叹一番,《乘客要清凉地铁要“打狼”?》在引用了一个56%支持地铁官博呼吁女性夏日着装勿暴露的网络调查数据后,董主播亦强调“遣词用句方面的确应当斟酌斟酌”。两位专家在镜头前就是否应该“设立女性专用车厢”各执一词,编导们结语时提出期望:“其实让地铁公司去解决一个在地铁车厢里面性骚扰的问题,这不现实。但是地铁公司应当做也能够做的,是在女性遇到这种情况之后,要让女性求助有门,而不是说仅仅一句‘你应该多穿点’。”

比起凤凰网也在呼吁“与其要求女性‘自重’,不如从细节多为女性考虑,减少性骚扰发生的可能”的专题,搜狐另辟蹊径,选择“中国性骚扰法律保护仅限于女性,回避男性权益”作为论述重点,感叹“男扰女犯法,女扰男却无罪,所以面对着眼前的前卫女孩们,男性朋友们就只有被迫‘享受’的份了。”

腾讯决定从“群己权界”这个角度来解析这场风波:“地铁公司的初衷只是帮助女性们防止性骚扰,让她们穿多点,不料却惹怒了女权主义者。然而在女权主义者们喊出‘我可以骚’的宣言后,又反过来遭到许多保守网友的不满,可谓是一波三折。”而后,论战中的四类观点被汇总,分别是“穿成这样,不被骚扰,才怪”、“法律没规定,我就可以随便穿”、“我可以骚,你不可扰”以及“女性在地铁上穿得太清凉,对我是一种性骚扰”。

根据这期“今日话题”,“究竟‘可不可以骚’关键在于搞清‘群己权界’”:“具体到女性公共场合着衣这件事上,‘群己权界’的‘界’就在暴露的程度上,如何让多数人取得共识——既让这些现代女性们感觉‘身体权’受到了尊重,又让别的人不会觉得受到了冒犯。”所以,编辑们称赞这次女性衣着之争是不断步入现代社会的中国解决“群己权界”问题的一个好例子,因为“人们在各个公共平台上充分展现各自的看法,社会的整体开放程度、底线就会清晰地显现出来,不同的人群也可以不断更新原来的想法,这无疑有助于‘何为暴露’这条线的确立。”

(注:本文中之点评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本文编辑刘波[email protected]。)

TOP

发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