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川,历史上虽是弹丸之地,却人杰地灵,创造了500年的辉煌。她东耸银屏、龙须山,南依天马、贵人峰。西卫凤凰山,徽文化的母亲河之一一一登源河与山泉滴聚而成的龙川河在村前交会,胡氏一世祖--东晋散骑常侍胡焱在镇守歙州为官期间就是看中这块风水宝地,并于咸康三年(377)举家迁居肇基于此,至今已有1660多年。从南宋著名的地理风水学家赖文正(布衣),到当代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高级顾问,高级建筑师郑孝燮(xiè)都说“这真是一块风水宝地”!正是在这块风水宝地上,不出千人的小小村落,历史上曾出过20多位进士举人,两个尚书,任县令以上官员20多名,另有教谕7名。其他领域也有许多杰出人才。同时也是我们的总书记胡锦涛的祖居,真可谓是名不虚传的“名人故里”。
据胡氏宗谱纪载,龙川村形状似停于河畔之船,胡氏建村筑居布局曾经过赖布衣地师亲自指点修正,并留下了《阳基记》一书。而胡宗宪尚书府恰处于“船”的“舵手”位置,是依据《阳基记》风水要求设计建造的,迄今已有约460余年的历史。整个尚书府象微微翘起的船头,占地5000多平方米,内有从善堂、官厅、梅林亭、轿厅、蒙童馆(梅林学堂)、医馆、松公家祠、土地庙、徽戏园、文昌阁、观音堂(佛堂)、逍遥斋、小姐楼、徽州厨房及众多小巧园亭,内门八十多道,外门二十四道,故当地人称“二十四门阙”。尚书府历经多朝数代波折,时兴时衰,文化挚厚,又有“六大怪 ”流传,神秘而又充满灵性。现在保存修复看到的尚书府主体建筑为明代建筑,清代民国曾经过部分修缮,布局独得、设计巧妙,外典(雅)内秀(丽),以古巷子多、门阙多、功能齐全而著称于世,一般游人都有进得去出不来的迷宫感觉。这也从一个侧面印证了龙川尚书胡氏族谱上记载,历史上龙川胡姓家族,人丁最兴旺时曾“七世同堂”。胡宗宪尚书府是整个古徽州迄今保存最为完整、气势最为雄伟、结构最为复杂的明代官宦之家建筑群。故有号称“徽州第一家”之誉。其一,从建筑结构和规模来看,有官邸气派,与徽州现今大量留存徽商民居相比,显然不同,内部三雕饰物强调正统,并突出官本位思想,从中能够体会封建等级制度的强烈。其二,建筑外观大方朴素而内在结构小巧玲珑,室内生活娱乐设施一应俱全,保存如此完整,这是极其少有的。其三,胡宗宪在明代历史上是一个极其重要的人物,作为明代重要人物,其故居有着极其珍贵的人文价值,承载着明代官场兴衰的大量历史痕迹。


七星环月 又叫七星拱月,这是尚书府西大门前一大胜景,为尚书府第一怪。原来,大塘中依次排列七口小塘(今淤待修复),前环一明月,称“北斗七星环月”。恰好与天上北斗七星的布阵一模一样,像两个长柄大勺。每缝枯水季节,七星小潭会露出塘水水面。所谓“偶尔露峥嵘,又见北斗星。”为何在尚书府西大门前修建这七星潭呢?这是有风水的讲究。《阳宅十书》有过这样的记载:“西向门前七星潭、世代子孙居高官”。即让七星潭保佑胡氏子孙官运享通。当然,也有备以救火的实用功能。


我们脚下的门前坦设计也有讲究。靠七星塘的前部,用鹅卵石铺砌,称“鱼鳞坦”。鱼多子,冀家族丁多而年年有余。民间又有“鲤鱼化龙”的说法,冀兆塘中鲤鱼能化龙而跃上“龙门”。门前部分为五路石板横铺,代表东南西北中五路。清人姚福均说:“出门五路皆得财也”,故昔时民间要祭“五路财神”。
大门前悬挂对联:襄懋故居添异彩,龙川胜地出名流。“襄懋”是胡宗宪平反后,皇帝的赐封。


葫芦门 门内小院与仪门后小院相连,有曲径通幽之妙。门呈葫芦形,葫芦,是徽州民间崇奉的植物图腾,葫芦悬挂似袋,内有籽,徽州三雕中常见一长串大小葫芦,即寓意“子孙万代(袋)”,道家、医家、农家因之常用以装酒、装药、装茶。此外,葫芦门在这里还有一层含义:葫芦,胡芦也,主人自谦此乃胡家草芦(茅屋)。这把古徽州人做人低调、内敛、不张扬的性格体现出来。

惜月亭 这是主人凭窗赏月的小榭。也是尚书府的第一景。中间对联为“草亭闲座看花笑,竹院敲诗带月归。”为唐英所书。你看,当山村夜晚皎洁的月光倒映在七星潭水上,透过亭中园门阙欣赏,那种特有的山村寂静、那种特有的诗情画意会油然而生。任何人都会浮想联翩。窗如满月,月华尽纳。天上月明,映入“七星环月”之中,天地交泰、何种曼妙?!可惜的是一旦月影偏移,七星所环之月立见一片空濛,赏月人会不由自主地发出感慨:岁月当惜,人生苦短!


徽戏园 这是胡宗宪为招徽班进府演戏娱亲而设计。进入“徽戏园”,整个舞台院落,分看台院坦舞台三部份,这间小巧玲珑的轩厅,是父母长辈看戏设的地方,前有小栏围护。脊檩两侧各有双象驮峰,寓四象应四时,脊柱人字元宝托木雕图,一为“麒麟啣书”是孔子降生的吉兆;一为“龙凤呈祥”,是祥和象征。中隔小院,昔时两旁植有奇花异卉,今存棕榈、丹桂各一。戏园品戏,讲究的是一个韵味。就连院坦上种什么树,也要表达一番心思。请看,这戏园里,一边种的是棕树,一边栽的是桂花,你能猜测出是什么含义吗?这是谐音“尊贵”。这就是徽州人的含蓄文化。舞台虽小,但精巧别致,看台做工独道,这是徽州戏台建筑的典型之作。两台柱上狮子雀替,为雌雄对狮。雄的戏球,雌的怀拥小狮,寓义为“太师(狮)、少师(狮)”。前正梁元宝(梁托)木雕图案:右为佛手,寓“福”;左为仙桃,寓“寿”。两边图案:右为“狮啸太平”,左为“象送天香”。戏园堂匾“敦厚堂”,是希望代代子孙通过戏文教化,存敦厚、尚忠义、远奸佞!据记载,尚书府曾建有内外两个戏台。外戏台,是大是大戏台,它是专门对村里乡亲百姓开放的,可惜的是,这个外戏台因年久失修已在解放前就不存在了。胡宗宪小时就喜欢本地土生土长的徽戏,为官后,常有“家班”在身旁侍候,省亲回家自有必要。

寒香园 园之后端有小巷通幽,园内置有花坛,栽有吉祥竹木,计有佛手一(待补)、麻栎—(麻栎,民间俗称泽(樟)树,多籽)、紫藤—(紫藤花紫色,花香逸紫气,花芙内有珠豆,寓为“朱(珠)紫”,有些场合亦以紫作(子解)罗汉竹一,(罗汉竹以基部竹节鼓如罗汉菩萨而名,故又名佛面竹)。四种木竹合寓:“福(佛手)泽(泽树)子(紫藤)孙(笋)”。园中还有一件珍贵古董——唐代千年浴佛缸,这是胡氏家族从龙须山“龙台古寺”里请来的和尚圆寂坐化之缸,缸口有圈迹,便于盖上顶缸。两年后开缸,茗和尚遗体未腐,即装金挂彩供于庙堂,就是“肉身佛菩萨”。据说,使用此缸的正是一位得道高僧,装金供奉后,灵爽不睐,常显影于缸壁。主人访得后,贮半缸清水供佛沐浴,养几尾鱼以为佛之精魄。据说运气好的人可以见到缸壁佛影,各位如有兴,不妨试试运气。
傍边有苦楝树一根,侧根深至寒香园内,有“叶落归根”一说。徽州人把祖宗根脉看得很重。

观音堂 又称“佛园”,是尚书府族人礼佛拜观音的地方,据说是胡宗宪奉母命设立。胡母一生信奉观音,吃斋念佛不断。父亲乐山公是药店倌,为人乐善好施,常为贫者施药,口碑极好。有一夜,胡母梦见自己在佛园念经,忽见观音起身,步下莲座,把一个男童递到她手上,并说了两句偈语:“先从水,后从龙”。胡母不知何意,待向观音询问,却被观音轻轻一推,登时惊醒,始知一梦。又据《忠敬堂汇录·胡襄懋公传》载:明正德七年九月二十六日(1512年11月4日),乐山公梦见一白衣尚书穿堂而过,醒来胡宗宪就呱呱坠地。父母因有两次梦异,对胡宗宪爱于掌上明珠。可是请教了许多人都不知观音偈语何所指。一拖十来年,有游方道士经过,一见胡宗宪即说此子不凡。并指点说:“先从水,后从龙”,就是要先到带水字的地方念书打基础,再到带龙字的地方文武兼修。于是胡宗宪被送到许姓聚落坎头村的“涧州书院”念书,因为“涧”字带有三点水。一年后返回龙川,续读于龙须山上的“龙岩书院”。书院附近有“龙台古寺”,方丈乃武学高人,于是胡宗宪得便从方丈习武。期间,胡宗宪有一次误吃了“蛇跌鳖”,全靠观音搭救才没中毒身亡。蛇跌鳖,看似鳖,却是一种毒蛇妖化而成,奇毒无比。那天,胡宗宪刚挟起鳖头准备吃,就被一条野狗抢走,他只吃下鳖身。食后片刻即浑身火热难耐,眼前一黑便昏倒在地,不知过了多少时候,胡宗宪忽被人推醒,起身一看,一位慈眉善目的中年妇人渐渐远去。他拔腿就追,只觉得浑身是劲,脚步如飞,但是追了一段路,那妇人忽然不见,只见抢他鳖头的那条野狗倒毙路旁,头肿大得如“官斗”,胡宗宪倒吸一口冷气,看看自己身体忽然粗壮了许多,只有头小如故,始知自己逃过了一劫。从此,“观音救小头胡宗宪”便成了绩溪人背后议论的话题,代代流传至今。而且代代都有许多人慕名来到尚书府,请求一拜灵验的观音,许愿还愿。直到民国,这里还是香火旺盛。我们景区恢复,开放观音堂后,也有许多信佛、知情的游客,自买香纸拜佛许愿。

梅林亭·胡氏家井 古时候中国人取名不仅有名有姓,而且还有字号。“梅林”是胡宗宪的号。宗宪当官后,人们不敢直呼其名,却可直呼其号。故绩溪老家,一般都称他“胡梅林”。这个亭子就是以“胡梅林”的号来命名的。亭的选址环境,很有讲究,一般都依山依水造亭,家中依井建亭,就是遵循这一规律。亭子小巧雅致,两脊柱下有莲花柱托,两旁设有飞来椅,也称美人靠。亭井相依,加上藤树繁密,地方幽静,这是一个十分闲逸的所在。



粗看起来,这金钱井无非是“水井加水沲的组合体而已”,它的最大的实用功能是,饮用水与洗涮用的水分开,以保证家人用水卫生。其实,如此设计,内中寓意妙不可言,又言是尚书府系二怪也。第一,前面说过,龙川村如船形,尚书府处在舵手位置。船有舵有桨也篙,舵在后定航向,桨与篙在前助行船,船泊岸时艄公以篙插入船头篙眼,定位船只,这口井就是象形而设的船底篙眼。大家试想一下,如果在这大 党上部铺上木板,就是一个船头,梅林亭也就成了船舱。当然,“风水”只要象形即可,不需要真的铺上木板。主人因物制宜,把它建成一处妙处横生的园林小景。第二,外池套内池,圆池套方池,把泉眼砌成方井口,把三面坑壁砌成圆形,类似金钱,象征“财源似水源,水源即财源”!第三,台阶口搭一小石板桥至方井口,连同台阶口的横石阶,象形一个“古”字,一边的圆形坑壁与空间就是“月”的象形字,组合而为“胡”,暗示人们:此乃胡家此乃胡家钱井或胡氏家 井!

徽州厨房 这是尚书府使用的厨房,规模不大,可设施却很齐全。灶台是其中主要设施,烟囱砌成梯级式,按习俗其梯台不能是双数,一般以三梯台为多,我们八大菜系之一的徽菜,发源地就在绩溪,用这种大铁锅烧出来是重色、重油、重味。梯台上砌有小小的灶君老爷神龛。 关于灶君的传说历来已久,其一,传说炎帝时神农氏发明了用火,死前告诉人们要祭祀灶君。那时的灶君并非人神,而是常出没于灶间的神物蟑螂。古人称之“著赤衣,状若美女”。后来灶君才渐变为人形,并有了姓名,称为“张单”。单,即蝉,实指蝉螂。其二,灶王爷的官名叫作“司命菩萨”或“灶君司命”,传说他是玉皇大帝封的“九天东厨司命灶王府君”,负责管理各家的灶火。

小小的厨房,却也有个小巧的天井。一是为了方便灶君从此处上天奏事,二也是为了聚水聚财的必要。你看,它也是“四水归堂”的格局,并依照堂屋天井用了两根水笕筒。这有个讲究。叫做“双龙聚瑞”,就是接财源,聚祥瑞的意思。毛竹笕筒上锯有一条浅浅的螺旋纹到顶,功能是防止枧筒开裂,徽州民间却给了它一个好的说法:“一线通天”!

从善堂(后进)这是一处内宅,是主人日常起坐住宿、接待亲戚和一般朋友的地方。这个后进就是三间两阁厢,左右厢房,中间厅堂,是为三间,前为天井,两侧为小阁厢,一般为老、少女眷居住,来客中的女眷也在这里接待。堂中对联为:“白石清泉从所好,和风甘雨与人同”,借此抒发胡宗宪虽出身高贵,但愿与平民百姓“和风甘雨”,同甘共苦。两边抱柱对联为包世臣所书“道德传家富贵依然久,诗画济世子孙更永贤。”意在教导子孙读书做官,克守儒家道德。

《霜筠娩洁》是赞誉女主人贞节匾。

《孝子》赞的是胡家多孝子,二匾相合,喻“父德子孝”,是封建伦理的高境界。

小姐楼 我们现在上胡家小姐的闺秀楼。楼梯,徽州民间称“阁桥”,其梯级数讲究“踏金踏银”,即用“金银铜铁锡”五个字点念,念到最后一梯落在金或银字上,即为金或银阁桥,除个别因风水另有禁忌的以外,基本上没有铜铁锡字阁桥,那被认为不吉利。


闺秀房为三格亮轩结构。中轩前有美人靠,是小起休闲坐室,窗栏板雕刻的是“渔樵耕读”,这可不是普通的山野村夫,都是中国历史上有名人物。渔,是汉光武帝时隐士严子陵。樵,是西汉名宦朱买臣,五十岁之前打柴,也有说是神仙刘海。耕,是舜帝,他曾躬耕于历山。读,指的是“六国拜相”的苏秦。后壁雀替,左为“天官赐福”,右为“蟾宫折桂”。说的是八月乡试中举,折桂庆贺{折桂花插于冠(帽)者称桂冠}。后壁壁挂,左边三只金, 钱豹上空有喜鹊欢叫,寓意为“三元报喜”。右图案为马、喜鹊、鹿、麒麟,寓意为“马上有喜”、 “鹿在堂中”、“麒麟献瑞”。总的意思是女儿出嫁,早产麒儿,科考及第,官禄(鹿)终(中)身。内轩是闺房,有床、橱、桌、椅、春凳。床以木架连顶,称为“梁床”,上栏板雕刻图:中为“郭子仪上寿图”。郭子仪是唐朝战功显赫的大将,封为汾阳王,有八子七婿拜寿。左图为“加官(冠)进爵”,右图为“五子登科”。
楼下为“画堂厅”,左边雀替为“狮立松下”寓意为太(土)狮(师)立刻要生(松)下(小)狮(师)。右边雀替是“鹿来富贵”,鹿,谐音禄。边窗构图为“柳条喜字格”,挂络中嵌“卷草如意龙凤旗”,是尚书后代民国时重新装修的产物。

逍遥斋 这是设于清代的家庭琴棋馆,从中可见官宦人家赋闲生活之一斑。布局小巧别致,轩窗木雕构图,既有典雅吉祥的寓义,又有闹中求胜的画面。


所有图像都体现了官宦人家赋闲生活心态。


从善堂(前进) 尚书胡氏族谱记载,太师壁高挂一匾曰“从善堂”,原为江南才子文征明所书,现根据故居原堂名复制,为我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权希军先生所书。书法遒劲豪放,飘逸洒脱,匾额:“从善堂”,典出刘备遗嘱:“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从善”与“作恶”是一对反义词。胡宗宪之所以以“从善”两字作为堂号,表明了他是一个爱憎分明、极富有正义感的人,也表达了他始终如一把“从善”作为做人的 追求。胡家虽是官宦之家,但其家人仍以农为本,以“勤俭淡泊”作为处世哲学,你看这付对子:“劝课农桑诚有道,寄怀鱼鸟欲忘形”,为晚清名臣左宗棠题写,以农桑为正道,以鱼鸟为楷模,抛弃名利,超脱自我,这是多么高的境界。还有这付:“罗浮括苍神仙所宅,图书金石作述之林”,所谓“罗浮”,为晚清本地著名书法家程宗鲁题写。指的是广东境内的罗浮山, “括苍”指的是浙江临海境内的括苍山,《神仙传》讲这两座山是神仙往来出没的地方。不言而喻,胡宗宪尚书府乃神仙洞府也。创作的“图书金石”数不胜数,一眼道破了主人的恬淡心理。

屋内摆设,是纯粹的徽味,上下堂都摆有桌椅,挂有中堂字画,所以称对堂。上堂正壁是长条桌,高于前面八仙桌。长条桌上左置大花瓶,右放屏风镜,寓意“平(瓶)静(镜)”,中间昔时摆香炉一,烛台二,小花瓶三,是祭祀用的“五祀件”,民国后改摆自鸣钟、火煤筒。八仙桌横摆、桌缝与长条桌平行,“上横头”之名出典于此。平时,八仙桌不拉开,只设六席位,谓之“官席”,主要衍化于昔时拜会官员同僚的摆式,其时八仙桌前是香案,虚了二席,徽州民间新女婿拜见岳父母亲出席也是如此。有客来,才拉开桌子设八位,称“客席”,并容一名女客入席,凑成八仙会饮之义。堂两侧板壁下,设茶几椅子,供客人宽坐品茶,大户厅屋要摆四茶几,称“四季几安祥”,上下堂都悬挂对联字画,上横头所挂称“中堂”,一画一联,一画双联皆有。东西两壁一般为东书西画,也就是左边挂四副书法书屏,右壁挂四副画屏,这里的中堂画的是福禄三星,清代著名画家介眉先生所画。下堂是罗卜青菜,寓意“清清白白”,是清代早期著名画家王时敏所画。

忠义堂 这是一处纪念有惠于胡家人士的居宅。
第一位,茅坤,前面已介绍过,他与胡宗宪为同榜进士,曾官大名兵备副使,罢官后入宗宪幕府,嘉清四十四年(1565)十月,胡宗宪在家乡被捕,解押至京时,茅坤为之奔走呼号,鸣冤叫屈。并向胡宗宪继任者赵孔昭上书,请其从中斡旋,谋取解救办法。虽然未能奏效,忠义之心却是可表。第二位徐渭,得知胡宗宪死讯悲愤难抑,以巨椎剌耳,剌肾囊自杀,皆不死,常痛少保公之死而力不能报,便将愤懑之情注入诗画,如画雪压梅竹图,题诗云:“云中老桧与天齐,滕六寒威一手提,折竹折梅因底事,不留一叶与山溪”。第三位耿定向,也是胡宗宪幕僚之一,嘉靖四十五年,就是胡宗宪死后的第二年八月,耿定向视学徽州,看到胡宗宪灵柩被弃于宁国府一处道路边茅屋下,不禁吃惊,伤心落泪,不能自已。胡宗宪灵柩如何会弃置于宁国路上呢?原来,当日宗宪次子松奇护送父亲灵柩回绩溪老家安葬,走到宁国道中,忽听说家中已被知府何东序查抄,亲人全逮入徽州府牢狱,只好将父亲灵柩暂寄路旁茅屋下,远遁避祸。耿定向发现后,立即派人将灵柩移至绩溪县城郊和尚寺里暂时安放。且亲自祭奠,抚棺痛哭。第四位绩溪县知且郁兰。甘胃罢官问罪的危险,极力保护胡宗宪的家人、家产,他对人说胡宗宪捍海之功不可泯灭。第五位沈明臣,也是胡宗宪幕僚,曾来绩溪哭悼,且亲作《少保胡公 并序》和《狐愤诗》,抒发心中对胡宗宪怀念,对陷害者的愤懑。第六位歙县大学士许国(时任庶吉士),兵部侍郎鲍象贤,联络徽州缙绅公祭胡宗宪,许国起草了一篇令人声泣俱下的祭文,对胡宗宪捍海之功给予充分肯定,对他有功遇害的命运表示了深深的惋惜,祭文发出了“夫生而无树,不若有树而死,荣而无闻,不若有闻而辱”的赞叹。许国、鲍象贤等徽州缙绅的公祭,无疑对构陷者响起了抗议的惊雷!第七位福建巡抚歙县汪道昆,他曾经在胡宗宪领导下参加抗倭战争,他为沈明臣《孤愤集》作序,公开为胡宗宪鸣不平,并一口气写了七首孤愤诗,其中有句:“盖棺亦已矣,众口犹雌黄,一歌再三叹,鸣咽不成章,天末起悲风,萧萧吹白杨,抬魂竟何之,吾欲问巫阳”。表达了对胡宗宪深笃之情。万历十六年(1588),汪道昆修书一封给同乡许国,请求他向万历皇帝进言,为胡宗宪彻底平反,万历皇帝赐“祭文”、“谥文”,追赠胡宗宪谥号“襄懋”。第八位兵科给事中刘伯燮,于明隆庆六年,也是胡宗宪冤死七周年之际,向隆庆皇帝上疏,将胡宗宪与恢复河套功臣曾铣并列,请求朝廷为之平反昭雪,隆庆帝恢复了胡宗宪生前的职务,并赐国祭。这是明王朝对胡宗宪的初步平反,对胡宗宪的功谥、家人后代的封荫仍留尾巴。直到万历十六年汪道昆通过许国上奏万历皇帝,获得进一步平反,万历帝全面肯定了胡宗宪抗倭功绩。并追赠了谥号和御葬,但对子孙封荫仍未考虑。第九位江西监察御史朱凤翔,他于万历二十四年(1596)也就是胡宗宪冤死31年后,上疏为胡宗宪鸣冤,并提及后代恩荫问题。朱凤翔在疏中把胡宗宪与于谦并列,说“于谦之功,功在宗庙,宗宪之功,功在东南,于谦之品,白璧无瑕,宗宪之品,瑕瑜不掩”,说胡宗宪之品虽不如于谦那么白璧无瑕,但比那些猥琐龌龊施逆小人又有天壤之别,他的功勋远远大于过失,认为胡宗宪与于谦是“忠勋最著者二臣”,把胡宗宪提到了更高的历史地位。万历皇帝阅奏后立即下旨,荫封宗宪子孙世袭锦衣卫指挥同知,胡宗宪冤案至此,终于获得最彻底平反。第十位是尚书府一位失去姓氏的老管家。从胡宗宪上溯,家族七世同居,至胡宗宪仍有800多亩田地,这位管家至少忠心耿耿为胡家服侍了四代人。胡宗宪被逮捕,胡家被封门查抄的艰难情况下,其他仆佃下人星散,唯独这位老管家坚持不走,他细心地藏匿起胡家各种文书资料,无数次受到官府刑罚,抵死不交,表现了忠贞事主的气节,深受胡家和乡里敬重。简单地介绍了十位与胡家有关人士事迹,各位当已明白,后人为什么要设立这个忠义堂原由了吧。无论什么朝代,忠与义与日月同辉!无论什么人,历史功过,有山河见证,后人评说!


东大门---农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