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国文化“富不过三代”的一点思考
荆楚
中国有句俗话,叫“富不过三代”。说的是中国历史上的富贵人家,第一代艰苦创业,第二代坐享其成,第三代就“崽卖爷田不心疼”,而大肆败家。于是重新回到穷人的行列。真是“其兴也勃,其亡也速”也。按每代20~25年计,其家运大约能维持40~50年。
曾国藩曾想克服这种倾向,遂主张“耕读持家”,企图维持家运长久。但历史的结果,却是其家族也没有逃出“其兴也勃,其亡也速”的宿命。
梁实秋的先人看到这种倾向,于是提倡“诗书传家”。但其历史的结果,也与曾国藩家族相去不远。
而西方国家的富贵之家,能维持家运数百年,十几代甚至几十代的积累,成为社会的价值导向,成为人们的精神向往,成为整个社会走向文明进步的中坚力量。
这些富贵之家,更涌现出数不清的优秀人才,如思想家、科学家、哲学家等等,成为人类文明的精神导师,成为世界文明的启明星和引路灯塔。
比如美国的洛克菲勒家族,仅洛克菲勒基金会免费向全世界发放牛痘疫苗,就执行了一百多年,使全世界消灭了天花。造福人类,造福世界。一直到今天,仍然坚持不懈地发放到世界每一个角落。但发放到党国的牛痘疫苗,却成为党国要愚民“感谢共产党”的砝码。直到今天,洛克菲勒家族仍然是美国地位显赫的富贵之家。
中西家族兴亡比较,竟然存在如此大的反差。这是为什么?我想,其根本原因,就是有信仰与没信仰的区别。
洛克菲勒留给后人的遗言很简单:做神的忠实仆人。
这句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临终遗言,体现了上帝的旨意,体现了对人类的爱,对社会的责任担当。这种大爱,跨越了时间空间,辐射到世界每一个角落。这种博大和神圣,在中国文化里面,根本找不到影子。
而中国富贵之家留下来的家训,浩如烟海,内容也很翔实复杂。真可谓面面俱到,诲人不倦,拳拳之心,殷殷之口。成为中华文化典籍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如颜氏家训,孔子家训等等。
中国几千年的专制制度,绝大多数朝代,都施行了商君之法,即重农而抑商。对富人进行了极大的歧视和压抑。使富人生活在朝不保夕的恐怖之中。所以,严格说来,中国只有富人,而没有贵族。即富而不贵。
这样的富人,只能呈现出一种暴发户心态。而不可能产生对社会有责任担当的贵族人格。无论是皇帝还是大臣,无论是士绅还是乡村财主,莫不以暴发户心态,来享受财富,来炫耀显摆,来获得他人羡慕的眼光,才算找到一种自豪感和满足感。
这种暴发户心态,项羽那句名言——“富贵不还乡,如锦衣夜行”,就是这种心态的绝妙的注解。
最典型的例子,要数石崇与王恺斗富的故事。两人斗到走火入魔之时,竟然把自己心爱的小妾活活地蒸了,再呈给客人品尝。客人吓得不知如何是好,而石崇却是气定神闲,手撕美女四肢,大快朵颐。
这种惨绝人寰的斗富故事,对于有信仰的人来说,他们想都不敢想。何谈如中国人这样对之津津乐道,嗜痂成癖?
很多中国人心目中的“贵族”,只是享受富裕的物质生活,而对社会的责任担当这一块,他们根本不晓得,也无法理解。
这样的“贵族”,其实是人类文明的渣滓,是社会的蠹虫,是无法无天的高衙内,是社会的害群之马。哪有一点贵族的元素?
关于有信仰与无信仰对家运长久的影响,我今天不打算详细展开论述。只提供一条思路,提供一点素材,给人们留下想象的空间,让读者贤明自己去思考吧。如能引起人们的深思,正是我写下这点文字的期望所在。
将信仰影响到家运放大到国运上,效果也是一样的。因为家庭是国家的细胞。因为没有信仰的民族,是灾难深重的民族。
草于民国101年8月17日(2012-8-17)上午
为电驴基地茶馆而作。
[
本帖最后由 荆楚 于 2012-8-17 12:06 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