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火车站曾经是俄国人的中东铁路、日本人的南满铁路和中国的吉长铁路在交汇的铁路车站,由于当时各段铁路轨距各有不同,俄国的中东铁路为宽轨(1524毫米),日本的南满铁路为窄轨(1067毫米),中国的吉长铁路为标准轨(1435毫米),所以,长春火车站从一开始就不是一个火车站。

宽城子火车站,是俄国人在长春修建的第一个火车站,于1899年建成,它位于长春旧城北门外西北2公里之处, 1900年义和团兴起时被焚毁,后来又在此原址进行了重建。宽城子火车站当时为俄国人修建中东铁路的南端终点站.
孟家屯火车站(今天的长春南站),在孟家屯火车站到宽城子火车站这两个车站之间还有一个信号站,位于今天的西安桥附近。因为当时铁路东侧有个村庄叫八里堡,所以俄国人称之为八里堡信号站。由于日俄在战后分割路权时,把宽城子火车站当成了焦点,而日本人又不愿意放弃孟家屯以北十公里铁路,所以,从1907年5月开始,用了5个月时间在宽城子车站南修建了一个临时长春站。站房为青砖平房,客运站台是木结构,防雨棚为铁皮。
1907年6月,在临时长春车站施工期间,俄国人出资购买了宽城子火车站一半的所有权。当年8月,日本人开始在头道沟和二道沟之间修建又一座新的火车站(位置就在今长春站),最初称为长春停车场,后改称长春站,伪满州国时称新京站,东百老百姓大都称之为头道沟车站。
1907年11月3日,由日本人新建的长春站开办货运,同年12月1日开办客运。据当时见证人讲,最初所有列车都是从该站的西侧出站,由于日本人的亚细亚号列车(时速120公里)只能整体调头,所以才开辟了西侧出口,使得亚细亚号运行线路延长到哈尔滨。北行列车改为东侧出站后,宽城子车站即被关闭。

吉长铁路的长春站在吉长铁路全线通车(1912年)的前一年建成。为了和日本人的满铁长春站相区别,故称为吉长铁路长春站。东北民间则因该车站地处市区伊通河东岸,长春府城的东北,故称为“东站”。在吉长铁路长春站的铁路用地内,除了站场以外,还有吉长铁路局、机车库、仓库等设施。
长春沦陷后,按伪国都建设局的规划,设置了“南新京站”(位置在今天的西解放立交桥下),解放后南新京站保留了一段时间,后来被撤销关闭了。
1935年,随着不断扩建,长春车站已成为三个方向的铁路交叉点。在这一年,长春站内的各种设施也有了显著的变化,除车站站台、站房、仓库、机车库外,重要工程有西道口立交桥(12月完工),站内第三、四站台的地下通道也于10月底完工。第二站台的地下道完工于1919年6月,站线也有了增添。

1935年7月,经过改造扩建后的长春站内设施

1935年初冬时,长春火车站出站旅客人群

“亚细亚”号特快列车(あじあ号),当时日本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所属的著名列车。1934年至1943年运营于南满铁路长春(新京)至大连区间,1935年9月1日运营区间向北延伸至哈尔滨。

1934年(伪满康德元年)3月1日,特快“亚细亚”号首次运行,创造了以7个半小时跑完长春(新京)到大连间701.4公里的纪录,途中停车只有大石桥、鞍山、奉天、四平4个车站。“亚细亚”号的牵引机车为天蓝色,客车为茶色,车的整体为流线型,座椅为电纽自动式,车厢内有美式空调装置。

据资料介绍,“满铁”将“亚细亚”号定为“特急”快车。列车编组为6 节车厢,机车之后为行李车、两节三等车厢(定员88人)、餐车、一节二等车厢(定员68人)和一节流线型头等展望车(定员48人)。共有两组列车,每日上午由长春(新京)和大连对开,完成大连至长春(新京)间701.4 公里的运营里程,所需时间为8 小时30分(中途不停车),平均运营速度为85公里/ 小时(当时日本的特快时速为70公里)。机车的最高测试时速为130 公里/ 小时,远远领先于最高时速95公里的日本铁道省的机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