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是什么?就是替政党粉饰太平,篡改历史,包括他们自己的历史。
看看前上海作协主席峻青如何篡改自己的历史
峻青,原名孙俊卿。著名小说家、散文家、画家。1923年生于山东海阳县郭城乡西楼子村。1941年参加革命工作,历任胶东《大众报》记者,新华社前线分社随军记者,昌潍地区武工队小队长,《中原日报》编辑组长,中南人民广播电台编委兼宣传科长等。1952年调入上海。曾任作协上海分会代理党组书记、书记处书记、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第二、三、四届理事。1981年发起创办并主编《文学报》,上海市炎黄文化研究会副会长、炎黄书画院院长。出版《峻青文集》六卷本,计400万字。《黎明的河边》《老水牛爷爷》《党员登记表》《秋色赋》《雄关赋》《海滨仲夏夜》等小说、散文曾多次入选大、中学语文课本。《黎明的河边》《民兵的儿子》《党员登记表》《海啸》等被拍成电影。上世纪50年代,作品被译为英、法、俄、西班牙等多种文字在海内外出版。
峻青的夫人于康,1926年出生于海阳县郭城乡河南村,1945年胶东军区后勤部卫校毕业后到胶东军区育儿所工作。
作家峻青与夫人于康在战争年代的爱情故事鲜为人知。今年夏天,冯德英文学馆派员赴上海采访于康,了解当年胶东育儿所的有关情况,于康因身体原因不能接受采访,峻青代受采访,首次披露了他和于康战争年代的爱情故事。《今日海阳》予以编发,以飨读者。
2012年7月11日,上海徐汇区天钥桥路段,树上蝉声嘹亮,街道车水马龙,到处人声鼎沸。几经辗转,我们在闹市区寻到峻青先生的家。90岁高龄的峻青先生看到家乡人,笑得很开心,一边连声说“好啊好啊,家乡来人了。”一边急忙走来与我们握手。峻青先生满头华发,一副墨镜架在额前,一件宽大的黑色夹克穿在身上,随意而不失稳重。
峻青先生不抽烟,不喝酒,更不会玩扑克麻将,他的兴趣除了写文就是读书作画,还喜欢听音乐,尤其喜欢听古琴、古筝、洞箫、二胡等民间乐器奏的乐曲,并喜欢武术、养花、摄影、烧菜。
先生的心脏病时常发作,并因中风留下后遗症,手抖得厉害。因健康原因,多年来很少参加社会活动。2005年他与夫人于康大姐参加潍坊名人纪念馆开馆仪式,心脏病复发后安了起搏器,从此谢绝采访。此次,我们一行是为了搜集战时胶东育儿所的有关情况,想采访峻青夫人于康,因健康原因,于康不能接受采访。为了代替夫人于康回答关于胶东育儿所的有关情况,峻青在采访前服用了硝酸甘油。
提起夫人于康,峻青淡淡一笑说:“其实,我和于康从小青梅竹马,这一点我从没跟其他人讲,今天跟你俩讲这个也算是独家报道了。”
欲结亲吃闭门羹
1923年,峻青出生在海阳县郭城乡西楼子村一个书香之家,祖父孙竹坡是享誉乡里的画家,父亲孙桐庭既是书画家,又是教书先生。到解放前,峻青的的家境逐渐破落,只剩下十几亩山耩薄地。峻青从小上私塾,五六岁攻读四书五经等国学经典。与西楼子村相隔7里的海阳县郭城乡河南村,是于康出生的地方。于康出生在1926年,家里有二十几亩地,属上中农成份,家境比峻青家过得殷实些。峻青家里很穷,他15岁不得不去当童工挣钱补贴家用。到了谈婚论嫁年龄,因家贫,其婚事就成为一件难事。峻青的姑家表妹于康从小就住姥娘家,她与峻青经常一起玩耍,俩人的关系很亲密,脾性也很合得来。看到于康出落得亭亭玉立,峻青的父亲满心喜欢这孩子,他很想给峻青结下这门亲上加亲的婚事,就托媒人到于康家里提亲,结果姑姑因峻青家里太贫,怕自己的女儿嫁过去吃苦,就婉言拒绝了。
青年节情定终生
千里姻缘一线牵。1946年5月4日青年节,许世友等胶东军区首长和胶东公署领导,在莱阳城举办青年节庆祝大会。于康因工作十分出色,代表胶东育儿所的青年参加了庆祝大会。峻青以战地记者的身份与会采访。
莱阳城广场(当时叫胶东行署广场)能容纳2万多人。青年节这天,胶东行署不仅要举办庆祝大会,同时还要当众公审枪毙烟台日伪维持会会长邹某和莱阳城日伪保安团团长王保林,因此会场上的人特别多。
峻青因是记者,他可以根据采访的需要到处走动。当他走到广场的一角时,突然人丛中传来一位女子的喊声:“哎,那不是大哥吗?”峻青一愣,在这种场合,怎么会有人认识自己?
他一扭头,看了那女子一眼。她急切地说:“我是河南村的呀!”
“哎呀,你是莲芳(于康的乳名)啊!”峻青认出,这正是自己心仪已久的人,又问:“你在哪里呀?”
“我在托儿所(即胶东育儿所,当时人们习惯叫托儿所)。”于康回答。
当晚,这一对从小青梅竹马的恋人就约会了,爱之舟从此启航,不弃不离,忠贞不渝。
三八节喜结伉俪
峻青和于康不顾家人的反对,相恋了3年。1948年3月7日,峻青接到命令:和第一批南下干部一起,随军南下。那时,潍坊、青岛、济南等城市尚未解放,南下途中,充满艰险。因此,一般情况下,女同志是不许随军的。这样,就使得一些恋人不得不面临天各一方、长期分离的处境。为此,峻青特地到胶东育儿所去找到于康,问怎么办?俩人此时还没结婚,如果分开,战场上是死是活都是未知数。于康看到峻青的急切和无奈,思考了一会儿,一言不发就走了。过了一会儿,她回到峻青身边,坚定地说:“咱们一起南下。我是医务人员,组织上同意我随部队南下。”峻青听到这个消息,真是喜出望外,既激动又感激,感激于康对自己的一往情深,激动于康面对严酷的战争,能够毫不犹豫地主动请缨和自己并肩战斗。
3月8日,是于康与峻青南下的第一天,也是二人结婚的日子。在行军途中,在一个名叫坛山村的山村农舍里,二人举行了婚礼。婚礼很简朴,无酒无肉,无隆重仪式,但在俩人心中,却有花有月,有无限恩爱。
野狼群中救于康
大军南下来到太行山区,这里是野狼成群的地方,一到夜晚,黑漆漆的夜幕下,到处闪烁着野狼幽蓝的眼睛。为了防备狼的伤害,当地村民在走路时,常携着一根木棍,以防不测。狼是很狡猾的动物,它喜欢在人的背后下手袭击,如果人在前面走,感觉背后像有人拍你脊梁的时候,千万别回头,一回头就遭了,狼会一口朝人的脖子咬去。应该怎么办呢,当狼的前蹄搭在人背后,人不要回头,直接用手里的大棍朝后使劲一砸,多半会把狼砸跑。
于康作为医务人员,每次都背着背包挎着药箱走在部队的最后面。峻青十分担心于康的生命安全。有一天,已经半夜了,峻青到卫生所看于康有没有回来。在卫生所里,他听说事务长因行军太累,睡在老乡的打麦场上,结果叫一只狼把腿肚子咬去了。峻青听说这件事后,担心于康的安全,赶紧找了一匹军马,去寻找于康。
黑灯瞎火的,峻青骑在马上朝四下观望,只见远远近近的狼眼像一盏盏小灯笼似的闪烁,峻青顾不得害怕了,他扯着嗓子大声喊:“于康,你在哪里?于康——于康——”山野里一片寂静,听不到一点回音。峻青快马加鞭,边赶路边吆喝于康的名字。终于,传来于康的声音:“峻青——我在这里——”听到于康的回应,峻青高兴地打马跑去,只见于康肩背药箱,后背上还背着背包,这几十斤重的行军家当,于康从从南下开始就没撂过。峻青把于康扶上马,二人赶紧向卫生所奔去。在他们身后,是数不清的恶狼冒着蓝光的眼睛。
秉笔赋诗寄深情
1948年冬在河南禹县军训,于康要赴淮海前线时,峻青恋恋不舍,当即吟诗一首——《送于康赴淮海前线》,赠与妻子:
“中原十月露为霜,征人一夜尽换装。潍海鼙鼓擂声急,禹州羽檄飞驰忙。新婚那堪伤离别,战地犹待救死伤。四野荒鸡啼晓月,长亭折柳欲断肠。”
淮海战役中,于康荣立二等功。战役结束后,于康去位于开封的河南大学医学院深造。此时峻青则转战中原,屡渡河洛,并于1949年5月进入武汉。6月,峻青站在武昌黄鹤楼上思念远在开封的妻子时,又赋诗一首——《风雨盼归人》:
“热风挟雨晚来急,黄鹤楼头苦相思。北望中原离巢燕,汴京何日是归期。”
1987年三八节,峻青在上海家中再一次回想当年与于康在行军途中新婚时的情节,他又为于康赋诗一首——《三八节忆旧》:
“三十九载溯逝川,金戈直指大江边。最忆坛山明月夜,茅舍春深不知寒。”
这是山东的一份报纸发表的关于峻青的爱情故事。
实际上,峻青本人在参加工作前在家里已经结婚,并育有一儿一女,成名后他回家探亲,看好了他妻子的表姊妹,便和结发妻子离婚,把结发妻子的表姊妹带到了上海结婚。看看现在他把自己的婚姻粉饰的多么浪漫和革命。真是滑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