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话题
打印

〔好文一篇,值得推荐〕纽约时报中文网:为什么他们要离开中国?

〔好文一篇,值得推荐〕纽约时报中文网:为什么他们要离开中国?

前不久,一位长期居住在中国、娶了中国太太,有两个孩子,并在中国有自己成功生意的英国人Mark Kitto在英文媒体上发表了一篇题为《你永远不可能成为中国人——为什么我要离开我热爱的中国?》的文章。 文中,这个毕业于伦敦大学亚非学院的中国通说,在中国学习工作居住了前后十多年后,中国的变化——虽然物质生活大大改善,但金钱腐蚀及其他一系列问题——让他最终决定要带全家离开中国回英国。像他这样热爱中国却要离开的洋人不止一个。

不光“永远无法成为中国人”的老外开始考虑离开中国,就是中国人自己也纷纷开始移民海外。这个现象已经越来越引起人们的注意。据胡润2011年对中国18个城市的千万富豪调查, 有14%富豪目前已经移民或者正在申请中,还有46%富豪正在考虑移民。我们无法知道这个数据是否准确,但至少它阐述了一个趋势,一个不容忽视的现象。的确在美国也会常常遇到国人要么彻底“跑路”离开中国,要么先“两边下注”以防万一。

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和高速经济发展,中国社会出现了巨大变化。城市化、 现代化使中国经济总量和人均水平都不断增长,除了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的人均GDP去年达到5400美元(以购买力均价计算达8000美元),在180多个国家中排名第90位左右,恰好居中,至少不能算是贫困国家了。

然而与此同时,民众缺乏安全感和可预测性的感受反而加深。应该说,在改革开放头三十年里, 中共与社会达成的一个契约是在稳定中把中国建成小康之国,实现现代化。这个契约在三十年里保证了政权的合法性和稳定发展。 但是社会契约不是无限有效的。早在上世纪60年代初美国学者西摩·马丁·李普塞特(Seymour Martin Lipset)就提出了著名的“经济发展-教育提高-中产阶级-民主要求”的“经济导致(民主)论”。受此理论影响,学者们结合几次民主浪潮不断深入探讨了经济发展与民主化关系的内在发生机制。 其中最著名的当属萨缪尔·亨廷顿(Samuel Huntington)了。他指出,历史经验表明,人均3000美元(90年代初的价值)到1万元之间是最容易发生民主化的“变迁区间”(transition zone)。在此期间,旧的体制已经无法满足新的社会利益集团的各种要求,已有的社会契约开始失效,目前中国恰恰是进入了这个“变迁区间”。很多迹象表明,中国正走在这个路径上。

三十年的经济改革发展, 使不少人得益, 整体国民生活水平比三十年前大有提高。同时在近年来开始出现利益分化、阶级分化,一方面贫富不均,一方面城市中产阶级在不断成长。原有的以国家为主导的现代化发展模式和制度机制越来越受到各种阶层和利益集团的质疑甚至挑战。每个阶层都有自己的不满, 都认为政府对自己的照顾不够,不满越来越多 。这不光是草根的弱势群体和城市中产阶级,甚至既得利益集团和富人们也对现有的社会契约越来越没有信心。 对于前者来说,眼前的不公平是最大的不满,而表达不满的方式是个体和群体的上访、抗议。对于后者来说,最大的担忧莫过于未来的不确定性, 而表达没信心的一个方式是用脚投票——“跑路”。

当你是个一文不名的穷光蛋时,你不会太担忧未来,因为未来只能越来越好,当你是个家财万贯的富人时,你就会担忧财富的安全,对未来的走向不确定。一个社会进入“变迁区间”的最大表现就是不确定性。这个时候,很多人想离开中国就不足为奇了。

不确定性还在于中国社会中潜规则盛行,正式规则反而常被扭曲。政府部门行政的随意性很强。改革三十多年,行政改革也进行了很多轮,但人们还是对政府没信心,不信任。Mark Kitto在莫干山隐居,经营咖啡馆和家庭旅馆,同时也办畅销杂志。 他说他每到三年更新经营许可时候都要提心吊胆, 不知道什么时候地方政府就会拒绝重新发证。对于生意人来说, 这种费钱、费时、劳神甚至不稳定的投资经营环境是他们所头疼的。前不久传出的东北某地方政府因为完不成财税任务,而动用公安、税务、卫生等监管部门对小经营者施加压力, 弄得纷纷闭门罢市。不管这是否谣言,至少反映了不少中小经营者草木皆兵的困境。其实,人情为上、腐败、不道德的潜规则又何止是 生意人天天面临的, 每个在中国生活的人都会面对。

令人不满意甚至“跑路”的还有经济高速发展下的社会环境。 经过了三十年的发展,中国人的物质生活水平大大提高了。但同时带来的一个后果是一切向钱看的“唯物主义”。 这是一个物欲横流的社会,这里的高速发展是以环境破坏、质量低下为代价的。富于物质,贫于精神生活, 缺乏道德观、价值观。

Kitto这个长期在华的老外说他怀念80年代中期的中国,那时候他头一次到中国来,感到这个国家充满了乐观和对未来的企盼。的确,改革初期的中国虽然落后贫穷,但人们还没有被物质欲望完全俘虏,道德和价值观还没有像今天这样苍白虚弱。另一方面,这也是现代化过程中常见的结果:人们从对生活水准增量要求总会有一天变为增质要求。 急剧变迁中的现代化社会里的精神生活质量和道德价值观总会经过一个从无到有,旧的弱化,新的形成的过程。今天的中国还处于价值观缺失的时期。 

在调查为什么中国人想移民海外时,常常提到的还有孩子的教育。 Kitto也提到了这是他考虑离开中国回英国的原因。这跟中国的教育体制有很大关系。在中国, 受教育的机会仍然是不富足的甚至是贫乏的,还有很多孩子因为经济和体制等原因无法得到教育 。学校的质量和教育方式也使很多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前景担忧。Kitto批评中国的中小学教育不是学习知识,而是学习如何考试。 这虽然有些夸张,但也切中要害。高等教育虽然经过十几年的扩招,考生每年还是要为了进大学, 拼命准备高考。大学的教学质量并没有像学生数量那样增高。这也是为什么为了孩子教育很多人宁可花大钱把孩子送到国外, 甚至自己移民海外的重要原因。

此外,涉及生活品质的环境污染、食品质量、交通拥堵等等的现代化副产品也使很多中国人和在华居住的外国人产生离念。

当代世界本来就是一个日益融合的地球村。中国人移民海外历史已逾百年,外国人来华定居也不是改革开放以后的事,移进移出都没有什么奇怪。但是,当前人们要离开中国这件事折射了中国社会正发生变迁这个重要背景,便不能轻视了

作者: 吕晓波教授。曾在外交学院任教。目前是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政治学教授。  吕晓波1959年出生,1980年代到美国;毕业后在大学任教,也活跃于促进中美交流与了解的美国百人会(Committee of 100)、外交关系理事会(Council on Foreign Relations)、美中关系全国委员会(National Committee on United States-China Relations)等组织。 2008年,哥大在北京成立首个全球研究中心,吕晓波受委北京中心主任。


  英國人 Mark Kitto  文章尚未有中譯本(有再补上),看呂教授的分析評論己夠了。

TOP

譯文有了

《你永远不可能成为中国人——为什么我要离开我热爱的中国?》

Mark Kitto:你永远当不了中国人

英文原题:You'll never be Chinese


  死亡和税收。你应该清楚这句古话(译者注:出自Benjamin Franklin1789年给Jean-Baptiste Leroy的信中写道:“But in this world nothing can be said to be certain, except death and taxes",但在这个世界,没有任何事可以确定,除了死亡和税收。)。我很乐意加上第三件事:你永远不可能成为中国人,不管你如何努力或者想成为又或者你觉得你理应成为。我也曾想成为中国人。我并不是说我想穿着一件真丝外套和棉拖鞋,或者一套毛主席式的西装帽子,再把我的头发染成黑的,尽管我也觉得用一块手帕擤鼻涕也挺恶心的。但我很愿意中国成为我生活和成就事业的地方。确切的说,起码在过去的十六年是这样。但现在,我就要离开了。

  我也不会再回来。我已经彻底从爱中抽身,从我的中国梦中醒来。“但中国是一个经济奇迹:创纪录的人数在创纪录的时间内摆脱了贫困……年复一年以百分之十的速度增长……出口……进口……基础建设……投资……在2008年金融危机中拯救了世界经济……”飞驰着的盛况空前。我们都大概清楚这些。

  难道你不觉得,凭着这些快速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以及丰富的原材料,像一个嗖嗖行动的金融界的詹姆斯·邦德一样单枪匹马的拯救全世界的经济的中国,不应该足够成为一个更快乐和健康的国家吗?至少要比那个当我在1986年以学生身份首次到来时所遇见的中国,那个从几十年荒谬可笑控制状态下摆脱出来的中国好吧?我并不这么觉得。

  当我离开伦敦大学的亚非研究学院(SOAS),到达北京开始我第二年的中国学历课程,中国是共产主义。和西方相比,它是落后的。很少能看到汽车行驶在街道上,成千上万的自行车,寥寥无几的街灯和不计其数的驴车在一个不快的速度下行驶着,能让学生爬上木板被载一程回到宿舍。我一位所谓很负责的老师(介乎于宿管和假释官职位的人)曾是一个可怕的前任红卫兵,外号侯龙。每日生活所需要的必需品:食物,水,一辆自行车,还有一些零钱买的花生。我们曾生活的像国王,或者说我们本该能找到一些更高端的能让我们花钱的地方。但并没有,只有一家在市中心的友谊商店,可以买到听装咖啡。

  我们也曾有过自己的生活,像学生一样。从我现在的视角来看,不是无聊的恶作剧和我深情记住的那些探险,而是那个叫做莫干山的山顶,距离上海的西面100英里,那个我曾在过去的七年所生活的地方。

  如果非要我选一个词去描述80年代中期,我会选——乐观。一个五花八门的自由的开放的市场才有雏形,随之而来的是中国成立35年以来第一次遭遇的通货膨胀。事实上人们对此感到很兴奋。这是进步的一个标志和一个对更多可能到来的期许。强调这个乐观是一种共产主义的社会责任感,至少是责任感的一部分,所产生的要么是一个真正无私的社会体制,要么则是一个表面团结,但私底下根本没这回事的集体。

  毛主席在1949年站在天安门上宣布:“中国人民已经站起来了。”终于,在80年代中期,中国人民开始学着走路和发出自己声音。

  1987年的一月的一个晚上,我看着他们,唱着歌在大学覆盖的街道上从大学广场走向天安门。这是第一个如此多的学生集会游行,也可能导致了1989年六月那个非著名事件。

  一个重要的人对那个轻率乐观的事情负有主要责任:DXP,现在以当代中国的总设计师而闻名。DXP把中国打造成了现在这样。(此处有删节)

  DXP并没有用太久的时间把这个国家扳回到他所选择的路上。他说服了这个世界:要和中国立场保持一致,而不是像一个贱民一样对待中国。并且原谅他在那个事件中所做的一切,将会有更多的好处。他还提出了一个计划保证不会再发生类似的事情,至少在他看来。世界伸手相助,中国人民一概接纳。双方都有经济上的好处。

  当我在1996年回到中国,去开始我所梦寐以求的生活和事业,我嗅到了同样的乐观气息,但这次似乎隐约有些不同:一个明显的区别在于,社会中出现了一阵商业气息。这个兴奋的时刻更像是我签下一笔为我能够带来丰厚利润的生意(我的中国事业起步于金属贸易)时所表现出的热切渴望,而不是那种大事件要发生前的颤栗。

  这种兴奋戛然而止。DXP曾保证这些从未要求过体制改革的中国人民会有几千年来从未有过的衣食无忧。党说:“相信我们,一切都会好起来。”

  二十年过去了,似乎一切都并没有好起来。

  我必须强调腐败现象和我在中国的事业轨迹毫无关系,在2004年,我从金属贸易转向了打造一本有关经济的在政府的控制下杂志,然后我退隐到了莫干山上和我的中国妻子一起建立了一个小的位于咖啡馆的金融中心外加三间客房,这反而给了我足够的逸闻趣事和八卦去填充半页的每个月的《希望》,这样的状态持续了几年。我们现在的生意可能遭遇和我杂志同样的命运,如果当地政府决定不续签我们的短期租权的话(为了这个我每三年求爷爷告奶奶一次),这也导致了我不继续留在中国的决定。

  在我经营杂志的时期,我同一领域的竞争者(更准确的说是敌人)私下告诉我他们研究了每个我制造的议题从而在我这学到些什么。他们感谢了我对中国媒体的贡献。他们竭尽可能的尝试任何手段去摧毁我。莫干山当地政府领导私下也给我发了短信感谢我的贡献让这个小村复生成为旅游圣地,但同样也申明我是一个他们不成文规定之下的特例,他们实际上不欢迎外国人(事实上还是外国人在1990年初期打造了这个小村)回来居住,最多只能呆上几周。

  但这篇文章并非主观。我希望我能给你我对中国的认识,这些认识建立在了我住在这里的时间,三座最大的城市和一个乡村小集体之上,解释了我为什么选择离开它。

  ***

  当今中国大陆社会只聚焦于一个方面:金钱和其中的收购。当今决策中国政策的小组是“经济利益”。平均来说,这个国家和它的子民,远没有他们25年前富裕。传统家庭文化,由于将近六十年的自我奉献,再加上另外三十年的独生子女政策,已经变为了“自我”文化。除了那些不得不产生经济利益之处,并没有一起实现共产主义,当他们做这些的时候只不过是确保给他们一些基本的经济补偿,那些受害于政府赞助下的不合法的土地瓜分的人民,或者那些被毒害的孩子。现在的社会状态,在中国文化中如此重要的一部分,当时六十年的共产主义,如今被财富所重新定义。车,商品房,珠宝首饰,服装,宠物:都是崭新和闪耀的,带着国外名牌的标识。在这个乡下的小山村,我并不所求我和我的家人健康。我所求的是我们的小买卖能挣多少钱,我们的车,我们的狗得花多少钱。

  当然,这个钱的困扰,有多少钱,是你对那些并没有多少钱的人们所感到的不安。因此,党的口号提出了和谐社会,在城市和边远山区的美化工程,以及对于依赖土地权买卖的投资,多于了个人解决个人负担。

  一旦你买了些必须用品,你就会想把剩下的投入到某些安全的地方,人们更倾向于一些更能接受的回报——所有的这些很重要的原因在于,总有一天,你不得不把钱用于支付你的医疗费用和储备一些养老金,除此之外还有孩子去国外上学的费用。但并没有什么合适的地方放这些钱除了投资房地产或者塞进床垫。股市起起伏伏,银行以并不正常的商业方式运营,并且人民币严格来说并没有那么高的外汇价值。一些特许的有权势的有路子的人把他们的资产通过合法途径转移海外,剩下的人们只能去买更多的房子或者更厚的床单。这个历史上最大的财富泡沫,如果破了的话,听上去的声音将会更像一起烟花爆炸事故。

  简单来说,中国房地产价格不断如火箭般飞窜,一个房子对于生活中城市中的年轻上班族来说已经无法负担,同时大量的房地产持续发展横穿城市,更多的房子被买家当做投资,并非家。如果你有一个房子,你可能起码有三个,我们的很多朋友就是这样。如果你没一个房子,那你一无所有。

  当这个大泡沫破了的时候,或者在一个未来时间点的持续萎缩,党给人民的财富同样也萎缩了。那个承诺烟消云散。不变的是,你还是需要去支付你的医药费,养老金和孩子上学的费用。人民想要把他们的钱拿回来,或者在未来中发出类似的话语,会聚集成一个政治声音。如果他们被拒绝了,他们不会再如此和谐。

  同时,少数民族,工厂工人,对这些人而言,政府削减他们的压倒性力量不是比对他们慷慨解囊更方便么?如果突发少数民族或者劳工们的不满,又恰逢房地产市场的崩盘,再加上例如2008年的毒奶粉,温州动车事故揭露出的高层严重腐败这些丑闻,这个和谐社会就更可能变成一个全民不满的合唱。

  党会怎么处理,怎么领导呢?

  不幸的是他们已经忘了这件事。政府是如此害怕人民,更别提去领导人民。

  在中国农村,一些决策需要通过一条直通北京的命令锁链,得到更高层的授权,然而得到的很可能是一个写着:“自己拿主意”的便条。党只会在当自己的权力和财富受到直接威胁的面前才会有所行动。统治这个国家幕后的人处在一个没有地址或者电话的大楼里。那些大楼里的人并不允许他们委派的领导人直接掌控大局(译者注:听上去类似垂帘听政)。很快将离任的国家总理,现在昵称为W爷爷的老人,是幕后对公众的虚张声势,也可能他是一个真心的想做一些对的事情的人。他对重组所提出的愿景(2010年CNN采访,中国境内被禁)是好的,但他也深知,他永远实现不了。

  为了爬到高层你必须带着不黑不白的灰色,没有强烈的个人观点和想法。这里我做一个假设,刚开始竞争领导位置的人总会想着一旦他们到了那个位置,他们能展现出自己真正的颜色。过了一段时间他们就意识到了这绝不会发生。作为一个出版人,我曾经和一些听从“上面”传话的官员(译者注:作者这里用了the people in one of the wings of that building, building指代上面提到的神秘大楼,我个人猜测作者的意思是神秘大楼里还分好多分支,可能是说明他接触的官员也并不是十分重要)打过交道,他们说起话来就好像隔壁有个不知名的怪物,那个怪物可能是“他们”或者“我们领导”。他们有一两次称之为“中国出版集团”。但是我很努力的搜索过,它并不存在,它只是个科迈拉(译者注:希腊神话中狮头羊身蛇尾的喷火女怪,作者这里说明它是个虚假的怪物)。

  在那个大楼里的人们,即将掌控这个被他们称为‘中国世纪’的人,通过专家学者告诉我们。“中国会是下一个超级大国,尽管接受这个事实吧。”你叫我如果接受一个在一个需要提出关键决策性意见是只会传一个“自己拿主意”纸条的,甚至都不知面貌的领导人呢?

  人们常常觉得,中国曾经领导过世界一次,所以我们毫无畏惧。就像中国人经常说的,他们只想要“取回他们的合法位置”。然而中国曾经是一个超级大国毫无争议,这里对于中国理所因当取回他的“合法位置”有两个基本的问题。

  一个关键的原因在于中国能有现在的成果主要因为它的面积。就像现在这样,曾经很大,也一直会很大。(中国喜欢大,大很好,如果中国人问你觉得中国怎么样,只要说“它很大”,然后他们就会很高兴。)如果你是最大的,就好像物理体积的影响在微芯片被发明出来之前,你更易于出于统治地位。就像中国曾经坐在那里接受那些附庸国和宗主国的贡品,比如西藏。当矛盾被激化超越它本身的边界时,就可能会威胁到中国的安全和其自身的利益,那些制造麻烦的人就会被设计成对立双方,或者用钱打发。

  第二个原因在于合法位置这个被误导了的概念其实是中国是个超级大国的世界并不被美洲,已经启发过的欧洲或者现代非洲所认可。这个世界并不想存活于中国世纪,就好像同样不想存活在美国世纪一样。中国,从政治文化或者作为一个世界来说,还是太过狭隘。他并不欢迎外来的布道者(译者注:这里是introducer,大意应该为引进其他思想进入中国的人)——除非他们恰巧是拥有更好军事的和北方侵入的,就像两个古代皇朝一样,元朝(1271-1386)和清朝(1644-1911),那些进入后会变成更多中国人的人们。比如说蒙古的领土变成了元朝的领土,满洲的领土变成了清朝的,这似乎变成了最终的遏制力:“入侵我们然后内部耗尽。”就像电影《Allien》(译者注:1979年科幻电影)。对于中国人来说,用一个轻微诋毁的词来形容的话,所有的非中国人都是——外星人。更婉转的词是——外来者。中国人是“内部的人”。外面的天气,大声的争论,自然灾害,就像任何不喜欢外面发生的事情的人一样,中国人能关上门置之不理。也许他们会在门上贴个条子:“当你知道怎么做了,敲门。”

  领导层需要和人民产生共鸣,一种能把自己穿进下属鞋子的能力。这同样也需要决断并勇于承担责任。但他们始终觉得自己是高高在上的,中国人民觉得和他们产生共鸣真的很难。在控制国内人民利益冲突的问题上,中国政府的努力是决定性的,暂且不提国外的。由于不厚的丑闻,领导班子的推迟移交,这个体系设计好了的套路是:有任何重要决定举措之前,避免责任变成了最重要的前提。(我知道这听起来很荒谬,但它就是这样,这是真的。)

  一个领导人必须放下这种至高无上的身段。当今“世界领导人”提供给世界的机会是去当美国人或者民主的,如果他们想的话,有时甚至是强迫。大英帝国提供的众多事物之中,重要的是给了奴隶自由和一个合法的体系。罗马人从埃及取走粮食在整个欧洲重新分配。

  中国让世界不再提供机会给中国人,因为成为中国人是件不可能的事。中国CCP也并非彻底抛弃了奴隶制度。它鼓励自己的人民像奴隶一样工作生产提供给西方公司他们所需要的货物,以赚取外汇去填补经济大膨胀。(党的宣言里的保证,保证把外来奴隶主赶出中国,现在看来多么讽刺)。同时,党不知道一个合理合法的系统,你可以在他鼻子底下摆弄司法公正的天平。(我曾在北京最高人民法院作为原告赢得了官司。但我的律师在路上收集材料时法官接到了一个电话。这个官司的结果就颠倒了)。至于那些从非洲压榨的资源,被送到了中国。

 世界不愿意在21世纪被中国领导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CCP本身,从它的开端,都是带着强烈的反西洋列强的感情的。狂热的爱国主义是它的基石之一。党的宣传部门用“百年屈辱”定义了从鸦片战争开始到解放的那个阶段。当时外国列强确实把豪取掠夺了一番当时羸弱的清朝。第二次世界大战被称为抗日战争。对于在公开场合诟病中国的人,对于颁发给中国学者的诺贝尔奖,对于在公开场合和DLLM喝茶的人,被指责为“干涉中国内政”和“强烈伤害中国人民感情”。中国人民被定期告知那些外国人曾对他们做了什么,定期感到屈辱,同时党也保证会让外国人的行为付出应有的代价。

  还有另外一种剧本就是,一个由定期备受屈辱的中国主宰的世界前景暗淡,但也揭示了中国主宰了世界和它的经济。中国在未来几年内发生动荡的可能性日益增加,随着房地产的崩溃,一切化为乌有。像所有大事一样,它发生的同样会很突然。孙中山先生1911年的革命随着一个爆炸事件开始。一些评论家说,这会是革命的开始,或者说是中国巨人的倒下。这些都有很好的土壤根基。所有党所做的一切试图在短期内修复这些问题只是让事情更加糟糕了,长远看来,也只是放任房地产价格再次攀升。看看最近下调的利率,为了刺激国内消费,而本身没有什么改变。党出台了新的医疗保险体系,只是因为没钱了。钱呢?全投资在美国债务上了,又不能出售,还让美元贬值,提升了人民币价值但让出口贸易受损,关闭了不少工厂,让工人失业,威胁到了社会稳定。

  我希望这场剧变来临的时候可以是和平的,党不再会用攻打台湾菲律宾转移公众的视线。不管要付出怎样的代价,这终会让中国破纪录式的经济增长停下来,尽管它如今驱导着世界经济,也是从拯救世界经济衰退的唯一希望。

  ***

  对于暴力革命或者内部的动荡的恐惧,大部分的暴力矛头直指外国人,并不是我要离开中国的主要原因,尽管我并不否认这是其中一个原因。

  除了我所希望成为这个社会一部分的正当的人类渴望,不再被视为一个外来者,还有我可以在一个规范的环境下运营我的生意,不会再为了某天我的生意被夺走而担惊受怕,不用为我的家庭所呼吸到的空气和伤害我们身体的食物而过分忧虑,为什么我必须离开中国,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于——我想给我的孩子们一些像样的教育。

  中国内部底层的教育系统并不教育人,那儿只是一个测试中心。课程早已被设置好了如何通过。在中国农村,我们所生活了七年的地方,也存在一个选拔系统。考试中的成功提供了一个在大城市更好生活的通行证。学校并不培养全面发展,有社交能力,能自理更生,具有质疑精神的年轻人。他们只培养出两种人:赢家和输家。赢家去大学研究商业。输家回家种田或者那些他们父母本不希望他们去呆的当地工厂。

  还有一点,几乎没有体育和课外活动。一些运动型的孩子被选拔和送到特殊的学校去培养去赢得奥林匹克金牌。有音乐天赋的孩子们被埋进了温室,那些所有存在于他们天赋中的热情和快乐都被榨干。(我妻子是后者之一)

  这其中还有宣传因素。我女儿上学的第一天被用来观摩了一个大概叫做《中国人民在党的带领和共军的帮助下成功战胜北川地震》。道德准则则由那些中国历史上党内神话般的英雄所提供,比如雷锋,一个在他短暂一生中所做出的贡献超出人类可能的无私士兵,他把这些事迹记录在了日记上,在他去世的时候又被奇迹般的“发现”。(译者注:这里作者discovered用了引号,原谅我不厚道的笑了)

  那些压力让孩子们变得病态,但从个人经验来说,考试在95分一下就可以被认为失败。考砸了就要被惩罚。包含了各种测试卷子的家庭作业,占满了一周中的每一天。我见过很多孩子成群结队的在周日的清晨六点去学校写作业。节假日中他们还要参加课外辅导班,并且必须每天做他们本身的家庭作业长达几小时以赶在下个学期开始前完成。我很多当地的朋友对这样的教育体系像我一样深恶痛绝,但他们没有别的选择。我是幸运的那个,我有。

  一个选项是搬回一个中国的大都市然后送我们的孩子去昂贵的国际学校——其中没有一所提供出国——但是我担心的是人口问题和我不得不去找一个更好的工作,大致上就比如一些对外贸易,但这会让我良心上过不去。

  我很同情中国那些不能进入大城市中国际学校(这些学校本身也限定了他们能够接受多少中国当地学生)孩子们,同时还有那些父母们供不起他们出国留学的孩子们,还有那些没有资格进入受到党组织特别优待的特殊学校的孩子们。中国并没有这样一条大道,能把孩子培养教育成领导人,发明家和革新者,但这恰恰才是教育的最终目的。党组织不希望那些可以解决他们问题的自由思想者。他们仍然坚信他们自己能够解决,尽管他们从未承认过存在问题。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腐败问题是他们唯一公开承认的。因为明显的已经不可能再去否认。

  党中也确实存在一些开明明智的,能明白必须做些什么去避免危机发生的官员,我也见过一些。如果中国想要避免动荡,那么这些人在从内部改变党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他们面临的是一条充满荆棘的道路,留给他们的时间太少了。

  我也偶然遇见过几百个全面的睿智的具有现代国际视野的中国人,那些人也十分想要帮助他们的祖国去面对这些会演变成为动荡的问题,但他们得不到到机会。我为那些试图请愿的人感到深深的忧虑,就像我的同学和我在1989年在SOAS考试时为我中国朋友们安危担心一样。

  我在微博上读过一些艾老,陈盲人和LXB(译者注:这么翻应该都能明白)的消息,微博的审查程度不亚于TWITTER和FACEBOOK,一个发表一个什么就能像病毒一样传播开的网站。我妻子从未听过他们的名字直到她上了微博。审查者不可能全部删的掉。(我的妻子开始读微博的当天她告诉我她已经克服了和我离开中国远走英国的障碍)那里有成千上万的中国人同样关注着他们,也同样有着不计其数的像他们一样的中国人,迈着不大的步子用他们的方式让中国变得更好。

  终有一天,他们这样的人会普遍存在。那时甚至有可能将会是一个变成中国人的好时候。

(全文完)  英文版 http://www.prospectmagazine.co.uk/politics/mark-kitto-youll-never-be-chinese-leaving-china/


[ 本帖最后由 chibaa 于 2012-8-27 00:59 编辑 ]

TOP

发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