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话题
打印

傅斯年: 所谓“国医” (1934)

中医是国宝,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中西医之间绝不是你死我活之争。

西医之长处是显而易见的,是立竿见影的,是可以救急病,治疗显病。
中医之长处是治疗慢性病,重在调理,中医的发展方向应该是在对付亚健康的领域。
西医擅长的是杀死病菌,而中医则擅长扶正祛邪,靠增强自身的抵抗力来抵制疾病,副作用较小。


因此,中西医是可以互补的,西医治疗疾病,中医预防疾病。

西医的长处是可以定性定量的准确治疗,但是同样会有大量的误诊。
中医也会有误诊,但是一般情况下不会有严重后果。



中医的问题是,由于中国历史上没有专利保护的手段,都是靠祖传,极大的影响了中医的健康发展。中医忽视病例的积累,不像西医有详细的病案记录和长期的积累,使得中医很难在同行之间进行有效的交流,很难利用大量的案例进行系统的科学研究。


中医的科学性比较模糊,因为中医的理论缺乏有力的实证,西医有解剖学作为科学的手段,而中医至今依然没有一个科学系统的研究方法,非常可惜。


中医的治疗理论比较模糊,给出的药方也缺乏确定性和唯一性,其实这也是中医的特点。

同样的病例,中医没有唯一不变的药方,会根据每个人的具体情况进行加减剂量和品种,中医实际上是最人性化的治疗手段。

惟其如此,中医的研究潜力非常巨大,他是一种可以具有颠覆性发展前景的医学,就是病前医疗的科学,针对亚健康的科学,这个是西医所望尘莫及的,也是人类日益重视健康的必由之路。


 



 


 



[ 本帖最后由 yougo 于 2011-11-23 09:35 编辑 ]

TOP

西药有毒性和副作用,而多数的中医药材取自于大自然,是很环保的,具有可持续性发展的前景,只要不用错药,毒副作用比较小。
中药材的种植和研究有待于规模化,产业化,科学化。应该努力使得中药的品质日益精良,服用方便,剂量准确。

中医诊断的手段有待于现代化、科学化。中医现在已经借助西医的检查手段来进一步确诊,但是中医的望闻问切,非常需要采用针对中医理论的科学仪器设备,减少对于经验的依赖性。例如,把脉为什么不能借助仪器呢,就像量血压使用仪器一样;又例如,舌苔究竟有几种形态,可以像研究指纹一样确立样本,结合仪器探查,使得年轻大夫也可以根据仪器检测结果给出正确的药方,从而使得中医可以结合大量病案病例,进行定性定量的描述和确诊。就是说,必须根据中医理论来开发适合中医特点的仪器设备。这样中医才能更加普及,打破神秘感,更好的发挥自己治疗亚健康的特长。

同时,中医研究需要和一些其他科学学科结合起来,例如生物学、遗传学、生命科学、药理学。这样可以形成一些交叉学科,使得中医学发展成为一门崭新的科学,并且发展成为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新兴产业。

总之,中医研究需要革命性的突破。

TOP

发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