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话题
打印

[经典科普]《哥德尔 艾舍尔 巴赫:集异璧之大成》1979.zip

本主题被作者加入到个人文集中

[经典科普]《哥德尔 艾舍尔 巴赫:集异璧之大成》1979.zip

这是一本空前的奇书,也是一本杰出的科学普及名著,它以精心设计的巧妙笔法深入浅出地介绍了数理逻辑、可计算理论、人工智能等学科领域中的许多艰深理论,轻松、幽默、流畅的文字隐藏着大量的潜台词,它们前后照应、互相联系,交织成一个复杂、无形的网络,读者看不见它,但可以嗅出它的气味,并觉察到这是作者有意喷洒的。作者希望借此引起读者的兴趣,从而在反复玩味中体会出那些潜台词来,真正触及本书的精华。


 


 


哥德尔、艾舍尔、巴赫



副标题: 集异璧之大成
原作名: Gödel, Escher, Bach: An Eternal Golden Braid
作者: [美] 侯世达
译者: 郭维德 等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出版年: 1996-8
页数: 1053
定价: 69.90元
装帧: 精装
ISBN: 9787100013239

9.4

(1144人评价)


78.9%

16.2%

3.8%

0.6%

0.5%

内容简介 · · · · · ·


  集异璧-GEB,是数学家哥德尔、版画家艾舍尔、音乐家巴赫三个名字的前缀。《哥德尔、艾舍尔、巴赫书:集异璧之大成》是在英语世界中有极高评价的科普著作,曾获得普利策文学奖。它通过对哥德尔的数理逻辑,艾舍尔的版画和巴赫的音乐三者的综合阐述,引人入胜地介绍了数理逻辑学、可计算理论、人工智能学、语言学、遗传学、音乐、绘画的理论等方面,构思精巧、含义深刻、视野广阔、富于哲学韵味。
  中译本前后费时十余年,译者都是数学和哲学的专家,还得到原作者的直接参与,译文严谨通达,特别是在原作者的帮助下,把西方的文化典故和说法,尽可能转换为中国文化的典故和说法,使这部译本甚至可看作是一部新的创作,也是中外翻译史上的一个创举。

目录 ······



目录: 作者为中文版所写的前言
译校者的话
概览
插图目示
鸣谢
上篇:集异璧geb
导言 一首音乐--逻辑的奉献:三部创意曲
第一章 wu谜题:二部创意曲
第二章 数学中的意义与形式:无伴奏阿基里斯奏鸣曲
第三章 图形与衬底:对位藏头诗
第四章 一致性、完全性与几何学:和声小迷宫
第五章 递归结构和递归过程:音程增值的卡农
第六章 意义位于何处:半音阶幻想曲,及互格
第七章 命题演算:螃蟹卡农
第八章 印符数论:一首无的奉献
第九章 无门与歌德尔
下篇:异集璧egb
前奏曲
第十章 描述的层次和计算机系统:蚂蚁赋格
第十一章 大脑和思维:英、法、德、中组曲
第十二章 心智和思维:咏叹调及其种种变奏
第十三章 bloop和floop和gloop:g弦上的咏叹调
第十四章 论tnt及有关系统中形式上不可判定的命题:生日大合唱哇哇哇乌阿乌阿乌阿
第十五章 跳出系统:一位烟民富于启发性的思想
第十六章 自指和自复制:的确该赞美螃蟹
第十七章 丘奇、图灵、塔斯基及别的人:施德鲁,人设计的玩具
第十八章 人工智能:回顾:对实
第十九章 人工智能:展望:树懒卡农
第二十章 怪圈,或缠结的层次结构:六部无插入赋格
注释
文献目录
索引

第38页

在网上见诸多网友对《哥德尔、艾舍尔、巴赫》一书赞不绝口,今日首次开卷,真是名不虚传,甚是喜欢。这是一本超过千页的大书,其翻译为中文的过程亦甚为坎坷。而这部被赞为奇书的大作竟能有如此生动活泼的导言,确实让笔者对未来的阅读亦充满信心。此中文版本采用了移译的翻译手法,将许多陌生的名词中国化了,所以初次阅读之体验可谓兴致盎然。
《导言》中,作者先是提到了两位艺术家,以为是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Johann Sebastian Bach),他是巴洛克时期的著名音乐家;另一位则是摩里茨•科奈里斯•艾舍尔(Maurits Cornelis Escher),他是一位著名的画家。对于前者,笔者知之甚少,在阅读之后特意去听了几首巴赫的曲子,笔者能感觉到正如书中所述那样,曲子中有一段又一段的重复,而在重复中又有细微的变化,比如他的小提琴独奏奏鸣曲,曲子中反反复复地出现同样的曲调,但是细微的音调变化让曲子听起来并不是那么枯燥无味。而对于后者,笔者过去欣赏过几幅作品,比如《上升与下降(Ascending and Descending)》以及《变形(Metamorphosis)》。笔者记得第一次见识《上升与下降》时的印象便是“悖论”。的确,在艾舍尔的许多作品中,都出现了类似的图像化的悖论,作者把它称作“怪圈”。
《变形(Metamorphosis)》,艾舍尔(Maurits Cornelis Escher)绘
《变形(Metamorphosis)》,艾舍尔(Maurits Cornelis Escher)绘
读罢关于巴赫以及艾舍尔的部分,笔者心中已有几个关键词了:重复、变化、悖论(怪圈)。如此一来,此二位艺术界的大家还真是和库尔特•哥德尔(Kurt Gödel)有着紧密的联系。他是一位杰出的数学家、逻辑学家,其职业生涯中最重要的成果——不完备定理轰动了当时的数学(元数学)界,而在当今的科学研究(量子力学、混沌理论),我们也能看到哥德尔不完备定理的影子。而哥德尔不完备定理恰是发源于艾皮曼尼蒂斯悖论——逻辑上的“怪圈”——自指悖论。
巴赫、艾舍尔、哥德尔,三者的成果即为音乐、画作、逻辑(数理逻辑)上的三个怪圈,恰似原书的封面那样,投影不一,但其实内在的实质是一样的。巴赫的音符在重复中,一面唱出主题,一面扮演和声;艾舍尔的阶梯,一面无限上升,另一面无尽下降;哥德尔的不完备定理,一面作为数理逻辑的内容存在,一面作为评价数理逻辑的存在。读罢导论,我感觉“自指”将在本书中占据大量的版面,正是“自指”制造了逻辑上的混乱,以至于罗素(Bertrand Arthur William Russell)与怀海特(Alfred North Whitehead)在其著作《数学原理(The Principle of Mathematics)》中把有自指性质的字图案集合排除出去了。
值得注意的是,如果我们没有自指的意识(自我意识),或许就不会出现因为自指而产生的问题了。换句话说,自我意识是一种自指,如果没有这种意识,我们将不会意识到完全排除自吞语句会对我们(“我们”就是一种自指)的生活产生巨大的影响。笔者感觉人类处于这样的一种两难情境中,一方面需要一套没有悖论的逻辑(语言)体系,然而又要求这套体系满足自指的特性,在本能上不显得突兀。对于这种两难的挣扎,在数学上便表现为希尔伯特(David Hilbert)对数学的公理化设想,以及罗素与怀海特在《数学原理》中排除自吞集合的做法。
然而,也正因为自指,我们的生活与机械有所不同(至少现在看上去是这样),我们有了自指的画作,有自指的音乐。更重要的是,我们会有“我”这个概念。人本身其实就是一个本书中提到的怪圈,而这个怪圈又会继续思考怪圈本身的存在,写出一本讨论怪圈著作。而这样的行为又恰似数学中的分形一般,同一种模式不断地重复、自指,变化出美丽而惊人的图案。
如果真有一个上帝的存在的话,自指是祂留给人类的一个小小的缺憾,因为我们将永远不能拥有完美的公理系统去证明一切。然而,这也是一份厚礼,因为通过这种自指,我们会有更高一级的思考(Metathinking),从而意识到这种不完备的存在。
末了,说一下题外话,过去笔者认为电影《I, Robot》翻译为《机械公敌》要比《我,机器人》强多了。现在这种看法看来得改变了。要知道,倘若人类制造出了具有自我意识的机械系统,这将带来多大的喜悦与恐惧。

 

 

热门评论:

 

 

读到一半,是看了前面老兄的推荐买的,不过可是原价一分不差买的,看了杭州的兄弟能5元到手,气愤ing.不过到不是很心痛.
  先说说表面印象,书是商务出的,北大人翻译,质量应该是可以信任的.但可能是商务体恤我们读书人攮中羞涩的原因,做成一大本,读起来颇不方便,但其好意心领了.否则按目下的风气,还不做成一套四五大本,全套下来还不得100多大元!但也可能是这种节约成本的考虑,书中的插图不很精美,部分艾舍尔的画还看不清楚,是个小小的遗憾.另外,外加的单纸封面,硬包装上居然没有书名,是我不喜欢的.但,总的来看,这方面基本可以.
   书的内容,刚刚看了一小部分,但其风格基本领略到了.首先,需要提请当年看过《GEB--一条永恒的金带》的同好注意,本书正是该书的全译本,当年那本是节译,而且节译本和本书不是一批人进行的,翻译风格也不同,这点在本书译者“译校着的话”中有明确交代。具体来讲,区别是在本书在原作者的强硬坚持下,对书中的文字游戏做了“移译”,既不是直译也不是意译,具体的内容看书自知。
   从内容来看,如上述各位介绍,确实是一本奇书,但并不是一本可以一口气读完的书,原因是两方面,一是部头比较大,全书1000多页,个头和新华词典不少,其二是虽然有轻松活泼的内容,如阿基里斯和乌龟的对话部分,但大部分读起来还是不十分轻松,需要一定的数学基础才好。
   说点值得读的理由,一是作为介绍当年比较热门,现在也不很大众的人工智能方面的普及读物,这本可能是最好的了(也许我孤陋,没见到其它),作者的认真和努力值得称道,想比较通俗地了解人工智能方面的一些基本概念,值得稍微花点当年高考时的读书劲头。二是作者奇思妙想把巴赫的音乐、艾舍尔的画、哥德尔定理的内在一致性联系在一起描述,对我们的对世界的理解是不无裨益的。
  前沿科学,尤其是象人工智能这样与人本质有关的学科,本身就有某种哲学意义,希望愿意思考的朋友们一起来读。

 

 

中文版

下载地址:


 

英文版:两个英文版地址任意选择


 

TOP

发新话题
最近访问的版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