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话题
打印

[原创]立春形而上词典

[原创]立春形而上词典

【感性认识】
人的大脑对主体(或称本体)与客体世界(马克思所说的客观世界)的认识,分为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两个层次。
感性认识,顾名思义就是人的知觉组合,以及在知觉基础上附以本能与情感而产生感觉,这两者在大脑中形成的对事物的反映,就是感性认识。
人体五官眼、耳、鼻,皮肤触觉,肢体与器藏的感应,都是知觉产生的源头。
人的七情六欲以及与之相关的本能、潜意识,都是感觉产生的源头。
感性认识仅仅是知觉与感觉在大脑中对事物的表象所产生的反应。感性认识由于受知觉与感觉的特性所限制,它必须是具象的而不是抽象的。
【理性认识】
人的大脑对主体(或称本体)与客体世界(马克思所说的客观世界)的认识,分为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两个层次。
理性认识,就是在事物表象的基础上有抽取关键性表象(抽象)而产生概念,从而形成对事物本质属性的认识。抽象是一种较高级别的大脑活动,有程序可用(逻辑),有动作路径(判断),有产品产生(概念)。三位一体,缺一不可。
严格说来,没有抽象的大脑活动,不能认为是思维过程。不产生理性认识的大脑活动,不应称作是思维。
【概念】
人类大脑反映事物的思维形式。概念是对事物的本质属性或特有属性的认识结果。
【理性】
是指思维的理性。理性就是以概念为对象,以逻辑为程序,从而产生一系列判断的思维模式。
从思维成果的属性上看,人类思维有可分为三种类型:哲学-宗教式思维;理性-科学式思维;情感-艺术式思维。
【精神生活】精神生活是区别于物质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形而上的生命存在内容形态。精神生活可分为三种:与肉体生活相对应的心理生活,与经济生活相对应的文化生活和与日常生活相对应的心灵生活。


【文化】一个人类群体(比如国家、民族、企业、家庭等)在一定时期内形成的思想、理念、风俗、生活方式、行为模式或代表人物等。由于人群的特性可以用地域来界定,所以文化这个概念也可以用地域来界定。比如,我们可以说岭南文化,中国文化,东方文化等。


【文明】文明是指一种状态或一些成果,对立、区别于动物的、原始的和野蛮的这些状态而存在,特指人类的社会的进步状态或成果,主要倾向于指精神方面的财富。比如社会伦理、民族意识、宗教思想、科学知识、技术水准、礼仪规范、风俗习惯等方面的状态或进步成果。


由于状态这个概念可由时间概念来界定的,文明又是人类共有的概念,所以文明只能由时间来界定而不能由空间(地域)来界定。我们可以说“东、西方文化”,而不该说“东、西方文明”。


 


等待大家提出概念题目,我为之更新词条

反共是公民品德,反共是公民义务
反共是公民知识,反共是公民觉悟
反共:
与匪共党的世界观体系做彻底的决裂;
与匪共党的价值观话语作坚决的斗争!
反共成功的标志,就是让人们从奴隶变成公民。

TOP

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一书,对“文明”概念的构建或者翻译存在一定的偏颇和问题。
反共是公民品德,反共是公民义务
反共是公民知识,反共是公民觉悟
反共:
与匪共党的世界观体系做彻底的决裂;
与匪共党的价值观话语作坚决的斗争!
反共成功的标志,就是让人们从奴隶变成公民。

TOP

引用:
原帖由 lbfox 于 2010-11-30 08:55 发表 个人认为,文化还有一个动态的演进过程:习惯-习俗-惯例-制度化,法律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看做是文化的一部分。请教LZ,华夏文明的说法不妥吗?
文明是人类共有的,因而也就是普世的。


与“华夏文明”说法类似的还有诸如“两河文明”、“黄河文明”、“儒家文明”等等,这是随意使用词汇,制造混乱“概念”,或制造概念混乱的常见例子。这种只求快捷、简单的表述方法,除了给阅读者一个模糊、笼统的意思以外,什么详细的信息也不能传达出来,而且还会对词汇所对应的概念造成扭曲和伤害。


正确的表达方式是:在历史的某个时期,生活于两河流域的人群达到了XXXX的文明程度。


如果用“华夏文明”,仅仅是用来区别“玛雅文明”等其他历史时期与不同人群的文化属性,还是妥当的,但是离开这种语境去使用“华夏文明”,特别是用来彰显地域的差别,强调种族的冲突,就是十分不妥当的了。

反共是公民品德,反共是公民义务
反共是公民知识,反共是公民觉悟
反共:
与匪共党的世界观体系做彻底的决裂;
与匪共党的价值观话语作坚决的斗争!
反共成功的标志,就是让人们从奴隶变成公民。

TOP

词条预告:【政治】【社会】【权利】【自由】

【政治】西方语言中的“政治”源于希腊语“波里”,意为“城邦制”。中国古代的“政”与“治”是两个不同的词,有一定程度的因果关系。
“政”的一层意思是指朝代制度、秩序,反映静止的、现有的状态;另一层意思是指行使权力的公开指令与宏观措施,描述的是动态的、行进的行为。
“治”的一层意思是指人群的、社会的秩序,反映静止的、现有的状态;另一层意思是指一系列的统驭、管辖活动,描述的是动态的,行进的行为。
当西方语言的“政治”一词通过日本传入中国后,“政”与“治”随之合为一词,产生出现代社会意义下的“政治”概念,其主要构成要素为“权益”和“公共”两个属性。
任何以权益诉求为核心内容,向公共空间或经公共途径表达的思想、言论和行为以及涉及国民权益的公共事务即属于政治范畴,即政治为一种事物属性。
【社会】
【权利】
【自由】
反共是公民品德,反共是公民义务
反共是公民知识,反共是公民觉悟
反共:
与匪共党的世界观体系做彻底的决裂;
与匪共党的价值观话语作坚决的斗争!
反共成功的标志,就是让人们从奴隶变成公民。

TOP

【社会】是指有生产关系存在的群体形式。这种生产关系是以自发、互助产生的劳动交换为主要特性。由于有劳动交换而导致了稳定的生产分工关系和相应的群体内部秩序产生,以及一系列的关系伦理的建立。这些都是人类社会的主要特征。


————————————————————————————
人类之所以能成为自然界的主宰,就是因为人类比其它动物更善于制造和使用两种工具:一种是形而下的工具:有形的生产工具;一种是形而上的工具:劳动交换。后者是生产关系的形成主因。
反共是公民品德,反共是公民义务
反共是公民知识,反共是公民觉悟
反共:
与匪共党的世界观体系做彻底的决裂;
与匪共党的价值观话语作坚决的斗争!
反共成功的标志,就是让人们从奴隶变成公民。

TOP

【权利】应然概念,生命或人的第一抽象属性。拥有与消耗生命空间和资源的应然份额。是人在社会中的第一属性和成立基础,也是政治、法律范畴中所有应然概念的成立基础。引申、延展应用之后,所有合乎天道、伦理、法律的正当、正义的事和理即属于权利。
“权利”是西方语言中的“正当”一词引入中国后产生的现代汉语词汇和概念。在古汉语中没有恰当的词语与之相对应。中国古代的“权”与“利”是两个不同的词,“权”的本意是秤锤,引申作“衡量”的意思。更有“权力”的强势、能量之意与“权利”的正当性相悖逆,故不适于以单字之词意作望文生义的组词解释或理解。





————————————————————————
有人把“权利”解释或理解为“权力+利益”的组合,真是不懂汉语,不学无术的臭屁典型。
反共是公民品德,反共是公民义务
反共是公民知识,反共是公民觉悟
反共:
与匪共党的世界观体系做彻底的决裂;
与匪共党的价值观话语作坚决的斗争!
反共成功的标志,就是让人们从奴隶变成公民。

TOP

【自由】有形而上与形而下两层意思。形而下的释义为物体不受阻碍、约束的状态,如“自由落体”,属于实然概念。“自由”在形而上的释义中属于应然概念,是权利状态的统称。自由即人在社会中免于被强制,不受奴役,在法律上权利完整的理想状态。权利有边界,自由也是有边界的。他人同等重要程度的权利,即为本人自由的终端。所以自由与平等,是一种应然理想状态的两种视角。“自由”基于个体视角,“平等”基于社会视角。没有权利大致平等的社会实践,就会是一部分人表达与信仰的权利受到侵害或者不能免于匮乏和恐惧,以致于被另一些人所奴役的状态。被奴役、驱使固然不是自由的,而“为所欲为”的实现若伴随以强制他人的能力,也与自由的意义不相干。
了解自由边界内的权利定义和种类,请参见《世界人权宣言》。
反共是公民品德,反共是公民义务
反共是公民知识,反共是公民觉悟
反共:
与匪共党的世界观体系做彻底的决裂;
与匪共党的价值观话语作坚决的斗争!
反共成功的标志,就是让人们从奴隶变成公民。

TOP

修订、重新定义【文化】词条

【文化】是人类精神成果的存在形式,它通常以精神价值和生活方式来体现。它是人类整体、集体或个体是否摆脱原始状态的标志和分界。
文化定义的简明理解应该可以是顾名思义的,“文”乃人类精神,“化”为存在形式,化到最终的形式就是人格,特别是以集体无意识的形态体现的集体人格。
反共是公民品德,反共是公民义务
反共是公民知识,反共是公民觉悟
反共:
与匪共党的世界观体系做彻底的决裂;
与匪共党的价值观话语作坚决的斗争!
反共成功的标志,就是让人们从奴隶变成公民。

TOP

菜总这几贴完全可以弄一个魔鬼辞典了!
反共是公民品德,反共是公民义务
反共是公民知识,反共是公民觉悟
反共:
与匪共党的世界观体系做彻底的决裂;
与匪共党的价值观话语作坚决的斗争!
反共成功的标志,就是让人们从奴隶变成公民。

TOP

发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