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没有先例的,尤其和苏联的解体史不符。
关键在于:一般而言,历史进程是对立各方不断博弈的结果,而不是设计的结果。这一点对于苏联解体尤其明显。
所以这个思路固然有道理,但是说得越细,就越没谱。
之所以没谱,原因在于:
对于专制者来说,他缺乏一个有权威的且作为一个实体的对手。没有这个对手的原因,一方面固然主要是因为专制者要消灭这个对手,另一方面则是因为自由民主人士也不喜欢实体权威。因为这种权威一开始必定是不民主的(你不可能在民主制度建立以前,就依靠民主制度来建立一个权威)。
如果像辛亥革命时期,革命党和北洋军阀都是实体权威,倒可以对清政府进行赎买。
当没有这种实体权威的时候,专制者将无法谈判赎买。你不可能把全体人民作为一个谈判对手,这是史无前例的。如果随便找几个人代表人民来谈判,因为这些人缺乏权威,将无法保证谈判结果不被人民推翻。因为专制者的权力,实际上是建立在其坚定性的基础上的,一旦论及赎买,其权力的基础就大受损害,而结果就是无法保证自己不被人民推翻。
于是,赎买也就变成了对专制者的忽悠。而专制者自然也不会上当。(要上当,早就上当了)
其结果可能是两个:
一是:专制者终于混不下去了,于是谈及赎买。等到彻底完蛋时,他们是要谈赎买的。反正也完蛋了,无所谓上当。就算谈不成,也可以从道义上反咬你一口。
(威尔逊总统在一战结束前,所提出的过于宽大的条件,就被德国人这么用了。德国完全是因为打不下去,才投降的,但却可以反咬一口,说是上了威尔逊的当。)
二是:专制者还混得下去,所以不谈赎买,民众当然也不可能自己谈。于是民众和专制者一并被骂为不明智。这种“天下乌鸦一般黑”的逻辑,则从来都是巩固专制统治的法宝。
这两个结果都不怎么样。虽然我这么说起来有点刻薄。不过,凡事都要往坏处想一想,不要光想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