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话题
打印

圣心寺和“暴民恐惧” 方励之

这一层意思同普鲁士铁血宰相俾斯麦对农民的估计倒是一样。俾斯麦认为,民主普选制对他的统治并无大碍。农民在大事上向来支持教会,国王或者皇帝。普选将会加强右派,而非左派。

布尔什维克职业革命家们对农民的灌输并不成功(俾斯麦猜对了)。所以,内战爆发时,多数农民支持白军(主力是士官生)。苏维埃镇压反革命,哪怕他们是农民(最落后的一类),民主政体在俄国再度消失。

TOP

接3楼(3楼是引文,本楼是我写的)

实际上,只要真正实施普选,则群众暴政就很难维持,因为大多数人无疑是不会支持群众暴政的。
以法国大革命和巴黎公社论,真正倾向暴力的,是首都的知识阶层和无产阶级,前者是罪魁祸首,后者只不过是受蛊惑的。而两者加在一起,在全国的人口中也是微不足道的少数。
十月革命,也是大城市的左翼知识分子和工人阶级在作祟,他们同样是总人口中少数。

当今社会,虽然农民人数大大下降(即便是中国,真正从事农业的人口也不多了),但是除了大城市,产生群众暴政的基础同样是不存在的。
只有一个国家因为某种原因无法普选,才会导致大城市首先起事,沦入群众暴政。

[ 本帖最后由 nkpoper 于 2012-4-9 20:18 编辑 ]

TOP

在传统社会,像德意志第二帝国,法兰西第N共和国,英国和美国。
宪法构架是由传统而定的,可以上溯至古老的君主。像拿破仑法典中的某些条款,到现在还被援引。
但在那些传统没有被精心保存下来的国家,就不好办了。
在民主化过程中,其宪法框架,尤其是这些框架中的组成人物(例如宪法法院的法官)除了靠独裁者的权势或军力选择,就只能靠民意来选择。(这里的独裁者,指的是那些缺乏历史依据的现代独裁者)
如果依靠前者构建,在最好的情况下,也有的是被诟病的理由,更不用说在不太理想的情况下了;而如果依靠后者(民意)构建,则至少在开始阶段,根本起不到对民意的制衡作用。这是没办法的事。如果想万无一失,只能啥也不干;当然,即便啥也不干,其实也不可能万无一失。

一般而言,那些所谓的自由主义者(至少是其中比较傻的那些),总是想着万无一失.......

TOP

发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