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话题
打印

杀鸡焉用宰牛刀?——增兵内蒙的另类解读

回复 2# 总书记 的帖子

平心而论,多少沾点边。当然,不排除有些人一不小心,又嚷嚷起成吉思汗来了。但是,蒙古人和成吉思汗时代相比,其实有了很大的变化。
大体上讲,成吉思汗的时候,蒙古人还信仰他们的原始宗教,但是到后来,就改信其它主流宗教了,比方说,察合台(成吉思汗第三子)后裔,改信伊斯兰教,长期统治中亚很多地方的穆斯林。内外蒙和北疆(以西蒙古准噶尔部为典型)的蒙古人基本都信奉佛教。
更消磨蒙古人杀气的,是清朝的蒙古政策。清朝对蒙古各部采取截然不同的政策。最亲近的,给予种种好处;最危险的(如准噶尔部)全数屠灭,不留一人;比较危险的,则限制其人口,每家只能留一个男丁,余丁一律出家。清朝积极利用佛教来控制蒙古人,大大消磨了蒙古人的锐气。
余丁出家政策,表面上看还不如独生子女政策残酷;因为出家了,其实也没人盯着你守戒,一旦在家的兄弟亡故(这种事经常发生),还可以马上还俗。(那个著名的格尔丹,就这么出家还俗过,虽然跟清朝没关系)但是,有一个意料之外的副作用,就是性病。因为喇嘛不能结婚,就只能胡搞,结果性病就成为社会灾难,导致大批人死亡。
总之,清朝通过一系列的政策,大大消减了那些剽悍的蒙古部族的人口,并用佛教和物质笼络消磨了剩下蒙古人的锐气。造成了深远的影响。

[ 本帖最后由 nkpoper 于 2011-6-4 03:00 编辑 ]

TOP

蒙古人的悲剧

蒙古人的悲剧,在于因为种种原因,他们没能成为一个“正常”民族。我不是提共产党开脱,我下面只是想介绍一下我所了解的蒙古人的情况,这不意味着蒙古人就活该被剥夺。希望作为大家了解事态的背景。

成吉思汗曾经说过:喝醉了连父母都不认识,什么事都能耽误了,就太不好了。如果不能不喝醉,那么每个月最多喝醉两次。当然能喝醉一次更好。当然,一次也不喝醉最好。不过,哪儿找那么好的人呢?
成吉思汗的这种担心并不是多余的。他的继承人:次子窝阔台(长子术赤不是亲子,而且死在前头了)就是因为饮酒过度而早死。
蒙古人酗酒成风,导致了人丁严重不旺,直到今天仍然如此。而清朝的阉割性的蒙古政策,以及国民党、共产党(苏共、中共)同样不怀好意的蒙古政策,更给蒙古人造成了灾难性的后果。

TOP

以外蒙古论(外蒙古因为独立,所以更容易体现出蒙古人的民族习惯)。
因为外蒙古有丰富的资源,所以外蒙人是可以获得“发钱”这种福利的。一般认为,蒙古人的消费欲望不高,“有酒有肉就满足了”。这样一来,可想而知,他们也不愿意从事那些资源开发的辛苦劳动;反过来,资方(往往是外国人,包括中国人)为了效率起见,也不可能愿意雇用蒙古人。就算迫于外蒙政府的政策,不得不雇用部分蒙古人,也会像中国新疆的企业雇用维族一样,不指望他们干活。
一个离开了辛勤劳动的民族,肯定人气不旺,这一点无论古希腊、古罗马,还是从八旗子弟来看,都是如此。更不用说酗酒的习惯导致雪上加霜了。蒙古人虽然信奉藏传佛教,但与藏族不同,蒙古人骨子里却仍然是世俗民族。所有这些特征,直接指向的两个字,那就是“灭亡”。

TOP

所以,对这次内蒙古事件,我个人是这样理解的:
本来只是牧民跟汉人企业的冲突,这个不是不可以通过“严惩凶手”“给钱”来解决的。一方面因为那些地方的利润很大,有钱可给;另一方面因为官方总比忌惮汉人更忌惮少数民族。这个事本来可能很快解决的。
但是,事态迅速转为蒙古学生和政府的对立,情况就难以收拾了。就算能用武力一时压下去,心理影响也是长久的。
为什么会这样的?
蒙古民众,对这种混吃等死式的“灭亡”,其实不是很抵触。(八旗子弟对自己的没落很抵触吗?)但是青年学生就不同了,他们当然知道民族灭亡的危机,而且不会接受。所以,他们想奋起。
别问我他们应该怎么奋起,哪怕没共产党跟他们作对(外蒙古就没有啊),我也不知道。
但我知道的是:这个世界上最强大的力量,不是希望,而是绝望。
也许他们能够绝处逢生,或者,至少留下光辉的痕迹。
别的我就不知道了。over

[ 本帖最后由 nkpoper 于 2011-6-4 03:10 编辑 ]

TOP

发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