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走了,关公来了
据新闻报道,北京市政府预备在中南海“新华门”前左侧,长安街南面,在人民大会堂与大剧院之间,竖立一个“关帝”像。
在此之前,北京当局已在天安门东的国家历史博物馆之北竖立了一个“孔子”像。
“孔子”是万世师表,也是中国人“文人”的象征。是“仁”的化身。“关云长”在古代是“武财神”代表,也是“义气”的化身。
他不仅在道教中有地位,“佛教密宗”也视他为一个佛教的“护法”神。今日北京最大的密宗庙“雍和宫”中,也有“关帝”之法坛。
如果报道属实,“孔子”及“关帝”像将会在并列于天安门城楼的一左一右,此中似乎有玄机?
从风水的角度去分析,北京城古代是以“紫禁城”为中心。由“城”的正南大门“正阳门”开始,经过以前的“大明门”,到“天安门”,入紫禁城,经“端门”、“午门”、“太和门”到太和殿、再北到“乾清门”到乾清宫,再到“玄武门”(康熙名“玄烨”故改名“神武门”),其后为“地安门”。
这一共“九个门”构成北京城“中轴线”中的“纵九门”,与北京城四方的南三门,东西及北各二门所合为“横九门”,是北京的“门”之风水格局。
但是因为保护不力,只顾交通发展,早己把这九门最北的“地安门”拆去。但是今次定立关公像外,也有建议在北面要重建“地安门”,恢复“纵九门”之状态。
在北京天安门南北的中轴线把北京分为东西两面,东面在五行中属“木”,化气为“仁”为“文”,西面则属“金”,化气为“义”,为“武”;而孔子像位于中轴线之“东”,在长安街之东,合乎“仁”之定义;而“关公”像在中轴线之“西”,在长安街之西,也合乎“义”之定义,而关公更是“武财神”,故此传统上,除讲“义气”的军政界及黑社会之外,今天有不少“煞气”的行业,包括“杀生”之饮食业等都有拜关公的习惯。
在明清的北京,今日天安门南面之“正阳门”与其南面“箭楼”之间的瓮城内(注:此瓮城为北京防卫重点,现己拆去,只剩下今日“正阳门”与南面之箭楼两座城楼)的关公庙,在解放前香火鼎盛,后来才被折除。
今日为什么要造这“孔子”和“关公”像呢?
在今日世界上有不少知名大学,都设立“孔子学院”,它们都是研究中国文化及儒家学说的中心。
在韩国,他们标榜在日本人侵占朝鲜前,他们李皇朝的传统文化是仿照中国明、清的儒家思想,因为中国本身受到马列革命的影响,因此韩国的“儒家”文化才是现代的“正宗”,在国际上,他们在很多文化领域上都与中国竞争,包括向联合国申请“中秋节”为韩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等等,有些反客为主。
中国政府也因此一改文革时“批林批孔”的方向,正式在世界各地建立官方的“孔子学院”,它们不单只是宣扬中国现代文化,也是在世界各地“教中文”的语言中心。因此也可以解释为中国要重新“领导”成为全世界各地“尊孔子”的中心。
但为什么要建“关公像”呢?国际上只有海外中国人才有拜关公的传统,也并非像“孔子”那么“国际化”。
从另一个角度看,今天中国各地都有大工程、大建设、房产发展、四处都是在挖土动土,虽然这是现代化必经之路,但是在风水上这是“动土”“动煞”,必会招致各种灾祸,在古代大动“土”是帝王之大忌,易招民变。
在今天,机械现代化可以减少古代压榨农民以工代税的“土工”,但是在收地、分配利益等问题上也招惹了不少民怨。中国各地也不时传出群体事件。
今日中国领导人也看到问题所在,所以在社会上正鼓吹发展一个“和谐社会”、以抗衡“文革后遗症”的坏影响。
在此前提下,早前在天安门广场左右布置五十六支红柱受到各界的“反弹”而要拆去。
现在在中轴上设立一文一武的“孔圣”和“关帝”,似乎也是有“高人”指点,以此作为“教化”民心的作用。
在堪舆学的角度,如果你不用“神像”或“宗教圣物”作风水,你可以不管其好坏,但如果你使用这类风水“器物”它们则有自己一套的风水“法则”。
如果立“孔子”或“关公”等“圣人”“神佛”之像,如果这些像不是实心而是中空的,在古代它们必须有规定的建造方法及“开光”。一般情况下这些像不可以全中空,它们体内需要有一条“中柱”,古人称为“中脉”,代表一个人的“脊骨”,再加上一些“入藏”的方法,这样才不会变成一个“空心老倌”,否则其效用也只是“浮于表面”并不能真正帮助发挥力量。
至于这“关公像”是否真会设于长安街上,大家可以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