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斯福新政实际上延长了危机的时间,阻碍了市场的自身调整
1929年危机为什么拖了那么长时间?就是因为危机开始后政府干预太多了。现在有人讲是罗斯福1933年的新政挽救了美国经济,其实罗斯福没有多少新政,罗斯福的政策在他的前任胡佛手里都早已开始实施了。现有的大量证据证明,美国政府加大公共工程投资,提高关税,限制工资的调整,都是在罗斯福上任之前进行的,所以导致了失败。
根据奥地利学派经济学家的研究,正是政府的救市措施延缓了市场的自身调整,使萧条持续了更长时间。1990年后日本政府救市政策的失败也说明了这一点,零利率政策和大量的公共投资并没有把日本从萧条中解救出来。
凯恩斯主义在中国更加水土不服,只会导致重复建设和泡沫经济
经济学者杨继绳曾撰文指出,凯恩斯主义在中国水土不服。美国是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的典型,市场制度发达而完善;中国的市场经济体制还在建设之中,无法和美国相比。同样的政策思想在不同的制度基础上当然会有不同的结果。例如,美国企业对利率非常敏感,一次调整0.25%就可以收到明显的效果,但中国利率调整几个百分点也看不出明显的效果。国有企业连本都不想还,还在乎利率高低?
在中国,政府职能过于宽泛,政企不分,官员们还是以追求虚的政绩为目标,国有企业还在吃国家的大锅饭,官员和企业对投资的效果不负责任的问题还没有根除。盲目投资、重复建设难以避免。政府可能把扩大内需搞成简单的总量扩张,不加控制地实行货币和财政双扩张的政策,通过大量投入来求得GDP的增长。这可能会出现重复建设和泡沫经济,地方政府逼迫银行贷款,进一步加大金融风险,最终可能引发通货膨胀。(网易财经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经济学家张维迎则认为,虽然政府救市会有短期效果,但解决问题最好的办法是市场自身的调整,政府救市的结果可能延缓市场的调整。政府对破产企业的拯救不仅扭曲了市场的惩罚机制,延缓了结构调整,而且常常把小问题变成大问题,因为政府只解决大问题不解决小问题。政府的拯救措施也降低了企业界自救的积极性,导致更多的投资失误和更多的坏账。政府投入的资金越多,资金越短缺。而这正是中国经济的老大难问题。
点击参与微争议:你是否支持凯恩斯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