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话题
打印

辛亥百年,试评孙中山

辛亥百年,试评孙中山

苹果日报2011年09月23日

看罢星期日本报李泽厚先生的访谈,他认为要真正客观评价孙中山要等二百年后。但实质上要真正评价孙中山,就看这九十年中国发生的事就足矣。

联俄容共使共党坐大

孙中山在他的遗嘱开宗明义说:“余致力国民革命凡四十年,其目的在求中国之自由平等。”虽然今天对暴力革命能否达到自由平等仍有争议,但从历史进程来说,和平渐进方式改革成功机会大,反之会导致更差后果。孙中山倡导的革命手段,清晰看到中国是向后者倾斜。

对孙中山革命前期推翻满清的活动,简单说一句:“成事不足”,就可以概括了。试想从在广州首义失败后,到辛亥革命成功,孙中山只先后在广西及上海逗留数天外,再无涉足国土,在通讯并不发达的时代,孙中山又如何去领导革命?最后革命果实又让了给袁世凯。今天越来越多的史料显示,黄兴、梁启超等人对晚清革命影响力更大,孙中山只是一个象征人物。

很多人将历史焦点放在张学良身上,认为西安事变是一个转捩点,甚至视张为民族罪人。无疑西安事变确是历史大事,不过要张学良大半生背负此责,实有欠公允。事实上,孙中山乾纲独断的“联俄容共”政策,才是制造今天中国如此局面的始作俑者。

在共产党成立三年半后,即一九二五年初孙中山死前,在国共合作未到一年,共产党党员仍不过千。从孙死后两年多,即国共分裂时,共产党人数已迅速膨胀近六万人。不能否认,联俄容共此政策为中国共产党带来发展急速的机遇。

在一九三四年国民党第五次围剿共产党,共军败走,所谓长征至陕北。当时若不是刘志丹在陕北建立了根据地,共军最终不是被消灭,就是逃往苏联。刘志丹就是黄埔军校学生,在联俄容共政策下,大量共产党党员受到军事训练,就是中共日后能够坐大的一个主因。

孙中山的面目被国共两党模糊了。综观孙中山所谓革命四十年,唯一算有成就的,只有此“联俄容共”政策。但共产党羞于微时寄人篱下,国民党愤恨因此而丢失大陆政权,因此才将孙的功绩放在一个不恰当的位置上─辛亥革命。

从事实去看,过往六十多年统治中国的共产党政权,是人类历史上最残暴的政权,创造了最多国民死于非命的纪录。与孙中山所希冀的自由平等,越行越远。“败事有余”,是孙中山后期革命造成血与泪结合的写照。若历史改写,没有“联俄容共”政策,一九四五年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人民已站起来,中国是联合国五常排第四,三十年后即一九七五年,蒋介石离世时,中国肯定已是全球坐三望二的经济及军事强国,人民自由且活泼开朗,国家民主可期。有关之内战、韩战、越战,百万个家庭长期两岸分离,及今日的国土分裂,也不存在。而香港今天在一国两制下产生的社会分化,政治人物人格分裂,荒谬的替补机制等等均不会发生。

手段令人民万劫不复

一般评价孙中山,都认同他的奋斗精神,越挫越勇。可惜,他为达目的,而不择手段,使中国人民陷入万劫不复的地位。今年辛亥革命一百周年,我们希望不要等二百年后才可客观评价孙中山,在第二个辛亥年(即二○三一年)纪念之日,就可以真正的评价这百多年来的所有政治人物,我们国家民族就有真正的希望,才有将来。

陈兆坤

自由撰稿人

TOP

吴佩孚未拿过卢布

TOP

发新话题
最近访问的版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