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商家拢人气找来美女当众洗澡 观众喝洗澡水 2010年9月13日,福州国际会展中心举行一场大型嘉年华活动,活动现场吸引了很多商家展销。其中一家销售净水器的商家为吸引人气,不但找来两个美女穿着泳衣当众洗澡,还将流出的洗澡水过滤后,送给观众喝。对于这种净化过的水,有一些观众连连摆手拒绝。随后,工作人员让模特自己饮用,一些观众看完后,也抱着试试看的态度“品尝”净化过的水。一位带孩子逛展销会的王先生一进入会展入口看到女模身穿“泳装”在台上洗澡便捂住孩子的眼睛。“太低俗了,怕影响孩子。”王先生坦言。

韩国公司裸女推销“酸奶” 低俗被起诉 2003年1月,在韩国首尔仁寺洞的一家画廊,当地一家乳制品公司为了推销生产的“酸奶”。竟邀请3名艳女当街“脱光”,进行促销。这场另类的促销活动,在韩国遭到各界挞伐,被批评是一场丢人的“色情表演”,该乳制品公司其后也遭到检方起诉。

德国超市搞促销 裸体人士购物免费 2006年2月,德国一家超市为搞促销,允许裸体顾客免费购买消费品。先行进入的男士、女士们还有些不好意思,但一看到前方琳琅满目的商品顿时忘了一切。

澳大利亚推出“美女裸体洗车”服务在澳大利亚昆士兰州的首府布里斯班市,一家名为“The Bubbles 'n' Babes”的洗车店因为推出“美女裸体洗车”服务引起大量投诉,该种洗车服务分为两个等级:55澳元可以得到由洗车女郎提供的袒胸洗车;100澳元则可以得到由洗车女郎提供的全裸洗车,并且附带限制级的艳舞观赏。布里斯班市市长在政务会上表示,因为目前还没有法律规定不允许洗车行业提供“裸体洗车”,所以执法部门对此也无能为力,当地的立法部门也表示担心。

伦敦地铁现“裸体上班族” 为电视节目宣传 2010年5月17日,英国伦敦一个地铁站突然出现了惊人一幕,4名男女赤身裸体地乘着自动扶梯进入地铁站,走进地铁车厢,表情看起来就好像是“上班族”正忙着乘地铁去上班一样,把地铁上的乘客们全都惊得目瞪口呆。这4人是为英国新电视节目《裸体办公室》进行宣传。

13美女地铁脱衣宣传环保 时尚or低俗? 2010年8月,在深圳地铁1号线车厢里,13名美女在众目睽睽之下脱去衣裤,大秀性感美腿,她们的集体脱衣举动在车厢里引起轰动,引发乘客热议。该活动的组织者“涂丫MM”介绍,这些美女多是深圳大学生,其中有些已经参加工作,约定时间在地铁车厢里集体脱衣,旨在宣传低碳环保。脱裤宣传环保引得议论纷纷,而究竟如此行为是公益时尚,抑或庸俗作秀?在我们的国度,能承受如此“香艳”的低碳环保宣传吗?

裸体结婚照做宣传艺术电影被误认为情色片描述乳癌故事的电影《割爱》2010年4月公布了一组裸体结婚照做宣传,由于宣传照男女主角都裸露上身,没想到照片曝光后,意外引发争议。“一张已接受乳房切除手术女性的照片,会不会更能表达其中的含义?”有民众质疑看到照片后,会误以为是部限制级的情色片,也有人认为这组照片无法表达女性罹患乳癌后所经历的种种考验。

内衣模特胸夹手机走秀 2001年9月11日,广州天河天娱广场,中国内衣模特大赛广东赛区开赛,一名内衣模特在乳沟间夹着一只手机以展示自己的骄人身材。

商家低俗搞促销:请老汉裸露上身扮“超女” 2007年10月,在都匀客车站附近,商家为了吸引眼球,竟然请来一老头表演戴胸罩。一名60岁左右的肥胖老头裸露上身,戴着胸罩,披着长发,穿着红裤子,挂着耳环,蹬着高跟鞋,手握话筒,一边高歌,一边摆弄女性的动作,引来观众的阵阵爆笑声。在现场,市民大多对商家如此推销产品的做法表示反感。一市民认为,商家为推销产品,进行一些低级庸俗丑化表演活动,有伤大雅,有失文明。

重庆街头促销低俗香烟盒 盒上印“处男证” 你能想象“处男证”和“泡妞许可证”能当街买到吗?2005年7月,邵先生向记者反映,重庆市场上有人将“处男证”和“泡妞许可证”等,印在特制的香烟盒和打火机上公开出售。据商家介绍,这种“处男证”和“泡妞许可证”,很受年轻人特别是大学生的欢迎。但是,也有很多人对这种烟盒嗤之以鼻。在此购物的市民彭某说,在香烟盒上印上人物、风景、经典语句等很时尚,但印上这种“许可证”促销就太低俗了。

街头上演“解内衣”大赛 家长急拉小孩回避 2010年5月,在一家百货公司广场,上演了一场“挑战吉尼斯单手解内衣”大赛。比赛台上,八名模特只穿着短裤和BRA。比赛的规则是参赛者需在短短1分钟内单手解开模特身上内衣的扣环,多者为胜。速度最快的比赛者以21秒解开8位模特的内衣,捧回了一千元大奖。对于观众来说,大胆露骨的促销活动让成年人也哗然,而对未成年人,有市民认为影响社会风气,“成年人有辨别能力,但小孩子没有,如果小孩子有样学样,岂不是被教坏了?”

“买铺子送老婆”太雷人 “虎年送大礼,买铺子送老婆”,2010年2月,陕西咸阳一家开发商的促销方式不仅是惊人,简直就是雷人。周围群众都被这则广告雷倒。咸阳市工商局秦都分局工作人员表示,这则广告语已经违反了《广告法》和《反不正当竞争法》,涉嫌夸大宣传和不实宣传,并且没有在工商部门登记备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