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话题
打印

趣文:薄家有子初长成

趣文:薄家有子初长成

哭出精神


 


     11岁那年,薄瓜出国读书。他在国内就读的景山学校是全国重点。薄瓜瓜说自己“吃不饱”,在八字还没一撇的情况下,不管三七二十一,就从景山学校退了学。


 


     17岁时,薄瓜瓜出版英文书《还有不同》,画了一幅漫画:一个系着红领巾的孩子,嘴巴被贴住封条,耳朵被堵死,脑袋上方敞开着,像一个水桶,等待上面水龙头的灌输,画的左侧是英文单词education(教育)。这似乎可以解释他为什么11岁时就选择出国。他报考了英国哈罗公学,英国前首相丘吉尔的母校。苦学英语后,薄瓜瓜被哈罗公学录取,成为该校建校五百年来第一个中国内地学生。


 


     薄瓜瓜性格的倔强与他自幼受到的红色熏陶有关。小时候,爷爷薄一波和姥爷谷景生经常给他讲当年的战斗故事。薄瓜瓜从小就喜欢听“红歌”,最喜欢的一首是《英雄赞歌》。王成的原型便是谷景生在中国人民志愿军第15军亲自编报树立的一级英雄孙占元。谷景生火化时,16 岁的薄瓜瓜带头,现场的人在悲痛中合唱了《英雄赞歌》。他说: “送姥爷走要有点激情壮志,哭也要哭出精神来。”


 


     时有压力


     薄瓜瓜在牛津大学是一个优秀的学生。他在牛津大学大力推广中国文化,参加竞争最激烈的牛津联合会的选举,以多年来的最高选票入选,成为第一个华人理事。后来,他又当选为牛津欧洲事务委员会执行主席。


 


     ffice:smarttags" />200959,“2009年度英国十大杰出华人青年”评选揭晓,薄瓜瓜成为“十杰”之一。与他一同获奖的,还有著名台球选手傅家俊、小提琴演奏家陈美、英国区议员中最年轻的华人成德仁等,但舆论最关注的仍然是这个有着 “特殊背景”的“红三代”。


 


     多家大陆媒体以《薄熙来之子当选英十大杰出华人青年》为题,报道了这一消息。“我很不理解‘某某人之子’可以给谁带来什么荣耀。古今中外,谁也不能因为给人当儿子、当孙子就荣耀,这种文化心理不正常。如果有人介绍我,要拉扯上家庭背景,我就很不舒服。我有资格做一个有独立人格的人。尽管我深知父亲是个好人,但也决不愿意在他的影子下生活。因为这个奖,有人就喜欢拿家庭背景来说事儿,让我感觉我们的社会心理中有一种‘株连意识’。不过,各种猜测和质疑也是在给我出题。人有压力才有动力,质疑也是一种激励,这也算家庭对我的帮助吧。”薄瓜瓜说。


 


     “红色后代”的身份似乎不可避免地会将他的优秀再次放大。薄瓜瓜获奖一个多月后,北京大学以相当高的规格迎接了这位“杰出青年”,英杰交流中心门前挂出“热烈欢迎优秀学子薄瓜瓜做客北京大学”的横幅,


 


     来到现场的薄瓜瓜没想到,他演讲的地方会如此之好。他本以为只是和北大的同龄人聊聊天。不到22岁的薄瓜瓜可能是其中最年轻的演讲者。他回国第一次演讲的地点——北京大学,正是他的父亲薄熙来当年求学的地方。


 


     享受误解


     因薄熙来的工作原因,薄瓜瓜与父亲亲密相处的时间并不算多。他九岁时给父亲写过一首小诗:“时晚民子遇,独院无父存。要知答明归,作真忘盼儿。” 讲的是:“傍晚放学,家长都来接孩子,而我却看不到父亲,他在外地。听说明天要回来,但他工作太认真,竟然忘了自己的儿子。”薄熙来很喜欢这首诗,直到现在,仍然会时不时背诵。


 


     在大陆,鲜有在位的高层政治人物子女接受媒体采访,薄瓜瓜的高调出乎很多人的意料。他说:“我不怕接受媒体采访,我又没做什么亏心事。既然人们对我有猜疑有好奇,我就应当更透明,让人看清我到底是什么样。何必遮遮掩掩、神秘兮兮呢?妈妈常说,人要彻底,就要透明。爸爸并不鼓励我接受采访,觉得挺可笑的,但他又很民主,并不限制我。他觉得我自己做主,碰了钉子也可以自己总结经验。无论如何,做人做事要光明磊落。你越坦白,大家也会越客观。”


 


     薄瓜瓜想得似乎有点简单了。“十杰”获奖前不久,一组他的“夜店照”在网络上迅速流传。照片中的薄瓜瓜面色绯红,歪系着领带,与外国女孩儿左拥右抱。这些照片招来大量网民的嘲讽和攻击。


 


     薄瓜瓜解释:“这张照片是在牛津大学的一次化装舞会上拍的。”牛津每个学院每两周都要举行一次化装舞会,每次一两百人,多的时候三百多人,这是牛津大学的传统,已经有几百年的历史。化装舞会要求师生都以表演者的身份参加,大家故意做出滑稽、搞笑的动作。这种方式能让同学关系和师生关系更融洽。在这种类似狂欢的集体活动中,平时很腼腆的同学往往也做出怪样,缓解平时巨大的学习压力。


 


     “不管大家多么兴奋,也只是联欢和表演,绝对没有出格的东西。我和照片中的两个女生站在一起,只是对着镜头做了点怪像,比如我有意歪系着领带。”薄瓜瓜的解释并没有平息议论,直到今天,以此来指责他“生活糜烂”的网民仍然大有人在。或许,薄瓜瓜将来的每一步都将伴随着无数质疑。他说:“我想,没必要和社会误解去较劲。需要做的事很多,与其把心思放在为自己正名、消除猜疑上,不如把精力投放在更有益的事情上。当然,大家能给我更多理解,我会更愉快,理解毕竟比误解要好。但在不被理解的情况下,我也愿意去承受误解。妈妈很早就提出过‘享受误解’。有太多的事情别人不容易理解,你也没有时间去跟每一个人详谈。既然如此,不如积极面对,从误解中了解社会,理解这些误解产生的社会原因。”


 


     薄瓜瓜的母亲谷开来曾是声名显赫的律师,为了避嫌,在事业巅峰时期选择了放弃。她退出以后,就像隐居一样,不参加任何社会活动,薄熙来有活动让她参加她也不肯。薄瓜瓜特别理解母亲。她最不愿意罩在薄熙来的影子下,失掉自己。她现在整天读书做学问,研究比较文化。


 


     薄瓜瓜曾说自己无意从政,也不想经商,最想从事文化教育方面的工作。2010年,从牛津大学毕业后,他人读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肯尼迪政府学院创立于1936年,学院的使命主要是为公共领域培养人才,大多数学生来自世界各地的政府部门和非营利性机构。


 


     在未来的人生道路上,薄瓜瓜从11岁起就极力避讳的那些光环或标准,还将不可避免地跟随着他。在中国,人们不可避免地会认为他特殊。他必然要继续学习“享受误解”的课程,“证明自己”可能是他一辈子都要努力去做的事情。


 

TOP

此文出自《可乐》2011第3期

我在网上找来,贴了一下

TOP

发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