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话题
打印

民怨铺出的文化路真能成为县城的亮点工程吗?

民怨铺出的文化路真能成为县城的亮点工程吗?

【原创】民怨铺出的文化路真能成为县城的亮点工程吗?

作者:雁大群

    县里对道路进行改造升级,修好后却要向临街商户收钱。连日来,郏县县城文化路上的20多名商户向本报反映,他们被强收数千元乃至上万元的马路“砖款”,算下来要交上百万元。发现谁反映问题,马上垃圾堵门。(中新网9月15日转自大河网)

    修路本身是好事,彩砖铺路,给县城增加些亮点,更是好事。然而,当修路不循常规,政府修路,事先不和百姓打招呼,修好后挨家挨户向沿街商户堵门收取成千上万的“砖款”,就着实有点霸道了。而发现谁反映问题,第二天就垃圾堵门的行为,就不仅是霸道,更有点街匪路霸的嫌疑了。

    政府为百姓做实事,本是好事,各地都有这样的每年为民办几年实事的工程。政府财力有限,多方筹款也应当理解,然而当政府不量力而行,而是把这样的为民办实事工程层层往下分解,不管过程只要结果,不管手段只要成效的时候,为民工程变成伤民工程、扰民工程自然就在意料之中了。

    政府可以把修路工程层层向下分解,由县到街道,由街道到社区,由社区到施工队,最后由施工队负责修路、收款。然而,当施工队运用多人堵门、垃圾铺路手段向沿街商户野蛮收费,擅自提高标准收费的时候,民怨载道的损失、对郏县形象造成的破坏的损失,真的是这些施工队、社区办、街道办付得起的吗?这些损害,最后还得由县政府承担。

    沿街商户,不管大小,不管是本地的还是外地的人在经营,都是纳税人,当他们合法经营合法纳税的时候,理应受到县政府及有关部门,包括街道办、社区办的礼遇。然而长期以来,一些部门常常把他们当做唐僧肉,谁都想吃上一口,不管有没有根据,不管手段合法不合法。其中一种心理就是,这些小商户对政府政绩工程造成不了多大损害,创造不了多少GDP,爱干不干,不想干就关门。这是一种典型的嫌贫爱富、欺小怕大的现象。

    文化路上本身应该有文化,但当文化路的改造是由民怨铸成的时候,文化路就变成了民怨路;县里的亮点工程本身应该处处充满亮点,然而当这些亮点是通过野蛮的手段来打造的时候,亮点工程自然也就成了污点工程。
披一帘烟雨,撑一叶扁舟,我轻轻地走進你。水墨江南,小橋流水人家,叩響千年不老的夢

TOP

发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