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话题
打印

十字路口的中国----台湾学生交换至北大的观察与体验

十字路口的中国----台湾学生交换至北大的观察与体验

    


 


        第四次来到北京,我成为北京大学的交换生,四个半月的时间,终于能好好驻足,陪伴这个城市度过夏末秋冬。

中国是个复杂的有机体,既有已开发国家的GDP,又有开发中国家的人均收入。而北京则有各种文化元素的混和,古与今、东与西的交错与冲击,成为这个城市最无可替代的魅力!单在一个朝阳区从天坛到国贸、从琉璃厂到三里屯,半小时不到的时间,便穿越了数百年岁月──北京城,既传统又现代、既古老又年轻。

  这次交换,经由许多课堂与课外的交流,也让我深刻地思考了某些纠结已久、某些在台湾的两岸报导中经常能接触到,但实际上没有真正理解过的问题:

  1. 和谐社会?

  台湾相对于大陆而言,是个再和谐不过的社会:人民谦逊有礼、行为举止价值信仰包含所有温良恭俭让等传统美德;但同样的词汇放在大陆,我们便需要另一番思考。之所以要有这样的口号(或是所谓的实践目标)我觉得可以从「人民」的角度与「政府」的角度两个层面观察。首先对人民而言:大陆民众是具有高度团结意识的,但有趣的是,我觉得这样的凝聚力是来自于对「文明」的认同,而对非国家的认同。讲起紫禁城的建筑与长城的雄伟、讲起华夏五千年历史,讲起六朝古都、幅员千里,大陆人对于帝都北京乃至于对整个中国历史文明,都有一致性的认同,自豪之情溢于言表,彷佛时光倒转、汉唐再现,自己躬逢其盛,角色定位从回忆历史变成了参与历史。

  但在谈到国家执政,政府专权等现实面时,情况开始出现分歧:有的人语气急转直下,淡定、宿命与漠然取代了兴奋、殷切与自信,不刻意批评什么,就让一切这么进行着;而有的人则是激情依旧,对于这个国家满怀期待,喜欢在各国国名前都加个「小」字或「老」字,坚信「大」中国终能排除万难,晋身为世界秩序的制订者。批评、失望的人所在多有,但种种怨怼最后都归结成了「还是这么着吧」的一声叹息。这时的我总会感受到一股出奇宁静的「和谐」,一股牢固而巨大的力量像爪子一般掌握着这块土地。「既然改变不了,只好这么着吧」。

  另一方面对政府而言,中国大陆各地发展差异出现极化,唯有「和谐社会」才能让中国政府无后顾之忧,集中心力于发展经济,这不啻为一种降低成本,追求效益的策略性选择;或许正是这样巨大的不对等,才使稳定发展成为可能,就像市井小民不会觊觎比尔盖兹的财富一样。

  2. 中国式民主?

  两种体质,一种药方?

  「民主」是典型的舶来品,中国传统中向来无此物。但由于西方已开发国家总是列席于各种「典范」,又共享着同样的希腊罗马文明,所以他们的发展路径久而久之就被认为是一种成功的模式,甚至晋升为一种普世价值,民主的种子也因此随着各种软硬兼施的政策、各种五花八门的媒体传播到世界各地。但有件事不得不注意:世界或许是平的,但绝不是一致的。如果橘逾淮尚且为枳,那么民主种子横越五大洋七大州,抵达东亚时会是什么样貌呢?我们已经习惯以西方模式思考,但迷思在于,一件事的成功,足以变例外为原则。对东亚国家而言,历经某程度的专制再向民主靠拢,才是发展常规,日本与新加坡都是适例,而中国大陆身为其中一员,又处于开发中阶段,若过早地加入「民主」、「自由」、「法治」等西方信仰元素,是否会造成体质失调,悲剧迭生?

  在预测之前,是否已真正了解?

  中国已由共产党统治了超过六十年,但欧美世界对于共产主义至今仍视为畏途,不但研究起步晚,而且在研究的过程中,经常无法摆脱西方传统价值的束缚,使观察与结论一直不够客观、不够精准,更不够全面。不可否认,人总是由自己熟悉的概念解读新事物。西方固有思考方式,习惯总结出原则,以「模式化」的方式理解世界,因此出现了「中国模式」这样的词汇:很适切地反映出西方世界亟欲逻辑性地理解中国,却不得其门而入的窘境。而我们台湾人,在思想与立场上,一向以西方马首是瞻,对于这个最邻近我们、发展潜力最丰富的国家,是否已摆脱西方思维,开始真正以同理心试着了解?

  在全世界各个角落,民主口号一直是震天价响的,但实际运作却总是只在西方世界的国内,国际上更多情况其实是专制的,例如联合国、WTO等世界性组织,尤其对一个开发中国家来说,「民主」可以是发展目标之一,但不应该是首要任务,其重要性应该与经济成长、遏止贪污等量齐观。但这不是否定了开发中国家迈入民主进程,因为随着经济起飞,社会发展稳定,民主会成为民众的基本要求,只是「有中国特色的民主」会是什么样貌,只能交由时间来解释了。

  中国大陆处于发展中的十字路口:前民主后专制;左共产右资本,在现代化过程中,一股「认同危机」悄然而生。但我一直觉得中国是以「文明」定义自己的,「炎黄子孙」自豪于中国文明的渊源流长、幅员广阔,并以身为中国人为傲。这样广泛的认同与共通性,也使大陆人民在讨论话题时善于追本溯源,并习惯以宏观角度解释现象,某种程度来说,这样或许有助于淡化多重价值认同失措的情况。

  我相信,历史与文化才是塑造现代性最不可磨灭的力量,我更相信这股力量的体现,于北京最能见其实际。在此谢谢所有在交流过程中给我灵感、刺激我新想法的朋友,因为有你们,才让我看到了中国大陆在发展背后,那些与众不同的风景。

TOP

发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