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ishare.iask.sina.com.cn/f/13235442.html?from=isnom
摘自《知我者谓我心忧十年观察与思考1999-2008.》
2007 年的美國之遊,讀到了國內看不到的《劉賓雁紀念文集》。我一直把劉賓雁視為“當
代中國的精神象徵”,兩年前他的客死異鄉,讓我震驚,又有某種蒙羞之痛,因此而無言。
這一次讀到他的“遺言”,震驚之後,有深思,並且不能不言。
我所說的“遺言”,是指劉賓雁所遺留下來的一個問題,這是郭羅基先生在追思會上的
發言中透露的。劉賓雁問:“共產黨的一黨專制在蘇聯、東歐都倒了,為什麼在中國不倒?”
“共產黨因赢得民心而在1949 年取得勝利。後來怎麼一步步失去民心?失去了民心,為什
麼還不倒?”——這個“劉賓雁的問題”,是每一個關注當代中國問題,並尋求解决道路的
人們,所必須正視,必須思考,必須回答的問題。
自然,思考、回答可以,而且必須是多方面的。比如,劉賓雁自己就偏於對中國民族文
化自身的反思;郭羅基先生這樣轉述他的回答:“因為中國的土壤中有更多的專制的土壤。
中國共產黨不是外來的移民,而是土生土長的。它的成功是適應了中國的條件”。這個說法
是和劉賓雁先生本人在八十壽辰上的即興發言相一致的;他說:“我認為根本的根本是中國
人本身的問題”,“一百年的歷史,值得我們想一想,為什麼?中國人為什麼這麼不爭
氣?”“知識份子的道路為什麼這麼窄?”劉賓雁反復要我們“看得深一點”,就是要多多
地反省“這樣一個民族!這樣一個社會!”
而我的思考是從另一個方向。《劉賓雁紀念文集》裹收有萬潤南先生的一篇文章,說到
“共產黨至今還在中國存活,不僅依靠暴力和謊言,而且因為它比其他人‘聰明’。”他舉例
說:“1989 年之後,面對蘇東波大潮,鄧小平說了三句話:一是‘不爭論’;二是‘不當頭’;
三是‘發展是硬道理’。鄧小平話不多,但能說到點子上。一是政治對策,二是外交對策,
三是經濟對策。這三句話幫助共產黨渡過了難關。如今,他們又歸纳出一套:‘捲旗不捲槍’、
‘讓利不讓權’的應對策略。反對它的人呢?有像樣的對策和策略嗎?共產黨有兩手,左的
一手和右的一手,而且‘兩手都要硬’。一方面,‘把動亂因素消滅在萌芽狀態’;另一方面,
又在說什麼‘關心社會弱勢群體’,‘建設和諧社會’。他們有兩套發動機:左邊陷入泥濘了,
上右的一套;右邊陷入泥濘了,上左的一套。反對它的人,自己在那裹搞‘左、右互搏’,
有意思嗎?”——這裹談了兩個方面:共產黨的“聰明”與反對者、批判者的“無力”,都
說到了點子上。
我關心的是,共產黨如何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即在國內文革結束,國際上冷戰結束的中
國與世界的新的大變動下,採取怎樣的對策,如何調整策略,以求自身的生存與發展?——
或許我們正可以從這裹入手,來理解什麼是“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或者說,“中國式的極
權體制”的特色是什麼?
“中國特色”一:既僵化又特具有限度调節功能的體制
不妨從歷史的起點談起。我在《兼論1978—1980 年中國民間社會運動》一文裹曾經談
[
本帖最后由 海棠朵朵 于 2011-11-18 13:51 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