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话题
打印

揭开日本车的真相 转

汉奸搞的鬼,本来有的进入中国就取消了

TOP

日系车被取消的防撞梁可以自己加装

TOP

为什么很多车型来到国内后,厂商对防撞梁进行简配或干脆取消掉的原因。


文章剪切转载自“**之家”:

防撞梁可以起到什么作用?

前后防撞梁的意义就是车辆第一次承受撞击力的装置,在车身被动安全方面有一个重要理念就是一点受力全身受力。说白了就是汽车车体的某一个位置受到了撞击,如果仅仅让这一部位去承受力的话,那么达到的保护效果会很差。如果在某一点受到力的时候,让整个骨架结构去承受力,则可以最大限度的降低一个点所受到的力的强度,特别是前后防撞钢梁在这里就起到很明显的作用。在高速偏置碰撞中,防撞梁可以有效的将撞击力从车身左侧(或右侧)传递到右侧(或左侧),尽可能让整个车体去吸收碰撞能量。在发生低速碰撞时(一般为15km/h以下),防撞梁可以避免撞击力对车身前后纵梁的损害,降低维修成本。

为什么很多车型来到国内后,厂商对防撞梁进行简配或干脆取消掉?

其实在汽车安全方面,除了大家熟知的C-NCAP外,我国是有国家强制标准的,也就是说所有上市的车辆都必须通过国家碰撞标准的测试。国内目前有关尾部碰撞的测试只有国家标准,C-NCAP中也没有相关测试。国家标准中关于尾部撞击的速度与欧洲的E-NCAP一样,都为50km/h,不过碰撞后考察的指标并没有涉及驾驶舱乘员的受伤害程度,而且在采用100%重叠的方式进行试验时,就导致了后防撞梁在这样的速度和碰撞方式下起不到太大作用,因为车身尾部的纵梁和承载式车身结构可以完整吸收这种撞击力。如果在发生40%偏置碰撞的情况下,后防撞梁就会起到类似前防撞梁把一侧撞击力传递到车身另一侧的作用,也就是我前面提到的一点受力,全车受力的概念。所以说有无后防撞梁对尾部碰撞测试的结果微乎其微,我想正是基于此原因,一些厂商为了追求利益的最大化将本该有的后防撞梁进行简配或干脆拿掉。而且国家标准只有通过和没通过两个结果,60分与100分在结果上并没有任何区别,当然也不能体现车辆在安全方面的差异,同时测试过程和结果并不对外公开。

在低速碰撞时,后防撞梁的作用立刻凸显,如果没有防撞梁,撞击力会直接对承载式车身造成损伤,维修费用必然会增加。国际上有一个汽车修理研究理事会(RCAR)。RCAR就制定了一个正面和尾部的低速碰撞试验,来对车辆低速碰撞性能进行评级。保险公司会依据RCAR对车辆的碰撞评级确定基本保费。根据RCAR的标准,在发生15km/h的碰撞后,只允许防撞梁和吸能盒发生变形,车身的纵梁结构不得发生塑性变形。由于我国目前收取保险费用并没有参考这方面的内容,所以就出现了一些车型在国外有后防撞梁,而到国内则采取简配或取消的方法。

总结

目前我国在车辆安全方面的法规还很不完善,这也就给了厂商钻规则漏洞的空子。而车身安全结构的设计就像一个城市的排水系统,考验的是厂商的良心。

TOP

汽车产业中,日本人不坏,是中国的汉奸坏,这点我非常认可。作为日本销往欧洲和美国的所有车型,日系车全部配备前后防撞钢梁,但是在中国,至少有一半的20万以下的日系车后防撞钢梁凭空消失了(Nissan系列20万以下的所有国内车型全部的防撞钢梁被偷工减料了)。

个人一直想如果失业后,就做一个在国内非常有钱赚的生意-----自己生产国产日系车的后防撞钢梁,然后拿出去卖!结果后来幻想破灭,因为淘宝上到处都是日系车的后防撞钢梁的加装产品。包括20多万的原来没有后梁的日系高档SUV,都有加装的。

但是如果这种事情发生在中国某一个欧系车或者美系车的厂家的话,那个厂家肯定可以宣布倒闭了(就像派力奥所在的南汽一样,因为派力奥没有后防撞钢梁,结果倒闭了,哈哈,开玩笑 ) 。但是如果在国内所有日系车的厂家就属于正常,他们可以堂而皇之地把接近三十万的车的前后防撞钢梁全部省掉。但是这还不是最致命的,最致命的是:这些安全存在问题的车型,居然获得国家汽车出厂质检部门的认可,国家的章一盖,就名正言顺地几万辆、十几万辆地开始销售了(不知道中国这帮ZF领导的汽车安全职能部门在干什么,纯粹的不作为!)

不过,别高兴太早,最近德系车最流行的啥叫“Das Auto”的广告越来越多地打在德系车或者所谓的德系车上了。上面我们说到明锐的门,在国产日系车中,20万以下的车就别指望有啥整体冲压车门中铝板了。

TOP

在Das Auto的国产德系车中,有几款车的车门不是采用整体冲压车门中铝板的,这几款是:

已经停产的高尔(上图),

大众朗逸(中图),

斯柯达晶锐(下图),

大众新宝来(底图)

TOP

这是为什么呢?

什么好东西到中国来都要变质

TOP

发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