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hequanyou
台湾经济的体制是一个由当地的政府主管投资和逐渐减少的国外投资引导的动态的资本主义经济体,其政府在经济中的角色越来越小。很多大型的国营银行及企业逐渐私有化。在1988年之前的平均年均经济增长率达到8%,之后的平均经济增长率约在4%-6%。出口为工业化提供了资金保证。台湾的外汇储备是世界第四。
农业在GDP中的比重从1952年的35%下降到2%。传统劳动密集型工业已经渐渐由高科技产业取代。台湾的电子工业对世界经济举足轻重,大多数电脑电子零部件都是在台湾生产的。对外贸易是台湾重要的经济命脉,美国和日本长久以来一直都是台湾的前两大贸易伙伴,现在中国大陆有崛起并驾之势,另有部分转向欧洲和东南亚市场,台湾还是泰国、印度尼西亚、菲律宾、马来西亚和越南的主要投资来源,此外,在中国大陆有5万多个台资企业,长期居留的台商及眷属则有上百万人之多。
在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中台湾并没有受到严重的冲击,据信是由于台湾所采取的稳健的财政政策及其企业家的魄力。然而2001年开始的全球经济放缓的趋势影响下,台湾经济遭受重挫,银行坏帐增加,财政盈余转为财政赤字,2001年台湾经济出现了自1947年以来的首次负增长,失业率升到历史最高。当然,两岸关系紧张的政治局势也有极大的影响。但随着全球经济的回温,加上“金融重建基金”(RTC)的设置,台湾经济从2003年下半开始逐渐恢复成长中。
在2008年后,由于国民党政府的经济措施大多与中国有关,常被在野势力质疑不仅可能造成政治上危机,经济上也明显犯了“把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的错误,导致中国对台湾磁吸效应的发酵。至于实际情况和影响则有待观察。
会计年度:
1998/99年度是从1月1日 - 6月30日;2000年是1999年1月1日 - 2000年12月31日;2000年以后为历年
目录 [隐藏]
1 经济发展阶段
1.1 经济重建期
1.2 进口替代时期
1.3 出口扩张时期
1.4 第二次进口替代时期
1.5 产业升级与国际化时期
1.6 21世纪
2 国内生产总值
3 其他经济指标
4 劳动力
5 部门经济
6 能源
7 进出口贸易
8 货币
9 相关条目
10 注释
11 外部链接
经济发展阶段
本段是介绍二次大战结束后的台湾经济发展
经济重建期
时间:1945年~1953年。
概况:台湾社会虽然在政治上相对稳定,但经济上却面临困局。
经济贫困的主要原因有:
台湾在二战后期遭到美国轰炸,半数以上的工厂遭到摧毁,生产力受到严重破坏。
战后台湾工业资源极为缺乏。
战后中华民国财政困顿,缺乏足够资本进行重建。
二次大战期间,台湾受到一定的破坏。
战后国民党缺乏治台能力及意愿,货币滥发、并将大量物资运往中国大陆,造成物价飞涨。
国民党自中国大陆撤退来台时,超过200万人随之迁移台湾,爆增的人口为台湾社会带来巨大压力。
日本人遭到遣返,管理阶层被替代,但许多替代者缺乏能力。
与中共的军事对抗造成军事支出居高不下,政府几乎无力从事投资性支出。
重大措施:重建台湾经济。
国民党撤退到台湾时带来了中国大陆的大部分黄金储备和外汇储备[1]。
在1949年起进行金融币制改革,5月切断和中国大陆货币的汇率联系,6月发行新台币。
1949年~1953年起陆续推动反而会集中资本的土地改革,例如:三七五减租、公地放领及耕者有其田等政策,集中资本。
美援的介入:1949年韩战爆发,美国决心防堵共产势力扩张,因此对台湾展开大规模援助。自1950年~1965年共经援台湾14.8亿美元,为台湾经济发展提供了莫大的助力。
中国大陆来台统治人士配合美国的规划,避免不当的经济政策。
改善结果:台湾经济稳定下来,通货膨胀受到控制,民众的基本生活所须也得以维持。
进口替代时期
时间:1953年~1959年。
背景:军事费用高,人口急速成长,农产品出口占总出口80%以上,呈现农业国家面貌。
重要措施:
一方面发展农业,一方面透过肥料交换(肥料换谷)、扩大农工差价方式,将农业所得引导到工业。
1953年实施第一期经济建设计划,发展劳力密集轻工业,以替代进口商品。
采取提高关税、限制进口、外汇管制等方式,扶植民营企业,特别以纺织业为重。
1959年起对生产过盛的纺织业采取促进出口政策,并改革外汇管制增加产品竞争力。
结果:
台湾到1959左右,百姓生活已有改善,工业以每年10%以上的成长率快速发展。
台湾创下了以农业带动工业发展的先例。
出口扩张时期
时间:1959年~1973年。
背景:美国等先进国家正欲将劳力密集产业外移,尹仲容、严家淦等技术官僚为吸引外人投资,决定采取自由开放、鼓励出口等政策,由出口带动生产。
重要措施:
1959年底制定“19点财经改革措施”,采取较自由的经贸政策、降低关税、放宽进口、单一汇率等改革。
1960年公布“奖励投资条例”,以减免租税方式吸引外资来台。
1966年成立加工出口区于高雄,而后在楠梓、台中相继设立,外人投资大幅增加。
结果:
台湾成为美、日两国的加工基地,两国来台投资额占总投资额60%以上,也形成台湾对日本的巨大入超与对美国的大额出超。
自1963年~1996年平均经济成长率超过9%。
1963年台湾对外贸易首次出超,开始有了外汇累积。
台湾逐渐由农业社会转为工业社会,电器、纺织、塑胶等轻工业快速成长。
第二次进口替代时期
时间:1973年~1979年。
背景:1973年与1975年连续爆发石油危机,全球经济陷入不景气。中华民国因生产成本剧增、出口大幅下降、退出联合国等因素使投资意愿下降。
重要措施:
发展重工业、化工业,建立自主经济体系,进行大规模公共投资。
1974年蒋经国推动十大建设,包括交通、电力等基础工程,及钢铁、石化、造船工业。
结果:
台湾所得成长持续提高,也为台湾石化业与重工业打下良好基础。
这些重大的经济政策及设施,使得台湾晋身亚洲四小龙之列,更创造了难能可贵的台湾经验,成为日后许多开发中国家的典范。
产业升级与国际化时期
时间:1979年至今。
背景:1979年台湾又受石油危机影响,故转而发展耗能少、低污染、高附加价值产业。
措施:
1979年制定“十年经济建设计划”,将机械、电子、电机、运输工具列为“策略性工业”。
1980年设立新竹科学园区,以优惠鼓励投资高科技产业。1997年再成立台南科学园区。
1984年的“十四项建设”与1990年“国家建设六年计划”,以公共投资促进产业发展。
1990年公布“产业升级条例”,发展通讯、资讯等十大新兴行业。
自由化与国际化:1983年放宽进出口与投资限制;1987年新外汇条例实施,人民得以自由持有及运用外汇;1989年开放民间设立新银行;逐步推动公营企业民营化。
结果:台湾所得不断提高,1970年代末期已开始受世人瞩目,1980年代末已成为经济发达地区。
21世纪
2000年中华民国完成首次政党轮替。但因全球经济放缓的趋势及台湾各银行呆帐开始爆发的影响下,台湾经济遭受重挫,财政盈余转为财政赤字,2001年台湾经济出现了自1947年以来的首次负增长,2003年后才渐步回稳。但包括国际能源价格上涨等,至此经济问题超越国族认同,成为政党间关注的话题。
2008年完成二次政党轮替。马英九政府强调以两岸开放、扩大建设方式达到经济成长率6%目标。但截至同年七月为止,政府调涨瓦斯、电费及在通膨时推出扩大内需等措施,加之国际通膨经济衰退双危机[2](而后又出现通缩),中华民国与全球一样面临整体经济危机及经济负成长;而西进政策对长远经济的影响至少有以下三个负面问题:一是可能有反效果(尤其是马政府严重缺乏在谈判时帮台湾争取利益的能力)、二是中共不对等开放、再则是执行与否不操之在己,另外开放政策也有许多是空包弹[3]。
2007年-2009年环球金融危机打击欧美等先进国家消费,对出口导向的台湾造成更大的打击,严重性超过2001年的经济危机。台湾面临进出口萎缩、劳动条件更加恶化、内需市场萎缩及生育率下降。
国内生产总值
国内生产总值(GDP):购买力平价(PPP)-6312亿美元(2005年);国际汇率-3167亿美元(2006年)
每人GDP:购买力平价(PPP)-27600美元(2006年);国际汇率-15291美元(2005年)
国内生产总值成长率:4.51%(2007年)
国民生产总值(GNP): 13,536,277百万元(2007年)
每人GNP:591,076元(2006年)
国内生产总值组成:
农业:1.6%
工业:29.3%
服务业:69%(2005年)
其他经济指标
投资:(固定资产)
GDP的 18% (2004年)
贫穷线下人口:
0.9%(2005年)
家庭收入或支出百分比:
最低10%:6.7%
最高10%:41.1%(2002年)
通货膨胀率:
2.3%(2005年)
预算:
岁入:1,511,713百万元
岁出:1,663,807百万元(2006年)
公债:
GDP的 32.4%(2004年)
经常账户余额:
$285.7 亿(2003年)
外汇和黄金储备:
$2,662.87亿美元(2007年2月)
外债:555亿美元(2004)
劳动力
劳力:
1060万(2005)
1035.3万(2007年8月 )
劳力组成:
农业:6%
工业:35.8%
服务业:58.2%(2005年)
失业率:
4.03%(2006年)
5.82%(2009年5月)
部门经济
农产品:
稻米、玉米、蔬菜、水果、茶叶、猪肉、家禽、牛肉、牛奶、鱼
工业:
电子、石油加工、武器、化学品、纺织、钢铁、机械、水泥、食品加工、车辆、消费品、医药品
工业生产成长率:
6.35%(2006年)
能源
电力生产:1585亿千瓦(2002)
电力生产来源:
火力发电:65.91%
水力发电:7.84%
核能发电:26.25%(1998)
电力消耗:
1474亿千瓦(2002)
石油生产:
500 bbl/天(2004)
石油消耗:
988,000 bbl/天(2001)
已探明石油储量:
290万 bbl (2004年)
天然气生产:
75000万 cu m(2001)
天然气消耗:
66.4亿cu m(2001)
天然气输出:
41000万 cu m(2001)
天然气输入:
63亿cu m(2001)
已探明天然气储量:
382.3亿cu m(2004年)
进出口贸易
贸易输出:
1705亿美元 f.o.b.(2004年)
输出产品:
电脑及电子零件产品、金属、纺织、塑胶及橡胶产品、化学(2002)
贸易输出伙伴:
中国大陆及香港37%(2008年为40.7%),美国16%,日本7.7%(2003年)
贸易输入:
1654亿美元 f.o.b.(2004年)
输入产品:
机械和电子产品44.5%、矿物、精密仪器(2002)
贸易输入伙伴:
日本26%,美国13%,中国大陆及香港11%,韩国6.9%(2003年)
货币
100元新台币(正面)流通货币:
新台币
货币代码:
TWD
汇率: 历史汇率
年份 一美元兑换新台币
2004 33.39
2003 34.418
2002 34.575
2001 33.8
2000 33.09
1999 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