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话题
打印

《女同谋》影评

《女同谋》影评


  我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伏尔泰。

  请原谅我以这么一句与电影不太搭边的话作为开篇。其实伏尔泰的这句话说起来有点自我保护的意思。同为普通公民,则应享有同样的权利,则谈不上捍卫别人的权利这种说法,我个人浅薄的理解,或许伏尔泰这句话的意思是:我要说话!细细想来其实颇为可笑,这位超越时代的先哲,竟然被时代压抑至如此地步,以至于竟然也要呐喊着争取公平的话语权了。

  故事背景与时代背景是美国南北战争结束后林肯总统遇刺这一历史重大事件。站在国民的角度,如此受人爱戴的一位总统遇刺自然便要群情激奋,誓死捍卫林肯总统以生命换取的和平胜利果实,严惩不法者。本来是无可厚非的一件事,但凑巧笔者想起了勒庞的《乌合之众》,于是便对“群情激愤”这种情感有了一些新的理解。在此群情激愤的基础上,会爆发一些新的力量,毁灭性的力量,取代理性的激情,所有拥有此激愤的人已经自发组成了一个群体,而作为群体,其特征就在于推理能力低下,夸张,易受暗示与支配,盲目崇拜。不难想象,此时如果有一个领袖人物的出现,民众是毫不吝惜一条人命,甚至是几条人命的,法律在此时将变成一纸空文,民众会普遍以为自己在施行正义,而冤死者也便成了林肯总统墓碑上祭奠的点缀。

  事情无独有偶,把历史的时钟从南北战争向前拨大半个世纪,地点跨越几个经纬度,1789年7月14日,巴黎人民攻占巴士底狱,我记得以前的历史课本上有过这么一行字,而我也对“攻占”二字理解尤其深刻。那现在我们不妨探究一下历史的真相。所谓的攻占过后,接下来的是一场屠杀,首先遭到杀害的是监狱长本人,他被一群兴致勃勃的人推举出来的刽子手---一个屠夫施行了割喉的死刑。接下来是监狱中的贵族,他们纷纷被凌迟处死,伴随着施刑者的欢呼声。在接下来,遭到屠杀的是流浪汉、一些老人、还有五十几名儿童。请原谅笔者平淡的口气,因为这与当时的情景不符,当时的人们是兴高采烈的。而也许数字并不能带来这样的震撼感,但笔者对于此事实在感觉到无力。

  扯得有些远了,说回到电影所讲述的故事中来。依据勒庞的观点,群体行为的直接因素之一便是领袖。此影片中这一事件的领袖便是总统秘书官这么一个角色(自己翻译的,可能与实际官职不符,望指正)。此人具备领袖的特征,贯彻自己的信念,认定这些囚犯都是该死的,不给予他们申辩的机会,国家需要这些人死,人民也需要这些人死。所以由此看来,上尉律师的工作实在是虚无飘渺的一件事,因为他所挑战的不仅仅是公诉人与法官,还有万千民众,以及这法律背后的强大体制。而从秘书官的角度出发,律师对于这件事的做法,即对他个人的挑衅,同时秘书官已经把自己放大投影到了整个体制上,在这种情况下,他是不能被质疑的。

  电影中值得困惑的一点就是,明明没有确切证据,还是要把罪名指认到这位母亲身上。跨越了这么长的时间,从一个旁观者的角度,我们可以看得清清楚楚,这位母亲应该被释放。但当时竟然几乎没有人,与那位上尉律师站在一起,他在孤军奋战。而尽管我们很希望他获得胜利,哪怕只是获得转机,但历史无情的告诉你,这些都仅仅只是幻想,一个人面对群体时,是多么的无力,尽管这一个人,甚至比所有剩下来的人组成的群体,要理性与客观得多。不过也许历史不属于理性与客观。这一点也正像勒庞所说的:伏尔泰一个人的智慧或许比全人类的智慧还要高。而更让人感觉到讽刺与恐惧的是,尽管现在可以声色俱厉的对这些不理智进行批判,但一旦身处其中,或许就会加入到屠杀的队伍中,成为这一切的刽子手。由此衍生出的绝望感,就好比是:人,都是这个样子。

  不过从影片上来看,尽管最后没有取得胜利,但上尉律师还是争取到了一丝曙光,这也在某种程度上安慰了某些因此而绝望的灵魂。但颇具讽刺意味的是,这位母亲因为儿子的莫须有罪行而被处以绞刑,在接下来的完善后的制度中,这位儿子,却被无罪释放。司法,在这一刻不禁让人哑然。而更值得思考的是,经过修正的制度,即加入了陪审团。而陪审团这种不确定因素被勒庞归类为异质性群体,是很容易被煽动与利用的,而作为一个群体,这种现象竟然不可避免,这也就是出色的律师的出色之处,能够最大限度的利用陪审团。但对于此制度,笔者不甚了解,于是便不进行浅薄的评论了。

  影片旨在于反思司法公正,因为这件事关乎到所有国民的命运。如果我们不关心这件事,或许有一天被莫名送上绞架的就是我们自己。而就像电影中最后,花费长时间的慢镜头所讲述的整个行刑过程那样,也许我们走上的绞刑架,正是我们自己亲手建造的。而电影中那些冷眼旁观的人,准备拍照的人,也许就是一个个你我。对于影片的结尾,值得提到的一点是,片中的上尉律师最后不做律师了,而转做了华盛顿邮报的编辑,关心时局的人应该对华盛顿邮报十分熟悉。也许果然是旁观评论者,来的要更加轻松吧,就像是我这等无聊的人。

  话说回到开篇的那句话。我们所要捍卫的是什么?片中中尉所要捍卫的是什么?他拼上性命参与的战争,带来了和平。而在和平之中,却带给了他战争不能带给他的忧愤。这其中的原因,恐怕需要我们细细的体会,深刻的反思。一切说教,在面对行动时都显得脆弱无力。但,保持独立思考的精神,也许在任何时候,都是没有错的。(作者:巴斯特德;转载自:电影评论库)

TOP

豆瓣:共犯(又译:女同谋) The Conspirator

老罗伯特·雷德福的第几部导演作品了?《马语者》、《大河恋》早期的作品众口交赞,晚年的《狮入羊口》却大失水准。这部2011年的《共犯》题材非常好,但是前半部分拍得相当不引人入胜,好在随着剧情的发展渐入佳境,尤其是断头台段落,轟的一身巨响,震撼人心,眼泪无声滑落,最近打动我的电影不多,这个镜头绝对算一个。

整部电影由头至尾呈现出当时美国的司法黑暗,面对一次又一次不公允的审判程序,美国的律师同样惶然无助。

法治的进程绝不是一蹴而就,期间会付出很多代价,也正是通过很多年来一次又一次的矫枉,才成就了现如今美国完善的司法制度。

男主角的表演还可以更好一点,女主角罗宾·怀特演技了得,气质独特,获得过某个影展的最佳女主角称号,她是阿甘的女友珍妮,瓶中信里面的泰瑞莎,皮帕·李太太,再见有情天里面未婚生女的小镇女孩,她还有一个身份是西恩·潘的前妻。


《共犯》的剧情简介 · · · · · ·
  在林肯遇刺案发生后,七个男人和一个女人立刻被逮捕,并被指控共谋刺杀美国总统、副总统,以及美国国务卿。那唯一被指控的女性名叫玛丽·苏拉特(罗宾·怀特 饰),42岁,拥有一个寄宿公寓,也正是在这里,约翰·威尔科斯·布思(托比·凯贝尔 饰)和其他人碰面并计划了这场刺杀行动。昔日的美国内战战士,新晋律师弗雷德里克·艾肯(詹姆斯·麦卡沃伊 饰),作为一个28岁的战斗英雄,极其不情愿的接下来为苏拉特在一个军事法庭辩护的任务。艾肯逐渐认识到,苏拉特是冤枉的,她的被捕很可能只是被用作一个诱饵和人质,以便诱出在大规模抓捕中逃脱的真正的同谋者:苏拉特的儿子,约翰·苏拉特(约翰尼·西蒙斯 饰)。
  詹姆斯·麦卡沃伊(James McAvoy)和罗宾·怀特·潘(Robin Wright Penn)将主演一部刺杀林肯案题材的古装片《共犯》(The Conspirator),该片由演员兼导演罗伯特·雷德福(Robert Redford)执导。
  其中,罗宾·怀特·潘将扮演被判谋杀总统的小团伙中唯一的女性——玛丽·苏拉特(Mary Surratt),詹姆斯·麦卡沃伊则将扮演一个叫做弗雷德里克·艾金(Frederick Aiken)的内战英雄,他是个理想主义者,坚信玛丽·苏拉特是被冤枉的。
  《共犯》由詹姆斯·所罗门(James Solomon)编剧,将于今年10月开拍。
  一句话评论
  史实和虚构方面没有拿捏好,造成史实的味道少,而虚构又不敢太大胆,顾此失彼。
  ——《芝加哥论坛报》
  如果本片能够以一个更好的切入点来描述林肯被刺事件,或许观众会对它更感兴趣一点。
  ——《今日美国》
  幕后制作
  《女同谋》的主要投资公司是Joe Ricketts创建的“美国电影公司”,它们有一个宗旨,就是要告诉人们准确的美国历史。该公司为了这部电影,已经聘请了普利策奖得主James McPherson、专门研究林肯刺杀案的专家Thomas Turner和美国历史学家Fred Borch上校,他们组成了《女同谋》的顾问团,希望给观众一个精准的历史。Joe Ricketts说:“我们国家的历史常常比小说更加引人关注。玛丽·苏拉特一案正是这样一个影响巨大、关系重大的故事。”
  雷德福对林肯遇刺事件的小人物解读
  自从那部紧贴当下题材,并不是太成功的《狮入羊口》(2007)之后,我们已经有三年没有了罗伯特·雷德福的消息。实际上,这段时间,他也没有闲着,他把目光瞄向了过去,在林肯遇刺146周年之际,准备献上一部以林肯遇刺事件为背景的影片《女同谋》。关于林肯本人和林肯遇刺事件的影视作品已经不少,而其总体是一种对林肯的肯定和对整个历史事件的全景式展现。但是,这一次,罗伯特·雷德福却将镜头对准了这一事件的小人物,一位当时被认为是谋杀事件“同谋者”的女人玛丽·苏拉特,更试图通过围绕这一事件的司法交锋,再现一起政治谋杀事件背后更真实的社会现实。雷德福也表示,这个故事吸引他的正是它的不为人所知,“这部影片的项目,最让我着迷的正是这个故事并不为人所知,而同时这又是一个应该被大家好好记住的故事。而关于林肯,人们不知道的事情已经极少了。所以,如果只是直接的历史事件描绘,我不会拍这样的电影。对我来说,吸引我的是,深入这个故事背后的另一个故事,深入到这个故事情感所指的方向。”
  为了真正的表现当时事件的情感和氛围,罗伯特·雷德福和团队没少花功夫,比如在故事展开的法庭上,他们就动了不少脑筋。“如何让法庭变的如同那个时代一样栩栩如生是个挑战。我们必须准确无误的创造一种氛围,一种围绕这起事件的群情激愤,那应该是一种几乎是野蛮人一般的混乱反应,因为这就是那个时期整个国家的全民情绪。”,同时,从叙事角度上,雷德福还有个“立场”的难题需要解决,他需要保持本片的客观性,以避免给人一种本片单纯站在被指控者的角度,选择性表达的印象。“我努力阻止这种印象的产生。从结果看,除非你刻意有这种倾向性的感觉,否则应该不会有这种多余的印象。事实上,本片就是一个联军士兵作为一个辩护律师去办一个他并不想参与的案子。慢慢地,这个角色从不想办理,到认识到他应该参与进去,因为他认识到疑犯所受的指控不是真的,这是一个更大的事件,它关乎美国宪法。”
  雷德福演技方法论下的演技派阵容
  从罗伯特·雷德福口中,我们可以看出,故事的核心就是疑犯玛丽·苏拉特,和对她的认识慢慢变化的辩护律师。为此,雷德福找来了好莱坞表演经验丰富的罗宾·怀特饰演玛丽·苏拉特一角,这个名字咋一听可能感到陌生,但是一提《阿甘正传》(1994)中那个让阿甘倾心一生的简,或许大家立刻就能唤起对她表演的回忆。而她与西恩·潘戏剧性的多次欲离婚又不离的婚姻也是好莱坞八卦传统节目,不过在2010年正式结束这段折腾的婚姻后,怀特倒是可以尽情在《女同谋》中演绎一个万人唾弃声中的疑犯的复杂情感。而律师一角则由詹姆斯·麦卡沃伊诠释,想想在2007、2008年间,凭借《赎罪》(2007)、《通缉令》(2008),他备受关注,风头甚尽,这位英伦文艺青年一度被认为是前途无量的当红小生。但是之后,他接片势头明显放慢,人气大减,而当红小生之名也被“囧瑟夫”等新晋力量取代。不过,从《最后一站》(2009)这样的电影中,你依然可以感受他的文艺气质和演技,这一次在《女同谋》中的角色,也是他积蓄力量,再次凭借气质和演技征服好莱坞的绝佳机会。
  对于演员的选择,身为演员的雷德福也表现的非常自信,“我本身就是个演员,我深知演员环节非常重要。在主演阵容上,我真的非常重视和尽心尽力,但是也很享受这个过程。我当时毫不犹豫的就选中了麦克沃伊和罗宾,虽然也有很多其他演员想要参演,但是在我脑中,他们才是最佳的演员阵容。在其它影片中,你可以看到他们的很多表演。我看中了他们的多样性,他们扮演过很多不同角色。我一直相信这点,你进行更多角色的尝试是很棒的工作,这会让你在演艺生涯有更强的适应性。”看来,雷德福挑选演员自有一套方法论,而因此被选中的麦克沃伊和罗宾是否符合了雷德福的期待?雷德福本人已经给出了肯定的答案,具体评判还得等更多观众在影院鉴定。
  林肯遇刺事件背景下的个体命运
  历史总是在不同时间阶段向人们截开不同层面的面纱,林肯遇刺事件作为美国历史上的大事件,其面纱已经被截去了多层,人们对这起时间前因后果,来龙去脉的认识也愈加真实。雷德福这一次关注的焦点更多在于个体,在于个体被卷入大事件时的无助和迷茫,以及这个过程中,制度和制度下的个体对维护社会公义所起的重要作用。影片正式大面积公映前的试映,已经得到媒体和评论界的上佳评价,而这类带着厚重感的作品又正是愈加稳健的雷德福的强项,对于文艺范儿的麦克沃伊更是如鱼得水,而对于观众,也是去一探美国大事件另一个侧面的绝佳机会。
  花絮
  ·这部电影实际上是“美国电影公司”的“处女作”,这个新晋成立的电影公司,旨在拍摄更准确的还原美国昔日历史真面目的电影。
  ·本片计划于4月15日在美国公映,这正是林肯遇刺身亡146周年的日子。
  ·托比·凯贝尔在片中扮演了刺杀林肯的凶手约翰·威尔科斯·布思。凯贝尔对于这类角色并不陌生,在电影《亚历山大大帝》(2004)中,他还曾经“刺杀”了亚历山大大帝他爹,也就是扮演了刺杀马其顿王菲利普二世的博萨利亚斯。
  ·玛丽·苏拉特的家人在克林顿,这里已经被作为一座博物馆保存。这个小镇在林肯遇刺后,曾经一度更名为罗伯斯威尔,但是在1879年,它又被改回了原来的名字:克林顿。

TOP

回复 3# 無恥下流 的帖子

值得一看的電影,不過某些同志看了以後又會說:看!天下的烏鴉一般黑了。

TOP

发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