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多年过去了,王丹还是没有醒悟自己的失误所在,并不在于是否全力劝服学生撤离。在此,我不愿意谈太多中共在整个过程中的做法,教科书上有的是这样的东西,集权政府能用的欺骗、镇压都用了,而且这样的实例,今日世界基本每天都在发生,只是欺骗时而隐晦时而明晰,镇压手段无论是真枪实弹还是橡皮子弹,催泪瓦斯,高压水喉,只是使用的工具不同而已,目的是一样的。在我看来王丹他们的缺陷是,学生领袖缺乏经验与能力,而又好大喜功,盲目自信,且组织内部意见分歧明显,不可否认还有些投机分子,他们未能有效地管理和组织好那次运动,运动在组织形式上就存在先天缺陷,未能发挥应有的力量,虽然他们会说改变了中国,对今日之中国有影响云云,但是,运动本身是失败的,而且错失了良机,回想1919年的54运动,那是一次成功的经验,但89时的学生没有那样的能力与智慧。还有一个最大的败笔,我认为很可鄙,在运动之初,从对胡耀邦的悼念然后升级为对政治改革派的同情,对保守左派不满,然后很快发展到对官倒,对腐败的声讨,从策略上而言,因为需要一个更直接,更可被民众接受的运动立足点,这是正确的,记得当时出现打倒李小鹏、邓朴方、赵大军,赵二军之类的标语,他们确实不干净,但随着赵紫阳态度的转变,很快就不再打倒赵家的两位公子了,这点在当时让我觉得很滑稽,因为老赵的态度软化,被奉为了民主开明派,他的儿子立即就被漂清了,变化太快,让人觉得恶心,从此,反腐口号的凝聚力就逐渐涣散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个隐约的对改朝换代实行自由主义的期望,再其后赵将矛头指向邓(此点,赵在回忆录里极力否认自己的动机,但当时还是中学生的我,在看到他在电视上的答记者问,觉得很突兀,因为,作为一个政客在形势尚未明朗前就做此表态,我对其政治能力深表怀疑,而且,80年代思想潮流的发展始终有政府的参与与引导,本应视为集体决策的结果,但其在回答中,将邓暗指为一位独裁者,而作为总书记的自己无权干涉),这是一个危险地,具有破坏性的转变,但学生没有看清楚背后的推责以及权利斗争,而一厢情愿地认为天要变了,看到曙光了,于是乎将赵捧得很高,大有取代邓的势头,在这样的背景下,后果可想而知。也许有愤青会问我认为理想的结局是如何的,我的想法是,首先管理好学生和群众运动,加强组织控制能力,然后,与政府谈判(王丹与乌尔凯西确实去谈了,但那也叫谈判,颐指气使,空喊口号,并强加意见,而丝毫没有妥协的余地,他们只有立场,却没有政治头脑,这样的谈判在商务上就是很难成功的,就更不用提涉及国家事务了),所以,我的建议是,惩治腐败,限制官方在企业中的话语权,加强司法,就是胜利的了,如果能争取到言论自由就更好了,这些建议似乎是在妥协、绥靖,但我认为是一个渐进的过程,目标是需要分阶段,有步骤地实现的,只有保留下继续斗争的基础与动力,这样的成功就是可预见到。54运动之所以成功,我认为在于其目标极为明确,就是反对21条,而这一条是无法妥协的,同时,在民众中关于此点有充分的共识,所以成功了,至于同时还提出的反帝、反军阀之类的主张,当时并未实现,而且,学生与工人群众也知道短期无法成功,所以只是提出来,而没有实际的举动,同时,还要指出的是,54运动的成功,唤醒了民众,为以后的斗争奠定了基础,试想当时的运动失败了,力量被削弱,运动基础遭到极大的瓦解或破坏,结果将会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