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 12345
发新话题
打印

有關囗囗囗的消息(04/7 有更新,自行判斷真假)

打黑民警之声


    下午,我俩相邀坐进了渝江茶楼,刚端起茶杯,他就打开了话匣子。他说最近很忙,打黑专案组接上级指示,要撤了,扫尾还有一大堆事。尽管忙,我还是来了,我知道你的意图,我们压抑太久,我早就想找人吐吐胸中的郁闷了。

    慢慢说,想说什么说什么。我帮他解压。权当吹牛、聊天,不要有什么顾虑。

    我顾虑啥?这些事,早晚有人会说,我不说别人也会说,只是个时间问题。

    看来他是个明白人。

    在我们专案组,我呆的时间不算短,除中途回了单位一段时间外,其他时间都在。当我走进打黑专案组,上级要求人人签《保密责任书》之后,我的神经就开始高度压抑和高度紧张,经常吃不好饭,睡不好觉,不是因为工作任务太重,也非身体有其他健康问题。我是执法人员,我总觉得法律在这儿有些变味,总觉得法律不像原来在书中所学的那样严谨,法律是块面团,可以任人揉捏,可以为我所用---这种困惑促使我担忧,搅得我心绪不宁,六神无主,精神恍忽。其他打黑人员怎么样我不知道,但我一直在这种折磨中度日如年,现在终于解脱了。

    譬如:有人与黑恶人员吃了一顿饭,这人与黑恶人员没有任何往来,只是互相认识的熟人而已,连朋友都不是。为了扩大打黑战果,也把人家当作黑社会成员一起打了,还把人家的财物全部收缴。由于知道在法院、检察院那儿通不过---那还不是赃物,我们就将其没收,自行处理。这叫什么事?就说那民间放贷问题吧,古往有之,在人们的社会经济活动中,也需要私人放贷这种形式来作润滑剂、调节器,它既不影响国家经济大政方针,又不影响社会治安形势,还可以促进民间互通有无,缓解社会矛盾。正因为如此,国家是允许民间小额放贷形式的。但是,“矛盾无处不在,无处没有”,民间放贷在化解矛盾的同时,也会滋生新的矛盾。如有人把款放出去就收不回来了。为什么呢?被借者因无力偿还。然而,我们为了扩大打黑成果,就把放贷人打入黑社会。理由是被放贷方因无力偿还贷款,放贷人就通过约谈、打牌等形式,把被贷方“控制”了起来,既未限制其自由,又未伤害对方。

    有律师不服,帮放贷人打官司,结果也受株连。理由是帮当事人说了话。律师不帮当事人说话还是律师吗?《律师法》就是保证律师为当事人说话的法律呀。

    我怕他陷入一些具体案例之中,我亦不想了解更多的案例,于是就借添茶之机,岔开了话题:你们那套书(打黑英雄传)现在怎么样?

    他说,那套书从开始准备到现在,已经一年多了,至今未出。几个月前,上级派专人神秘兮兮地又送来令我们审读。阵仗十分严肃,除草稿上加盖了“绝密”印章之外,还约法三章:一、只准看本专案的文章;二、不准向专案组之外的任何人泄露书中一个字;三、限定三日内收回草稿。

    那书是由敬爱的立军同志钦定的一套关于歌颂打黑除恶的报告文学集,作为对打黑英雄们的颂扬。作为一段历史的见证,写几本书树碑立传也无可厚非。但是,此书却引起了人们诸多猜疑:一是重庆人对重庆事应该最熟悉,这书由重庆人来写最合适,可不知老王是对重庆人信不过,还是认为重庆人没那个能力,不远万里专门请来了外地人撰写。二是一本报告文学集,又非宏篇巨著,哪里需要如此长的时间(据公安内网称,为此书的出版,先后召开了五次研讨会)。据一位看过此稿的处级领导说,那书太虚,事实依据严重不足,无论从法律,还是从道义上讲都站不住脚,经不起推敲和历史的检验。三是那是一套书,一套报告文学集,什么是报告文学?就是介于新闻与文学之间的一种文体?什么是新闻?就是最新出现的有意义的事件。而这个事件必须真实可信,不能有半点虚假。如果是“真实可信”的,没有“半点虚假”的,就没有必要搞得那么神秘,更没有必要加盖“绝密”印章。如果是一套书,最终要面对读者,如此遮遮掩掩,还敢出版面市吗?如果出版面市,又搞得那样“隆重”干吗?这不能不使人想到那“黑”案之中有什么不可告人的猫腻。四是出一套弘扬正气之类的书这类事,应该是政治部宣传处的事吧,纪委来干这种事,是不是有点喧宾夺主,或狗拿耗子的味道哟。

TOP

旁观者清

-—一位乡镇干部的心里话


    几十年来,在我们镇旁边就有一个派出所,我们镇干部和周围群众把那儿都当成了家,没有镇领导不认识派出所民警的,我们有事无事都爱去与民警拉家常。可是,这几年派出所变了样,首先是那所领导走马灯似地更换,我记得很清楚,不到两年的时间就换了七任,有的刚熟悉就换了;有的还没有熟悉,甚至连姓甚名谁都没弄醒豁又来了新的,难道真是“树挪死,人挪活”吗?我们怎么没见活,反而觉得越来越沉寂、冷漠了呢。有经验、能办事的民警几乎没有了,一部分去了平台,一部分提前退了休。派出所基本上名存实亡,给我们镇的工作带来了很大压力。后来更过分,把派出所给撤了,我记得你们周永康部长曾经好像说过“基础不牢,地动山摇”这样的话。一个派出所,就是一根支撑公安事业的顶梁柱,把作为公安机关顶梁柱的派出所撤了意味着什么?我们这些局外人无知,看不懂。

    关于交巡平台,说它好话的人不少,但我要泼点冷水。我们辖区原来两个派出所,十七八位民警,几十年来,把辖区管得井然有序。你们那W(民警私下都这样昵称立军同志)太疯狂了,一夜之间给我们安了十一个平台,我怎么也没有觉得增强了什么安全感,反而觉得遍地都是黑社会,都是犯罪分子了,如果不荷枪实弹,不警察林立,随时都有生命危险。还有,一到晚上,那荒坡野岭除了蚊虫蟋蟀,连野猫野狗都没有一只,民警守那儿干吗?这不明明作践人、摧残人吗?我真不知你们W有儿女没有?还有,守平台的都是一些年轻大学生,不让他们去基层派出所从事具体工作,学点公安工作ABC,他们在那毫无技术含量的平台守下去的结果是什么?难道你们不觉得那是浪费人才、消磨青春、荒废事业吗?我们政府对公安的投入,这几年可谓飞速发展。但是,越发展,越让人担忧。从表象看,这几年的街面犯罪少了,群众反映好了。但是,这是在高压下、强迫下、反意志、反规律的行为,这种行为注定是短命的,是永远不可能持久的。因为W的干法像大跃进,虽然到处红旗飘飘,歌声嘹亮,但那是杀鸡取卵,是拔苗助长,让我们看到的是“泡沫经济”,是“虚假繁荣”。这与“泡沫”房地产一样,到处高楼林立,到处价格攀升,到处排队购房,给人的感觉是房地产市场一片繁荣,广大人民群众十分有钱。可是,他们当中有多少人一次性掏出几十、甚至几百万买了房?他们有的掏出了祖孙三代的积蓄,买一房,全家空;有的四处借支,欠了一辈子也还不清的烂帐;有的抵押贷款;有的采取按揭,成为房奴。这是繁荣吗?是百姓富足吗?这种与科学发展观背道而驰的行为,随时都有“崩盘”的危险,都有“硬着陆”的后遗症。不信,让王立军再干两三年看看。

    还有一个奇迹现象,媒体把W吹成了神仙、圣人。不少上级领导亦对W给予了前所未有的充分肯定,这几年,W完全被鲜花和掌声所淹没。可是,我们平时从民警口中从未听到对W的认可之声,反而对W越来越不信任,甚至厌恶、憎恨!这不奇怪吗?同时,媒体上说你们的公安队伍经王大爷整肃之后更加纯洁强大了。可是,我们镇领导明显感到民警们的敬业精神明显减弱,精神状态越来越低,向心力、凝聚力日渐下降,积极性受到严重打击,连新民警都难见热情,甚至人心思走,一个队伍,在短短两三年间让W带成这模样,也算他的功劳之一吧。

TOP

刑侦专家怒言


    老右从事公安刑侦工作已有近三十年的历史了,他是重庆市公安刑侦战线上赫赫有名的尖刀和专家,凡出现了棘手的大要案,市局领导都会把他召唤进专案组。为此,著名的“3.19”和“打黑除恶”少得了他吗?为此,要谈刑侦问题少得了他吗?

    我认识老右已有二十多年历史了,彼此之间也有一定交情,所以我提出要求后他马上就答应了,并且第一个接受了我的采访。不过他仍然显得比较谨慎和担心,他说目前形势还不很明朗,还不是公开清算立军罪行的时候。我说这是为将来公开清算做准备,在朗朗乾坤之下,怎么可能容忍王立军这种无视法律的倒行逆施者呢?清算王立军的罪行是迟早之事。

    肯定的,必须的。老右说,在他出问题之前我们就有预感,就对他天马行空、无法无天的行径感到担忧和后怕。

    老右,你对刑侦是名副其实的内行,你说说老王这人对刑侦的事吧,因为他说他也是刑侦专家。

    扯蛋!老右愤怒了。拿句农村人的话来作比喻,他就是半瓶水,响叮当!你说他不懂,他又懂一点,并且还装得比内行还内行;你说他懂,他什么也说不出个所以然来,尽讲些外行话,弄得大家哭笑不得。譬如在办“3.19”专案中,他抛出了一个“圆圈理论”,即以发案现场为圆心,以重庆市最远的城口、秀山为半径进行围追堵截。重庆的地形像一只鸡公,这“圆圈”一画下去,就把周边的四川、贵州、湖北等地画了进去,按他的思路,这些地区也必须去开展工作。可别人怎么可能听他的指挥呢?于是他又说“圆圈理论”仅限于本市。那么,既然如此,抛出“圆圈理论”干吗?在全市范围内进行围追堵截不就完了吗?

    还有就是把纪律当规律。打击破案与其他任何工作一样,都有自己的规律可循,唯有按规律办事,才能办好事,办成事---这实际也是一条颠扑不破的规律。可是,老王从来不研究规律,不奉信规律,只讲纪律,他把纪律当成杀手锏,当成指挥棒,无论侦破什么案,他都要宣布一大堆纪律,把纪律当规律使用,他固执地认:只要坚决执行他的“纪律”,一切案件皆可迎刃而解。由于受了他的“纪律”的限制与约束,禁锢、僵化了案侦人员的思路;捆绑、束缚了案侦人员的手脚,使一些本来可以破获的案件从简单化走入了复杂化的死胡同,从而延误了战机。

    中国公安刑事侦查工作,已有几十年的历史了,其规律被普遍使用。例如“以防范为主,以破案为辅”就是一条基本规律。基层民警只有在抓防范中才能了解和掌握包括违法犯罪在内的更多的社会信息,为打击破案奠定坚实的基础。可是,老王却另有新招:一是把基层派出所的大批骨干抽去不能接触群众的交巡平台。二是撤掉接触群众的桥梁派出所。三是招进大批技术人员充实刑侦战线,走技术刑侦的所谓西方之道。结果大大削弱了刑侦力量,给重庆刑事侦查工作造成了颠覆性破坏。我们现在已经感到捉襟见肘了,我们一个专案组,大半人都是借的,再过几年咋办?公安事业是长期的,老王那种“一锤子买卖”行为不是为公安事业着想的,纯属政治赌徒的流氓行为!

    老王还规定,每个单位必须养多少狗,修多大狗舍,配多少养狗民警。仅此一项,全市就一次性投入(修狗舍、买狗儿)除土地费用(共一百二十亩,每亩按划拨地算,每亩四十元;按市场价算,每亩最低价一百万)外,高达二千多万元。每年喂狗食费一百二十余万元。还有民警每年八百余万的工资。如此大一笔投入有多少用途?几乎没有。这就是老王“豪华警务”的风采!还有那直升机、那反恐突击队,还有什么近五十个项目进入操作程序,听起来热闹非凡、热血沸腾,但仔细一想,没一项管用的,全他妈瞎胡闹!这哪是在搞公安建设,完全在烧钱!在犯罪!

TOP

 103 12345
发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