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片说明:1968年前后,香港“左派”在香港新界组织活动,懵懵懂懂的儿童被组织起来唱语录歌。

图片说明:1965年,粤剧《山乡风云》面世,剧中女游击队长刘琴由红线女主演。该剧取材于解放战争时期发生在广东四邑地区中共领导的游击队与当地反动武装斗智斗勇的故事,作为经典现代粤剧颇有影响,有“北有《红灯记》,南有《山乡风云》” 之谓。蒙敏生在广州观看此剧后,在广东粤剧院购买了木制手枪,回到香港后拍摄了本照片。

图片说明:这也是摆拍的香港“左派”组织“搞革命”的情景,画面上的孩子为了不挡着正面的毛主席像而躺在草地上。站着的、坐着的、躺着的、故作严肃的和喜笑颜开的,画面上都有。笑着的青年抱着一个大“喜喜”字,他们在报什么喜呢?大家都在为资本家打工,喜从何来?画面上营造出的“革命”在相当程度上是对大陆“文革”的戏仿,但是他们为本阶层而诉求的动机却是真实的。

图片说明:约1969年,蒙敏生在香港创作的置景造型摄影—“知识青年和贫下中农”。图中的塑料桶、塑料绳在当时的大陆是十分罕见的,在香港则已经是普通的物件。其实,香港的工业起飞,塑胶工业本是一大门类。
红色·香港
“文革”波及香港,蒙敏生等“左派摄影师”除了记录“左派”运动,也常常搞一些革命题材的“静物摄影”和“造型摄影”活动。他们与“大华”、“裕华”这两个大型国货公司有紧密联系,一旦大陆有什么“文革”瓷器或雕塑到香港,必定第一时间通知他们,供他们摄影创作之用。他们以这些“文革”瓷器为主体,再加上布景营造出革命的主题,所以在蒙敏生的镜头里有一批以“文革”瓷器为基本道具的图像。
香港的“左派”和大陆的“革命群众”是有相当的差异的,但他们的狂热也曾导致过群体性的癫狂,比如1967年5月,香港“左派”在大陆“文化大革命”的波及下,举行了一次对抗英国殖民政府的暴动,当时的参与者称之为“反英抗暴” 。事件由最初的罢工、示威,发展至后期的暗杀、放置炸弹。结果五十一人直接在暴动中丧失性命,另外有超过八百人受伤。香港“左派”的社会、经济、组织、思想背景都很复杂,当有专著论述,本节图片仅为读者了解这段历史提供一个线索。
摘自《香港的另一面》五十年前的震撼影像
发表于 2008-3-18 21:31:00
——纪念香港回归十周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