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话题
打印

沉默的羔羊

沉默的羔羊

(一)

最近,有两件事让大众对于“教育公平”,再次发出质疑。

这两起事件,一是罗彩霞被人冒名顶替上大学事件,二是浙江高考加分“三模三电”不公事件。

相比之下,罗彩霞事件是小概率事件,而高考加分,则影响范围极大。

网上有一篇评论,是这样得出的结论:

“高考加分政策设计的初衷,是促进素质教育和录取公平。不过,在理论上正确的政策,在现实中未必行得通。除了烈士子女加分少数项目之外,大多数高考加分项目都存在可能作假、难以衡量或误导等问题。我们不能无视人性的弱点,我们不能无视现实的国情,既然我们无法做到公平,也许最好的办法就是来个一刀切,彻底取消高考加分,或者砍掉绝大部分项目。”

“有时候,越简单越完美。”

这种观点很有代表性,也很有市场。

但是,我不赞成这种观点,因为这种观点放弃了对教育机构改革的基本诉求,降低了教育的人才标准和价值标准。从长远来看,是一种简单的平均主义,对我们所有的人都是不负责任的。

上述两起事件的不公是千真万确存在的,但是否因此要退回到“一刀切”的路上,需要我们认真考虑:

教育公平到底包含了什么?我们到底要追求什么样的公平?


(二)

我认为,教育公平的首要法则就是:机会平等。

这包含两层意思:

【1】在同一选择标准下,通过起点公平、规则公平,来达到结果公平。

高考的设计就是为了确保这个意义上的公平。

罗彩霞事件的不公,就是有人利用职权非法占有了别人的成果。

罗的事情,充分说明了这样的事实:

如果录取制度本身不能保证公平,那高考也不会带来公平的结果。

(在罗的事件上,任何思维正常的人,都不会因为录取的不公平,而否定高考的价值。

所以,因为加分造成的不公,要弄清楚是属于什么原因造成的。是体制原因,还是评价的项目本身。不可一概而论。)


【2】多元化标准带来的机会平等

高考可以在一次考试中,带来起点、规则和结果的公平。

但是,考试平等,并不完全等同于机会平等。

就在上一周(5月15日),在美国,在世界青少年“科学世界杯”大赛的Intel Isef(英特尔世界科学与工程大奖赛)上,中国20岁的潘莹获得了份量很重的工程学—材料科学二等奖和美国知识产权法律协会专项一等奖。这也是今年中国代表团在学科单项奖中唯一的二等奖。

潘莹做的是一个关于残疾人假肢的项目,她从自家的邻居身上发现了残疾人穿戴假肢不方便的需求,自己从高中开始,就自学相关的物理、化学和材料方面的知识。最后,经过多年的努力,她终于设计出了今后可以商业化的产品。她的设计,会给成千上万的残疾人带来福音。

潘莹获奖后,根据比赛规则,不久之后,太空中将有一颗小行星以潘莹名字命名。

而今年8月,潘莹也将踏进一所美国著名的女子大学的校园,开始留学生涯,这所大学给她提供全额奖学金,并且为她够继续从事残疾人假肢方面的研究提供支持。

潘莹真是太幸运了,如果不是遇到参加这样的科学大赛,她在中国算个什么呢:

潘莹在华南师范大学附中读书的时候,全校同年级600名,她数学考试排名400名。

可以肯定的是,象她这样学习成绩的学生,肯定上不了清华、北大。

高考是公平的,但对于象潘莹这样具有创造力的学生来说,起点、规则和结果都不公平。

只有到了真正的世界级的舞台上,不同的人才理念、价值理念,才能把潘莹挑选得出来。

那你说,是潘莹有问题,还是我们的人才选拔机制有问题呢?

潘莹的故事,让我想起一则寓言故事《动物学校》:

动物学校为了让动物们公平竞争,要求所有学员一起学习很多必修课程。

鸭子的游泳课学得很好,事实上它比教练学得更好,它的飞行也得了个及格。可是它跑步课上得很差,由于跑步学科偏科严重,它留了一级,后来放学后又留下来继续练习跑步,两个鸭脚爪都跑破了,结果连下水游泳都困难,可是这个也没有人管,因为大家都是按照教学大纲奉命行事,鸭子自己痛自己知道,天天叫唤个没完。

        兔子跑步课上一直名列前茅,可是一想到要游泳,立刻就崩溃了。后来有一天,精神崩溃的兔子跑到一个悬崖顶上跳下来自杀了。

。。。。。


这个故事的含义是不言而喻的:机会公平意味着,一定需要多元化的人才评价机制。

(三)

前几天,网上出现了一份《中国30年高考状元调查》,我留意看了看,发现一个很有趣的现象:30年间,我们的高考状元,有很多人都是在国外著名大学当教授。

我发现:我们国家的人才选拔机制,选出的最好的人才,未来最好的职业出路,可能只是适合在大学里教书,做做理论研究。

国家需要大学教授,但是,为何这些顶尖的学生,并没有表现出更好的创造力,更好的社会价值?


潘莹这样的故事告诉我们,她这样的人才是根本不能用高考的方式来衡量的。

选择是有公平的问题,但是,选择本身也有自己的标准和价值。

如果只是为了公平,为了便于操作公平,而牺牲了那些不便于机器评估的重要的东西,那么,选择机制所引发的人才选择导向,就会走上歧途。

现在,为了高考,教育变得极其功利和短视:学校拔苗助长、学生们成天埋头在题海中,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学校对学生进行“圈养”,完全无视学生的身心健康。

学校教育的目的变成了什么:为了选拔而选拔,还是为了受教育者本身的成长?

所以,高考的问题,不是改不改的问题,也不是要不要废除的问题。

高考是公平的一种元素,一种评价的机制,但是,它不能是唯一的手段。

30年间,它为社会输送了合格的人才,30年后,它需要改变。

不管它过去是多么有效,现在也应该与时俱进了,不管改变有多难,它也必须改变。

我们不能再依赖用唯一的一种评价方式,来选择人才,因为这样做无法满足社会变革的需求,也没有未来。




(四)

很多时候,我宁愿相信,大多数人拒绝教育的改革,不完全是出于私利,而是出于对整个社会环境,对于教育管理机构的不信任:

如果有很多教育的评价,都是人为做出,那么,怎么才能保证结果的公平呢?

其实,这样的诘问,又何止出现在教育中呢?

因为不相信可以得到公平,我们只能相信标准答案,只能相信机器的公平,甚于相信人的公平;

没有安全感的人,一般采取的策略不是进攻,而是退到一个保护自己的壳里。我们用的都是鸵鸟政策。

我们都是沉默的羔羊。

但是,这样做,同样要付出沉重的代价:

为了这种忍气吞声的教育公平,我们默认了应试教育对下一代的疯狂透支和掠夺。

默认就是纵容,纵容也是犯罪。

我们得到了鸡肋一样的公平,而丧失了教育的目标和价值。我们也失去了保持正直的良知:不求有功,但求无过。

为了防止贪婪,我们忽略了关怀,忽略了成长。

我们抵押了太多的东西:孩子的健康、好奇心、想象力、信心、以及数也数不清的未来。
我们相遇相知 为了共同的追求  潮流的时代当属我们来主宰 永不言败我们才是时代的未来.  不求天下无敌  但求无人敢欺

TOP

发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