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卫生组织在麻风防冶指南中这样说到;“可以说没有任何其它的疾病能在社会上引起这样的不良反应,并且给病人及其家属造成如此多的痛苦与不幸。这种烦恼,可以伴随麻风病人及其家属终身,并且给他们的家庭,职业和社会活动投上永久的阴影”。
千百年来,由于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以及麻风病人后期往往引起鸡爪手、狮面甚至严重的内脏损害和肢残,引发人们强烈的恐惧,人们对付麻风病人唯一的方法就是火烧和活埋。世界上没有任何一种疾病像麻风病这样,呈现如此独特的社会形态,承受着如此深重的冤屈。麻风无疑是人类有史以来体验过的最痛苦的疾病,任何一种疾病的病人,总会得到人们的同情和关怀。唯有麻风病人,他们不能像一个普通人哪样生活,不能享受人的权力,“世界上对于他们没有记载;正义和慈悲都轻祝他们”。(但丁) 麻风病人被人类自己活生生地抛弃了。
1995年黔西新村全部病人合影
四十年来,我国累计发现麻风病人五十多万,并在远离人烟的深山老林建起了八百多座麻风村院,将病人集中起来,实行强制性隔离治疗,黔西新村就是其中之一。
建于1957年的黔西新村,(周围的村民都叫它麻风村)离开公路约5公里,南面是一片清澈的湖水叫菠罗海,北面是长满树的小山,就是这些美丽的山和水,将新村隔离了世界30余年。新村的前身其实是麻风病院,在过去的30多年里,新村共收冶过2000多名病人,冶愈的病人,绝大部份都回了原籍,无人收留的病人则在新村住了下来,还有一部份是治愈出院后又重返新村的,只有在新村他们才会感到自己不会被鄙弃,在这里他们过着几乎与世隔绝的生活。直到1981年,卫生部才发出通知解除对所有麻风村的隔离措施,但无形的屏障仍然让新村的138病人和家属生活在巨大的阴影里,鲜见阳光……。
1995年5月26日我来到新村,拍下了一组照片,记下了他们的一些故事。
养鸽子的赵忠财;
赵忠财是1968年发病后来到新村的,现在已经47岁,曾经在病好后回家住过,但全村人都把他当成瘟神,没有人愿意和他说话,他受不了这种冷陌,只好重新回到新村。回到新村的赵忠财就养起了鸽子,从不鄙视他的鸽子,是他最大的安慰和快乐。
教师王兴全;
村里的小学是全村人自发筹资,自己烧砖瓦建起来的,为的是不让孩子在外村遭人歧视和省几个钱,当然更为了孩子的前程。病人王兴全入院前曾在粮管所当过会计,于是理所当然的成了校长和唯一的教师。小学成立那天,还举行了开学典礼,全村人含着热泪,向汪大华母亲绣制的国旗敬礼。小学成立前几年,王老师分文未取,学校也由最初的20名学生一个班,发展到现在的4个班56名学生。曾经、村民们想为王老师争取一个民办代课老师的名额,几经周折,从县里到镇里,一个月20圆的代课费就是无法解决。跑了几趟的王老师也只好放弃,仍然教他的书。
64岁的杨发珍;
64岁的杨发珍有一个儿子两个女儿,63年入院后,从未有人来探望,可她从不抱怨,一旦有人问起,她总是替她们解释;“他们有工作,太忙了呀”。杨发珍的手指巳经萎缩,脚也不行,走路靠拐杖,和她形影不离的是只小猫。她只要有钱吃肉,总忘不了给小猫买点小鱼,算是给自己和小猫都开开荤。


场景一
入院以后,最大的愿望就是安排好自己的后事。但对于病人来讲并不容易。数十年的积蓄,只为一口棺材。
参加劳动可使生活得以改善
病人夫妻
夫; 刘xx57岁、68年入院
妻; 李xx 两年前到新村照顾丈夫
过去麻疯病患者是不准结婚的,村里有八对夫妻都是偷偷住到一起。
事实上,病患并不会遗传给下一代。不过人类搞清楚这个问题,用了
很长时间。
老人姓冯,74岁,67年入院;老人花两元钱买了个
塑料片戴着;不过他却是村里最懂得保护自己
身体的人。
场景二
村规和生活;
新村成立之初,病人吃的是大食堂,后来分田到户也就取消了食堂,病人们相互照顾,从不会发生偷盗的事情。只是因男多女少,便常有绯闻发生。此等事情,外面的相关部门从不插手,一切由村里自已解决。方法是批斗和关禁闭,关禁闭一般7天和半个月,据说最长有两年的,那已是属于性侵犯的滔天大罪了。关禁闭出来还得做苦工,村里的重病人很多是偿失了劳动能力的老人,每月20-30元的生活补贴早已无法应付生活所需,有劳动力的人家按村里的规定每年要上交60斤粮食,用来资助贫困户,犯了错的人用做苦工来抵罪更是理所当然了。
30元的生活费只够买十几斤大米,没有劳动力的病人其生活就可想而知了。

3
年龄最大的尚子云走了;
知道尚子云去世的消息时,我是在贵阳,当天就和朋友一起赶到了新村。据说老人临终时迟迟不肯闭眼,指望儿女们来看他最后一眼,他的子女最终没来,老人带着遗憾离开了人世。在村长的主持下,全村人为老人举行了葬礼,还好,老人的葬礼还算热闹。

“尚子云老人24岁时得病,84岁去世,整整遭了60年折磨,走了到解脱了”。赵忠财这么对我说
图片1
为尚老人走好,赵忠财等病友按当地习俗为尚无人唱孝歌
图片2
送葬
1

2
新村的孩子们;
新村的孩子和城里孩子一样是天真可爱的,过早的生活的担子和环境压力便使他们比城市的儿童更加懂事。他们天真无邪的眼睛里时时流露对真诚的渴望,对尊严的渴望,他们比城里的孩子更热爱红领巾,更加恭敬的向国旗敬礼,他们是新村的全部希望。(孩子们的红领巾,是我朋友的报道见报后,好心人捐助的,同时捐助的还有很多学习用品)
1

2 村自立小学毕业班
他们要承担的很多、很多。
我昨天去了该村,今天晚上9点才回到家。看见众多网友回贴,十分感动。
说实话,从95年我去拍片到现在,要说该村一点变化也没有是不客观的。从2003年起,病员们都得到了农村低保,按贵州标准约140元左右,再加原20元生活补贴,约160元,加上医院尚有部份土地,能劳动的病人种上点庄稼,日子也可以过下去了。村里的病人们提到这种变化,还真是万分感激。只不过像邵明宣这样的老病员,生活还是十分国困难的。
他的开支如下;
电费 5元/月
药(止痛片)1.5元/天 45元/月
煤(自己做饭)1.3元/天 39元/月
另外就是一天6两米,一月两斤油。
合计约130多元。可见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生活。
这样的病人,该村还有30余人。
病员邵明宣
病员饶文举
以上两张照摄于2008年7月
其实麻风病并不可怕,历史在此已划上了句号。从挪威人阿莫尔•汉森于1873年2月28日,在一个简陋的实验室里,从一位病人的鼻翼上取下的病块中发现了至病的细菌开始,至19世纪末,人们逐步认识到麻风病既传染又可预防,到20世纪,可以说是人类与麻风病作斗争成绩最辉煌的时代。从1941年砜类药物在麻风治疗中的应用成功,到1962年氯苯吩嗪和1970年利福平分别被有效地用于对麻风病的治疗,以及1982年世界卫生组织向全球推广使用麻风病联合化疗即MDT方案,世界麻风病流行状况已经显著得到控制,有数百万麻风病人因此而获愈。为了唤起更多人对防治麻风病事业的支持,1954年在法国慈善家佛勒豪的倡导下,国际社会将每年1月份的最后一个星期日确定为"世界防治麻风病日"。时隔37年,国际社会终于让全世界的麻风病患者们看到了真正的希望,世界卫生大会于1991年通过了在20世纪末消除作为公共卫生问题的麻风病的有关决议,号召所有成员国对麻风病防治工作给予必要承诺,提供进一步的支持与投入。1998年9月在北京召开的第十五届国际麻风病大会,提出在21世纪"努力实现一个没有麻风病的世界"的奋斗目标。1999年11月,世界卫生组织又在第三届根除麻风病国际大会上宣布,各国要在2005年以前彻底根除麻风病,并在本届大会上正式缔结了一个根除麻风病的世界联盟。中国在治愈了余百万患者的基础上宣布,中国已在1998年基本消灭了麻风病。村里的病员,是早巳治愈了的,因无人收留则在新村住了下来。麻风村、这一特定时期的历史产物,还会将继续存在下去,让我们继续关注它,关注他们的生存状态吧。
期待曾经的麻风村早日成为一个自然村寨,无论是地理上还是在我们的心理上。
(编辑完)
 
S:各位方便的话可以联系该村 村长(曾经也是病人)叫罗顺华
罗顺华家装了电话,号码是 0857—4618024
地址 贵州省黔西县金壁镇新村医院
[
本帖最后由 summer1988 于 2009-2-13 06:15 PM 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