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是黄泛区的大小,您举得无伤亡例子无非是郑州附近的几个村庄,在挖堤的时候这几个村庄都有人被充作民夫参与破堤,所以得到的消息也早些,受损自然很小。但黄河之水出堤之后就无法预测,虽然黄河通过颍河,涡河夺淮入海,但是在黄河和淮河之间形成一个南北四百公里,东西宽十到八十公里的黄泛区。河南、安徽、江苏共计44县市被淹,受灾面积29000平方公里,冲毁140万民房、淹没近2000万亩耕地,受灾人口3000万以上。(国民政府行政院善后救济总署和中央研究院社会研究所合编,韩启桐、南钟万合著的《黄泛区的损害与善后救济》另联合国善后救济总署的《中国善后救济计划》中,国民政府上报受灾25县)仅从当年的通讯条件和战争形势来看,处于黄泛区的很多县市并不会得到完善的疏散。至于您提出申报香港版的报道“鲁豫境内黄河两岸之乡村农民,因战争之故,皆早已离去”,并无意义,黄河决口之后黄水向南进入颍河涡河流域,黄河故道水量骤减,处于下游的山东和河南东部并没受到黄水冲刷。


其次是水量大小,虽然北方有春雨贵如油一说,但是黄河自6月中旬起就进入了“伏汛”期。每年的黄河汛期都是从6月开始。校长利用黄河阻挡日军也不会选择黄河的枯水期,那样根本没有办法达到迟滞日军的效果。
[
本帖最后由 风吹雨打 于 2010-5-1 09:22 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