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时残存的
记忆“傀儡戏”。这两天在周柯的刺激下,通过搜索引擎找到下文,后附《上杭县志》选节,闽西汉剧,在我们年青之间大多不喜欢,但我们村里老人爱看,还有就
是傀儡戏了,更正下前几日在周博文后面的留言闽西汉剧和傀儡戏是两种不同的剧种,我搞混了。唱的多是方言客家话。(或者可以这么说,多是客家话唱的戏,只
是一个真人表演,一个是木头表演)傀儡戏在小时候每年一次的村里习俗“抬菩萨”时多可看到,主要由村里老人负责联系戏班,另外请戏班的钱是村民自己出的好
象是按户每户5元平摊(好象是这价,我曾还用五分钱买过糖果!)请傀儡戏只是助兴的,这样其他村的亲友就会来我们村“看菩萨”,我从小学五年级开始离家住
校(现在到我堂弟时他一年级就开始里家住校了NB啊!一个星期回家一趟).我们村“抬菩萨”是在每年农历五月十三,往往这时还没放假,所以那时候开始就几
乎没参加过村里的这个活动,这是除春节外我们村最重要的节日,08年“抬菩萨”还特地回去了趟,但是遗憾的是没“傀儡戏”的节目了……,
至于汉
剧因为小时候没怎么听,所以没有过深的感觉,前几年爷爷还在的时候经常看到老两口在房间看汉剧光盘,这碟世面上很少见,好象多是广东的什么音像公司录制
的,只是在“客家”小范围传播,这也就本是客家文化,很难流传开来。即使是我自己以不太喜欢。那些碟的内容感觉挺“粗糙”的一个年轻MM连装多不用化,直
接在外景一站,对着镜头就开唱。09年爷爷去世不少东西多烧了,这碟应该还有留下吧,奶奶也还是很喜欢看的,今年回去找找看如果还有的话,找个机会传到电
驴去,估计感兴趣的人也不多。
这也就是没落的客家文化,上杭除了有“木偶之乡”的称外还有“建筑之乡”(现在依久)“将军之乡”(曾经的,当年出了二十几个将军,占了福建半数以上,而且真的就是同在一个乡镇出来打江山的,YY多说几句)“山歌之乡”(这个就几乎快消失了).
神往的捷克动画就是从木偶开始的,所以很希望家乡的傀儡戏也可以和动画结合,进行拍摄制作定格动画。捷克木偶及其他所以有木偶民俗艺术的国家之间有和联系?这个不知有人研究过不?
这里在附上一个木偶网站 除了捷克偶动画名扬四海外,还有个川本喜八郎(日,作品《不射之射》就是他的作品,挂的是中日合作的名号),不过当年他也是前往捷克取经的,上世纪中国也有一些的木偶动画,但政#治味道太重,大部分还显的粗糙,这本正常应该慢该进,可结又丫的历史造就断层。
闽西汉剧和傀儡戏
作者:王远廷
文章来源:《客家纵横》
闽西汉剧和傀儡戏是福建西部客家地区广为流行的有悠久历史的两大剧种。它们在闽西家喻户晓、
老幼皆知,但对闽西汉剧形成之初称“乱弹”,光绪(1875-1908)前后改称“外江戏”,三十年代初始称“汉剧”,却因其历史久远而知者不多。对傀儡
戏,现在多称“木偶戏”。傀儡戏早于汉剧,可能形成于明英宗正统年间(1436-1449),至今已有五百多年历史。闽西汉剧形成于清朝嘉庆
(1796-1820)前后,屈指算来也有二百多年。
闽西客家民风酷爱戏剧,尤其喜爱闽西汉剧和傀儡戏。闽西许多祠堂、庵庙都有附建戏台,如宁化县坊田乡池氏祠堂、连城县罗坊乡罗氏祠堂、永定县高陂乡西陂村
天后宫等莫不如此。那是村里为了在迎神赛会、大型庆典或某姓氏举行祭祖活动之时请戏班演戏建的。每当这一时候,村里通常都要请闽西汉剧或傀儡戏的戏班演
出,有的同时请几个戏班对台,籍以助兴。有的富裕人家许愿酬神,或乔迁新居,或为长辈祝寿、孩子满月,也要在大厅临时搭台,雇请戏班前来热闹一番。这时,
村民们往往男女成群,扶老携幼,倾家而出,高高兴兴地前来看戏。他们有座则坐,无座站着,日以继夜,废寝忘餐,通宵达旦,不知疲倦。其中,不少观众尽管对
某一剧目已看多遍,对剧中故事早已滚瓜烂熟,但仍看得津津有味,留连忘返。有的边看边向旁人介绍,津津乐道,其兴奋和得意之情难以言表。
闽西汉剧音乐的主要声腔是西皮、二黄,这是全国许多省、市都有流行的外来声腔。但它们受闽西
客家方言和民间音乐的熏陶而独具一格,不同于别的皮、黄剧种。它曲调丰富,善于表现生、旦、丑、净各行当多种角色的多种情绪,曲调优美动听。闽西汉剧的主
奏乐器头弦,又称“吊规”,它不同于京胡,也不同于别的弦乐,发音清脆、高尖,穿透力强。吊规一响,或者一听唱腔,人们便知那演奏和演唱的是闽西汉剧。还
有直径90厘米的铜质大锣,可击出多种不同的音响效果,轻击慢击给人以深沉、肃穆之感,重击快击犹勿海潮呼啸,气势磅礴,惊天动地,撼人心弦。再说红净唱
腔,它那独特的发音方法在别的剧种中更为少见。它发声清脆、宏亮、舒展、雄浑、刚柔相济,听起来如古庙晨钟,让人舒心、悦耳。
比起汉剧来,闽西傀儡戏另有一番特色。它形成之初唱高腔,后受闽西汉剧的影响,多数戏班改唱皮、黄。在傀儡戏舞台的两侧常贴有这么一副楹联,它上头写着:
“方寸木雕得形容酷俏,装成生、旦、丑、净,莫笑它真真弄假;数条线扯得非常活泼,演出悲欢离合,看到底出出传神。”这楹联道出了闽西傀儡戏的特色。把没
有生命、没有情感的木偶演得活灵活现,这全靠艺人们的用心和手上提线的功夫。
闽西汉剧和傀儡戏以它们各自独特的个性,丰富优美的音乐唱腔,五彩缤纷的表演艺
术,赢得了一代代观众。而这,又是一代代艺人和演员们创造性劳动的结果。清康熙五十年(1711),上杭县来苏乡田背村艺人把闽西傀儡戏传到江西萍乡和湖
南平江;光绪十八年(1892),永定县长流乡(今培丰乡)艺人张兆金把闽西傀儡戏传到台湾,并由其子张国材在台湾桃园创之“同乐春”戏班。五十年代,徐
传华、邱必书等艺人把傀儡戏《大名府》中《过关》一折应选带到福州、上海、北京会演,并到前苏联、捷克、华沙等东欧国家演出;九十年代,国家一级演员邓玉
瑛到新加坡参加客总庆典演唱汉剧;汉剧新秀伍银莲等人把现代汉剧《俏俏嫂》带往北京展演。是他们这一代代的闽西汉剧和傀儡戏艺人和演员把他们各自心爱的剧
种推向一个个高峰,也是客家人的开拓精神拓宽了这两大剧种的活动区域。
======================================================================
龙岩市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及传承人名单
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6项)
民间音乐:闽西客家十番音乐;
传统戏剧:闽西汉剧;
传统手工技艺:客家土楼营造技艺、雕版印刷技艺
传统医药:万应茶制作
岁时节令:闽西客家元宵节庆(连城)
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16项)
民间音乐:闽西客家十番音乐、龙岩永定客家山歌、龙岩山歌、新罗静板音乐;
民间舞蹈:龙岩采茶灯;
戏曲:闽西汉剧、闽西上杭傀儡戏;
民间杂技:武平民俗绝技;
民间手工技艺:永定客家土楼建筑工艺、连城四堡雕版工艺、连城宣纸制作工艺;
生产商贸习俗:闽西客家春耕习俗;
岁时节令:闽西客家元宵节庆;
文化空间:龙岩适中盂兰盆节俗;
杂技与竞技:上杭女子五枚拳;
传统医药:永定采善堂万应茶制作工艺。
三、国家级传承人(1人)
徐松生(土楼营造技艺)
四、第一批省级传承人(17人)
福建客家山歌(龙岩永定客家山歌)龙岩李天生
龙岩山歌 龙岩郭金香
闽西客家十番音乐 龙岩钟礼杰
闽西客家十番音乐 龙岩张堂珍
新罗静板音乐 龙岩黄则淦
新罗静板音乐 龙岩罗凤阳
龙岩采茶灯 龙岩温七九
龙岩采茶灯 龙岩黄淑霞
闽西汉剧龙岩邓玉璇
闽西汉剧 龙岩刘东华
闽西上杭傀儡戏 龙岩王荣昌
闽西上杭傀儡戏 龙岩刘金寿
上杭女子五枚拳 龙岩丘龙秀
上杭女子五枚拳 龙岩丘金莲
永定客家土楼建筑工艺 龙岩徐松生
连城四堡雕版工艺 龙岩邹荧生
连城四堡雕版工艺 龙岩马力
=======================================================================================
闽西木偶戏
属提线木偶,旧称“傀儡戏”。明初由浙江传入上杭,后播及闽西、粤赣等客家人聚
居地。闽西木偶戏,采用闽西汉剧调为唱腔,以铜锣、鼓、头弦、唢呐、二胡、扬琴等乐器来伴奏,木偶身高约80厘米,手掌分文武两种,脚分赤脚、靴脚、女脚
三种,神情栩栩如生。一个木偶至少有16条提线,不同角色有不同布线。上杭提线木偶戏曾搬上银幕;连城则名艺人众,以“中国三大木偶艺术大师”之一的徐传
华最负盛名,现又出了一位能让木偶写字的艺人李明卿,他创作的“木偶写字”已入《吉尼斯世界纪录》。
=================================================

(PS:东海配图,图片来自网络,我小时候看的就是这个白砂戏班的戏)
被誉为“疯神”的上杭白砂大金村的曾瑞伦(左)在演出傀儡戏
========================================================================================
闽西(上杭)傀儡戏
来源:福客网
闽西(上杭)傀儡戏和闽西汉剧、闽西山歌戏并称闽西三大剧种,亦是福建省有地方特色的剧种之一。
上杭被称为“木偶之乡”,上杭白砂乡是中国闽西(上杭)木偶的发源地。根据相关资料记载,明朝初年,上杭白砂乡张坑农民赖法魁、白砂塘丰农民李法佐、
李法佑、温发明等4人,到杭州学高腔木偶戏艺,艺满之后,回到上杭,带回一套傀儡18个(俗称十八罗汉)。白砂乡水竹洋村梁姓先祖由浙江杭州钱塘县迁徙而
来,把傀儡戏带入上杭。“田公”是历代木偶戏艺人尊敬的祖师、戏神,“田公堂”是木偶艺人祭供祖师的场所,白砂乡水竹洋建有“田公堂”,历史上传承有“田
公会”,有会田收入作活动经费。
木偶戏传入白砂后,逐渐在本县各乡流传和发展。至清光绪(1875—1908)年间,全县的木偶戏班已发展到120多个,木偶戏从业人员达数百人。据
1983年召开的“木偶戏老艺人座谈会”上所追记的(可知班名或班主)戏班有90个(详见《上杭县木偶戏班社一浏览表》)。至建国初期,尚有56个戏班保
持活动。
上杭木偶戏不但在本县流传,还逐渐流传至龙岩市各县(区)以及闽粤赣边区乃至浙江、湖南、台湾等省的一些地区。据有关资料记载:1865年,长汀涂坊
人曹如文,至白砂投师学习木偶戏艺,艺成回乡组建木偶戏(高腔)班,自此,长汀始有木偶戏;1850年,永定坎市人张兆登,至上杭投师学习木偶戏艺,艺成
回乡组建(明凤堂)戏班,自此,永定始有木偶戏;1898年,白砂塘丰艺人李如意,与连城县赖源乡徐象球结拜金兰,以次子李金玲过继给徐为子,改名徐传
华,迁居赖源,由传华组建(老福星堂)戏班,自此,连城始有木偶戏;1918年,永定木偶戏艺人张隆彩之子张品荣,迁居新罗白沙,随将(老荣顺堂)戏班迁
往新罗白沙传习。自此,新罗始有木偶戏;1883年,白砂艺人李佳富,率(佳庆堂)戏班往江西石城演出,后定居石城,木偶戏艺由此传入江西省石城县;清康
熙五十年(1694),本县来苏里田背村人刘嵩生移居江西修水县,旋又徒湖南平江长寿街定居,与刘同行有一上杭张姓傀儡戏艺人随其外出逃荒,到长寿后,张
以演傀儡戏为生,自此,湖南始有木偶戏;民国时期,本县黄潭(贵兰堂)戏班班主龚贵玉入赘广东大埔,将戏班改名为(新金兰)。
上杭木偶戏经过500多年的发展,开成了比较完整的艺术体系,也造就了一代又一代的表演艺术家。1954年8月,龙岩专区抽调上杭的丘必书、李贞传、
刘锦丛、李象贤,加上连城徐传华、徐火焱,长汀曹如锋,永定张美金四人,计八人,组成“闽西木偶戏代表队”,以《大名府》一剧为主,随带《对玉环》参加
“福建省第二届地方戏曲观摩演出大会”。两剧目均获一等奖。同年9月,应选赴沪参加“华东区地方戏曲观摩演出大会”,获特种艺术表演奖。1995年正月,
应选晋京参加“全国十三省木偶戏、皮影戏会演”,《大名府》一剧被选进怀仁堂为周恩来、朱德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作专场演出。会演期间,中国木偶艺术剧团以及
兄弟省市木偶艺术界同仁和苏联、捷克斯洛伐克木偶艺术家至“闽西代表队”参观、访问、学习。1986年,上杭木偶剧团创作、演出神话剧《借雨降妖记》(编
剧丘亿初),应选参加在泉州举办的“国际木偶节”演出。期间,曾与英国、民主德国、奥地利、日本、菲律宾等国家和各省、市木偶艺术家进行艺术交流。10
月,上杭县木偶剧团被“中国木偶、皮影艺术学会”吸收为团体会员。
经过历代艺人的传承发展,上杭傀儡戏已成为独具特色的艺术剧种,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和特征:
(1)木偶戏的演出活动,正如艺人们所说的:“是从儒、释、道三教中借饭吃”。与民间的祭祠墓、酬神灵、安龙打醮、驱邪除秽等民俗活动和传统节日庆典
等紧密相关。新中国成立后,虽组建成专业化的木偶剧团,也经常被民间请去为节日、民俗活动演出。在现代文化娱乐项目多元化情况下,木偶戏基本上回到民间,
使其形成对民间习俗的依存性特征;(2)木偶戏是集雕塑、音乐、表演操作、制作工艺为一体的综合艺术,从最初的“十八罗汉”十八个木偶发展成“二十四诸
天”24个木偶。经艺人的代代相传,在提线技术上有一套“专四台角、打四台角、整冠、拍衣、撩袍、端带”等表演程式,其开台、结尾升堂、迎送客人等特定场
面均有特定场面均有特定的音乐、锣鼓,具有表演程式化特征;(3)经过艺人们的发展创新。木偶形体原先高1尺8寸,渐渐增至2尺5寸,偶线也从五条增至十
六条,一些特技木偶装线更多。创造了“揉鞭、揉棍、背人、脱衣、钉刀枪、打五彩、抢人头、弄蛇、舞狮、钻火圈、口中喷火”等特技,动作灵活多变细腻传神,
十分逼真,具有表演操作技艺精湛的特征;(4)木偶戏班分高腔、乱弹两种。高腔无伴奏,只用一人主唱、锣鼓和帮腔衬托气氛,有“九调十三腔”等板式,继承
了发展了戈阳声腔。而“乱弹”则采用闽西汉剧(外江戏)的皮黄声腔,加民族管弦乐器伴奏。无论高腔、乱弹均吸收了当地民间音乐、小调融入剧中形成自己的风
格,具有艺术多元化特征;(5)高腔、乱弹各自组班,两种流派独立发展又互相依存,具有共存性特征;(6)木偶戏除演出正规的传统剧目外,还演“传本”
“杂剧”,剧目可由东家点演。演“传本”时多由艺人按“提纲”即兴编词说唱。特别是高腔木偶戏的唱腔“向无曲谱,只沿土俗”,演唱中“句调长短、声音高
下,可以随心入腔”,人有较强的说唱性特征;(7)上杭木偶戏历史悠久,积累了一千多个传统剧目。常演的就有《征东》、《征西》、《平南》、《扫北》、
《隋唐》、《反唐》、《华光》、《夫人传》等“传本”(连续剧)以及《双贵图》、《九世居》、《万里侯》、《大名府》、《水漫金山》等优秀传统剧。往往一
个“传本”演三五天,《隋唐传》可演五六十天,具有演出剧目丰富的特征;(8)木偶戏相传起源于汉朝的军师陈平,制作偶人“美女”智退匈奴冒顿的故事。加
上民间祈福禳灾、请神过醮、节日喜庆必有木偶戏,其精湛的技艺令人倾倒,还有作法安神等民俗表演,成为人们心中的吉祥使者,使木偶戏具有神圣的传奇特征;
(9)据“上杭木偶志”记载,最鼎盛时期,上杭境内就有近二百个班社,由于演出市场有限,各班社竞往闽、粤、赣、湘、浙各地演出,随着艺人的外迁,逐步将
木偶戏流传到闽西各县及闽、赣、湘、浙、粤、台湾等省,使其具有了活动范围广、传播面大的特征;(10)经几百年发展,各不同行当说唱发间也不同。生、
旦、净、丑四门十二个角色,分别用原嗓、假嗓、炸音等体现人物的年龄、性别、身份的不同,人偶、动物偶的雕刻、制作也很精细,有的木偶眼睛、嘴马、舌头、
手指都能活动,龟、蛇、鸟、兽等动物栩栩如生,赋予木偶戏表演细腻传神,制作工橄精巧的特征。
上杭傀儡戏的服饰、冠带、道具的形制,是经历了一个由粗渐精、由简至繁、由小渐大的发展阶段的。从原材料的质地、尺寸规格到制作工艺及穿戴习惯,都可以看出它的发展变化。
乱弹班兴起以来,木偶戏的服饰日趋统一。也就是说,各个班社都有一套基本的服装,这些服装的名称也比较统一。有以下一些主要的品类:
(1)服装:五色袍(红、黄、黑、白、青)、五色甲、寿子衣、八卦衣、公主衣、女红袍、门神甲、披风、肚挂衣(官星衣)、马挂、花旦衣、五色裙、老生
衣、小生衣、旦衣、三花衣、老旦衣、红旦衣、兰旦衣、田公衣、号挂(兵夹子)背甲、丝托、女云圈、苦裙、观音衣(白衣)、袈裟、雪衣、道姑衣、桶子衣、英
雄巾等等。
(2)冠带:文帝帽、武帝帽、二王盔、平天冠、扎巾盔、帅盔、荷叶盔、太子盔(紫金冠)、大过龙、小过龙、老旦厄、相雕、驸马雕、纱帽(尖、方、
园)、文凤冠、武凤冠、狮子灰、太监帽、太师巾、中军帽、九篓帽、文仆、武仆、珠子厄、翡翠、翠雕、秀才巾、公子帽、奴才帽、抓子帽、瓦子巾、和尚帽、观
音帽、佛帽、圈子帽、三花帽、飘巾、乡官帽(员外)老生帽、凤帽、道姑帽、帝王巾等。
(3)道具:圣旨牌、香炉、蜡烛台、文房四宝、蓝子、印、签筒、令旗、令箭、灯笼、马鞭、仙扫、小娃、小鱼、钓杆、网、铳、手铐、枷锁、普扇、白扇、
小盆、男人图、女人图、白鹤、刀、枪、蛇、虎、龙、鸟、龟、兽、马、狮、五彩(耙、刀、大刀、铜锤)、鞭、剑、柴刀、板斧、菜刀、锄头、扫帚、鱼叉、锅
头、烟筒、包袱、伞、书、珠、葫芦、经箱、褡裢、柴夹、火笼、斗笠、杖、桨、方天战、大关刀、矛、盾、锏、弓、箭、銮等。
在历代传承过程中,上杭木偶戏约定俗成了若干班规,主要有:(1)正、副台;(2)报锣;(3)“一请二催三赶”;(4)“跳加冠”与“打金榜”;(5)“因公舌”;(6)手语;(7)槌背学锣鼓。
木偶戏演出习俗,据老艺人刘金寿回忆有三点,即:不劝酒,睡高铺;“药王点眼”;“桃园三结义”。
方寸木雕得形容酷肖装成生旦丑净莫笑他真真假假;
数条线扯来非常活泼演出悲欢离合看到底节节传神。
这副44字的长联生动而准确地道出了闽西(上杭)傀儡戏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