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到疆場是善終 李家鈺上將
◎李永中
李家鈺,(一八九二年─一九四四年),字其相,先祖湖北麻城人,高祖登茂遷入四川蒲江;一八九二年生於蒲江大興鄉,幼入私塾,獨好左氏春秋、孫子兵法、溫公通鑑、明末三先生之書,清李末年,外患日增、國勢日蹙,遂投筆從戎,一九○九年,入四川陸軍小學第四期,一九一一年升四川陸軍軍官學堂。民國二年,討袁軍興,邀集同志赴滬,參加柏文蔚先生之將校團,龍華之役,戰功卓著,及事敗四川,民國三年,再入四川陸軍軍官學堂就讀,民國四年畢業後,入川軍隸鄧錫侯麾下,袁世凱稱帝時參加護國軍作戰,日後軍閥混戰時,依次擢升為營長,川軍鄧錫侯部第三師第十二團團長,第六旅旅長,積功擢升為第二十八軍第一師師長,鄧錫侯依畀甚深,視若股肱,嗣後升任四川邊防區總司令。防區為遂寧、樂至、安岳一帶。四川於軍閥混戰結束後,改任第六師師長,第四十七軍軍長,家鈺素來痛恨兄弟鬩牆,連年征戰,民國二十二年、二十三年營儀、茂汶、邛名諸次混戰,無不躬與其役,雖擁兵萬餘,惟常斡旋調護,圖以泯息爭端,苦於內戰及地盤之爭,並鑑於日本圖我日亟,奔走呼籲四川各軍頭,團結一致抵禦外侮,共赴國難,民國二十四年四川整軍會議,語重心長稱:「惟有整軍,方得禦侮;惟有團結,始可抗日。」民國二十五年全國重訂官制,國民政府授予陸軍中將,冬,任陸軍第四十七軍軍長;民國二十六年六月,兼任川康軍事整理委員會委員。七七事變爆發,李家鈺立即致電中央,請纓上陣;二十六年九月,編入鄧錫侯將軍第二十二集團軍序列,率四十七軍,由西昌北上,徒步四十日赴晉抗日,隸屬第二戰區,二十七年二月,軍次長治,日軍瘋狂進攻,將軍率四十七軍堅守長治四天,殺敵無數,嗣後全師轉入中條山;持久抗日,堅守黃河北岸,牽制日軍,保障隴海路暢通;率軍駐守中條山期間,多次於平陸縣戰鬥重創日軍,民國二十八年,夏,晉第四集團軍副總司令;冬,再次晉升為三十六集團軍總司令,轄四十七軍及十七軍、十四軍,調防晉城,並組成三支游擊支隊,襲擊焦作、博愛日軍。民國二十九年春,日軍發動數千兵力猛攻晉城,李家鈺率部,不讓其越雷池一步;三十年夏,第三十六集團軍奉命南渡黃河,駐防洛陽以西之新安鎮,負責守護黃河天險,拱衛中原;三十一年,豫省蝗災甚烈,李部協助農民消滅蝗蟲,頗獲好評;三十二年免兼四十七軍軍長。 民國三十三年,春,日軍發動中原會戰,第一戰區司令部召開軍事會議,家鈺會中建言:「與其俟敵來攻,未若先發制人,空軍轟炸日軍北邙山頭陣地,繼以佯攻,我方主動,使敵被動。」惜未獲採行。
民國三十三年四月十八日,日軍中牟渡河成功,速占鄭州,再逼洛陽,五月九日,戰區司令官命新安向洛寧撤退,李家鈺指揮部隊僅有四十七軍的四個團。敵眾我寡,他仍沉著應戰,並手書「男兒欲報國恩重,死到疆場是善終。」(按係清袁子才詩句)致贈左右,以示「必死之心」,經連日轉戰,三十六集團與四十七軍電訊中斷,五月十七日,撤至翟涯。與劉戡、謝輔三、張際鵬、胡伯翰各部諸將會商在司令長官去向不明下,議定如何統一指揮,自告奮勇稱「竊願殿後」,眾部向西轉進。
五月二十一日,由陝縣渡黃河之一股日軍,正追擊三十九集團軍高樹勛部,李家鈺決定提前出發,詎料軍至陝縣秦家坡為日軍騎兵伏擊,遂率特務營反復衝殺,因身著黃呢軍服,目標顯著,為敵連中數彈,當場殉國,另有少將周鼎銘、少將陳紹堂,官兵二百餘人相繼犧牲。李總司令得年五十二歲。
噩耗傳出,舉國哀悼,六月廿二日,國民政府明令追贈李家鈺為陸軍二級上將。李家鈺歸葬於成都市郊紅牌樓的廣橋畔。此為抗戰殉國第二位上將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