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彪的军事教程和四野部队素质
将帅的军事“功课”不外乎是其战略战术的学养及创见和军事技术的熟稔与掌握。这世界上都说德意志将帅的军事功课最好,其“基础课”可以做得十分严谨、周密,而“专业课”又每每充满着发明、创新,诸如“总体战”,歼灭战什么的出处据说始作俑者都是德国人。还有一绝,他的元帅能够上天开飞机,他的上将可以驾驶战车、坦克,且熟练非常,世罕其匹。 咱共军的将帅基本上是下里巴人出身(或转行),但就这块土地本身的条件而言,也有做得拔尖出色的。我们常谈及的林、刘、粟叁大帅的军事“功课”就各见所长,堪称范例。
先说刘伯承,他的军事战略理论,一篇篇,一套套不论古今中外都能出典引据,而运用起来又能比拟通俗。讲到运动战,他就比画个“伸拳头打汉”,能缩方能伸展;论到不与强敌争一日之短长,他就比喻为“乞丐与龙王的比宝”;到了破釜沉舟,与黄维兵团拼死一搏时,他用了“瘦狗屙硬屎”的谐语,使二野的将领颇得神会。因此即便是极好兵事的毛泽东,在军事交往上对刘也是逊让叁分,从来不见毛在战役指挥上待刘像对其他将帅的那般疾言厉色。
粟裕的“功课”也可得一优秀。地图、手枪、乘马是他平生最爱,前两样东西须臾不离其身,直至辞世。他的军事地图据说是共军将领中收藏版本最好,最全的。我看到粟的侄孙对他钻研地形的一个说法:这位京城土生土长,每日在皇城根儿满地跑的“黄带子”,对北京的街巷岔路的了解远不及其整日在家“优渥”的姥爷,遇到要到某个偏涩僻静的地方去晃动晃动,总要姥爷指点一二。讲到枪械,据说全军中枪法精准的高级将领也就那么叁、四位,罗炳辉,粟裕,许世友这头几名想来大家不会有异议。打枪讲究臂力,粟裕的手劲劲道连大块头的聂凤智私下也是叹服的。再说骑马,有回忆录说粟裕在江南水网阡陌上的“倒骑”术可以扬鞭一跑,堪称全军一绝,这是他为在行进中便于与参谋们面对面讨论战事而练就的“绝活”。粟的军事学术的造诣、战争理论的素养在他的《粟裕战争回忆录》中充分得到体现。这本回忆录也是全军中绝无仅有的写法,他不同绝大多数的回忆录以人物或作者自己为主线来说事,夹带许多对人对事的“揭露”、“更新”和臧否,也充满了许多对自个儿的吹嘘、解释和补遗。《粟裕战争回忆录》除开头一章对其参加革命的过程有所交代外,其余各章都是以战争事件来展开叙述的。讲的基本上是战争事件的战场背景,作战对象,力量对比,战役对策以及征战过程,最后都有战事的检讨、总结和重观,很少涉及物是人非的议论,这也是粟裕“将德”高尚之处。笔者最欣赏粟裕在篇幅中对战区转折点、战役转折点的提法和阐述,这是他的一个“创意”,文中看得出,他总是按对这个“点”的或隐或显之分析判断来估摸、组织或结束一个战役的,这是一种值得后人学习的对局思维。
在再来考校林彪的军事“功课”。有关林彪“功课”的逸闻是全党全军闻名的了,那“做”的姿式也极是看点。整日价个儿就是一个态势,或者闭眼打坐,或者面壁向图,一派“问禅求谶”的“虔诚”!他这个“打坐”到要“通关”的节骨眼上时可以不吃不喝不上厕所。这时辰他也不看他的“教科书”了(据闻也就一本医书,一本“曾胡用兵录”,后来还有“毛选”),看得出他是在“捋”,在“悟”,此时是决不允许旁人惊扰打插的。豁然了,“通关”了,高兴了就开始吃豆子了(所以他最爱的小女儿就叫“豆豆”)。战事不紧了,有闲暇了,他就耷拉着个手在四方院中踱踱步。从来不见他和人计较什么兵学,更遑论麽子叫“枪棒”的了。因此老人回忆,这林总怎么看也没有个行武的架势,军人身板更谈不上,他不就像个小学教师,还是戴着健脑器那种的吗?对,就“孔已己”那等类而且还有点少年老成的,怎么战争结了就成了“战神”了,而且是赫赫有名,举世公认的? 因此好奇者就想检查他的“作业”,研究他的“打坐”了。战、不战他都在想,无非多寡而已。他在想些什么,琢磨些什么,又“悟透”了些什么呢?林彪的“心电图”的底片肯定是得不到了,他生前也懒得与人有所分说(不象粟将还有楚女那等水平的红颜知己)。因此好事者只能从他只言片语的“语录”精萃中,从他留给军队的历史贡献中,从他带兵、练兵的成就中返思他最初的设想动机,从他的“功课”的实施效果中反溯他当年的思想脉络。这也是一笔经得起后人长期挖掘、提炼的“国土资源”。
林彪“功课”的实施效果之一,是他在短短几年“叫化子打狗,边打边走”的恶战环境中“提速”练成了庞大强悍的四野部队并获得了战场的完胜。四野部队数量之多,阵营之厚,战力之强不仅是当年敌我对阵双方公认的,应该说也是中国历史上迄彼时止最为强大的一“镇”(区别于“支”,这是以名义定义的军队)军队。你看49年年中云集湖广的“东北虎”架势,漫说是当年其它几大野战军无法相比,即便是近代有名的什么“曾、淮军”、“北洋军”、“中央军”也不能并论。历史上可与之一较的大概要算《叁国演义》中曹孟德的83万直趋荆州(凑巧搜索攻击路线也相同)的南征大军,可这个数字的说法虚应故事的成分很大。对四野部队的人为评价最权威的应该算平津战役前国军两位名将傅作义、杜聿明的谈资佐证。杜长官的陈述是这样的:“东北共军将近百万,即将入关,它的战略战术、武器装备及战力远远超过关内共军。从军事上讲,共产党一年以内将统一中国。”其时守城出身的傅司令还甚不以为然,可是结果怎么样?傅的作为连卫立煌、廖耀湘也不如,人家那还有点挣扎。
四野部队的实力杜长官的评点已很到位,实力牵涉部队规模,成分构成,将士技能,武器装备,还有就是战术素养等诸多要素,笔者本文的重心只想论及林彪的军事“功课”所促成的四野各级部队的战术素养,以及由此形成的那部分战力。
迄今面世的材料说明,林彪“打坐”也好,“面壁”也罢,他都是在琢磨事,间或也琢磨人。这工夫大凡将帅都得花,可开仗前后琢磨自个儿这边这“知己”的功夫就考将帅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见识、智慧了。这“知己”不单要为将为帅的本人分解得透彻,也要实施起来易于可行;这“可行”不单要将帅自个儿得心应手,也要使属下将士能够在“一律照做”中操作无误,发挥起来嘛也还有些空间;这“一律照做”(或者还有“存乎一心”)的方式方法不单是有文化,有经验的“职业军人”上手起来快,也要使无甚教化的农民出身的“新兵蛋子”能造样画瓢,学得象样。而各部队或各将领中“一律照做”或者“存乎一心”的五花八门的执行加创造的结果则应便于将帅本人鉴识、使用和选拔他的属下。你说谁人要短时间琢磨出这么一套衔接实用,要求又得言简意赅的军事“作业”教案,而试战后又需不断修正、补充、完善,他累不累,烦不烦,行不行啊?这好比做工程的设计师,他做出的产品设计要便于工艺分解投料,工艺投料下到各个加工工序、工位,还要便于技术水平一般的工匠们快速出活,如此本产品的生产率水准才高。可能人们会认为没有谁肯费力来练这种苦功夫,可笔者觉得林彪的“六个战术原则”就是他化大功夫完成的这种类型的军事“功课”,他的“打坐”面壁,苦苦求索争来的东西就是这种他用来教兵训将的“功课”的作业解答。
我们现在就来检点这个得之不易的“六个战术原则”的名头:一点两面;叁叁制;叁种情况叁种打法;四快一慢;四组一队;叁猛战术。
给军盲的略微解释一下:
一点两面:是指在向敌人进攻的时候,必须集中优势兵力,选择敌人弱点,从一点突破进去,在敌人内部开花,而不是分散兵力,到处突击;同时以一部分兵力从另外方向攻击,形成两面、叁面或四面包围,以便促成主攻的突破,保证全歼敌人。
叁叁制:是步兵基层的组织形式。通常是一个班分叁(或四)小组,每组叁、四人。这样便于班长掌握和指挥,有利于部队进行小群的灵活动作和互相掩护,也有利于在敌火力下减少伤亡。
三种情况三种打法:对预有防御准备之敌不能打莽撞仗,必须经过准备才能攻击;对退却之敌要打“莽撞仗”,猛打猛追,不给敌人喘息机会;对于要退未退之敌,完全莽撞或完全不莽撞都不行,首先应迅速抓住敌人,准备好了再打。
叁猛作风是指“猛打、猛冲、猛追”的战斗作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