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八 远古宇宙模型
太极图与太阳系
中国玄学起源中的图谱,要么与天文有关,要么与地理有关,它并不是现代人所说的所谓哲学思想,而是实实在在的天文地理知识,太极图中的阳代表太阳系,阴代表太阴系,有太阳系就必然有太阴系,阳中有阴,表明太阳系会影响太阴系,阴中有阳,表明太阴系也影响太阳系。
在各民族射日神话中,有射7日、8日、9日、10日、11日之说,南部民族比北部民族看到的太阳多,说明太阳覆盖范围很大,受观测角度限制,各民族看到的太阳数量不同,综合这些射日神话,除我们现在的太阳外,还应有10个太阳,这10个太阳大多不如我们的太阳亮,其实就是10个大星,这10个大星组成了太阴系。太阴系的这10个骨干天体,对应十天干。当然,我们不排除十天干对应十块太阳黑子的可能。
彝族《土鲁窦吉》云:“日月十二轮”,当指太阳系有12大天体,对应12地支。这12天体是:
太阳、
水星、
金星、
月亮(含地球)、
火星、
小行星带或马尔代克 很多孛星来源于此,可能对应11曜中的月孛
木星、
土星、
天王星、
海王星、 轨道飘忽如气,可能对应11曜中的紫炁
柯伊伯带 可能对应11曜中的计都
奥特星云。 可能对应11曜中的罗睺,或能生出罗睺。
这12个天体中,可能有一个虫洞,要不,怎么会有那么多外星人,没有虫洞他们怎么过来?月亮只是一个卫星,奇怪的是各民族都把它当作一个大天体,与五星并列,而其他行星的大卫星都不列入,会不会因为月亮就是虫洞呢?在中国十一曜和古印度九曜中,罗睺、计都、紫炁、月孛都是虚星,仅用作计算,但在阿修罗神话中,罗睺王能以巨手覆障日月之光,玛雅也有“太阳再也没有升起”的说法,这些都表明罗睺、计都、紫炁、月孛是实实在在的天体,只不过人类几千年没有看到它们,就把它们当成了不存在的虚星,个人认为,提喀、X星、尼比努都是指同一个星或星团,苏默神话中叫穆木。计都可能就是基督,罗睺对应阿修罗。罗睺、计都、紫炁、月孛都是太阳系的,属地支,应该不是大神,真正的大神应该来自天干,最起码应该来自星门。
在远古,彗星与孛星不是一个意思,彗星形如树,旧约中的智慧树当指彗星,“慧”即“彗”的心,灵长类的智慧应来源于彗核,孛星形如果,生命果当指灵长类的生命来源于孛星,孛星源于小行星带和奥特星云,月有卫星之意,月孛即孛的卫星,说明小行星带的行星就是奥特星云抛出的孛星的卫星,所以,太阳系生命起源于奥特星云,柯伊伯带和奥特星云都产彗星,智慧树在伊甸园,伊甸园是上帝的,上帝与基督一体,由此推断,智慧来源于柯伊伯带产生的彗核。由于生命起于罗睺,智慧源于计都,人类信仰的“神”很自然地分成彗孛两派,这就是东西方宗教差异极大的根本原因,在人类中,主要有三派势力:彗、孛和无神,无神派源于地下或海洋,三角形为彗派,万字为孛派,五角星为无神派,五角星中间代表大洋,各角寓指大洋边的海峡,疑似太平洋,上为白令海峡到阿留申,左为亚洲南海,右为南北美洲结合部,下左为澳洲和南极洲之间的海域,下右为南美和南极洲之间的海域,倒五角星意味着南极为上,玄学中都以南为上,可能代表姆和亚特兰蒂斯之类的岛屿文明,华夏玄学中的五行为倒五角星,这三派之中,每派分为正反两派,有的还有中间派,共形成正三角、倒三角(十字是倒三角的骨架)、六芒星(是正三角和倒三角的结合体)、正万字、反万字、正五角星、倒五角星七个系,这大概就是神秘数字7的意义,1周7天不断循环,意味着7系轮流做庄,现在的庄家应该是正三角全知之眼。这7系之中,海洋体系与陆地体系是对立的,因为人类人口越多,海洋受到的破坏就越大,海洋体系的主要目标是要减少人口,以保全自己,阴谋论是陆地体系的揭露之作。
太阳系除了十二地支外,海王星轨道内还有我们至今尚未发现的行星,请看古印度《永恒的采坦亚》Adi-lila第五章:
萨特亚罗卡在塔婆罗卡(Tapoloka)的上方120,000,000由旬处,因此从太阳到萨特亚罗卡的距离是233,800,000由旬,约莫1,870,400,000英里。法仪昆塔(Vaikunta)的众行星在萨特亚罗卡上方26,200,000由旬处,约莫209,600,000英里。“在法仪昆塔世界里,精神天空的四方是超越我们这个世界的住所,分别由婆苏提婆(Vasudeva)、散卡尔善(Samkarshan)、普拉德尤那(Pradyumna)及阿那律(Aniruddha)居住。法仪昆塔的天空是精神之水构成的,其中住着婆苏提婆,在萨特亚罗卡上方是毗湿奴罗卡(Vishnuloka),住着散卡尔善。在乳海的中心座落着一座名为斯威塔德威帕(Swetadwipa)的岛屿,上面住着阿那律。此岛屿的地基是巨蟒阿南塔蛇所形成的蛇床。”
根据以上印度典籍记载可以计算出各星至太阳的距离:
塔婆罗卡(Tapoloka)至日=1750400000英里=18.83天文单位
萨特亚罗卡至日=1,870,400,000英里=20.12AU
毗湿奴罗卡(Vishnuloka)至日=?
法仪昆塔(Vaikunta)至日=2080000000英里=22.38天文单位
天王星公转轨道:距太阳2,870,990,000千米(19.218天文单位),塔婆的公转轨道与天王星很接近,可见,古印度的塔婆罗卡(Tapoloka)就是天王星,西方把天王星叫乌拉诺斯(Ouranos or Uranus),乌拉诺斯是古希腊神话中的宇宙之神,是最早的至高无上的神。他是盖娅的儿子兼配偶,是Cronus(克洛诺斯,农神土星)、独眼巨人和泰坦(奥林匹斯山神的前辈)的父亲。如果土星指后土的话,天王星就是后土的爸爸共工,由此推测,希腊早期最高神是共工。蛇发女妖Gorgons就是共工氏的音译,她们是海怒之神福尔库斯(Phorcys)和海难女神刻托(Ceto)的的三个女儿,她们是三姊妹:丝西娜(Stheno,力量)、尤瑞艾莉(Euryale,远眺)、美杜莎(Medusa,皇后),她们的居所在西洋的辽远之处。住址大概是今天的英国,她们的头发被雅典娜变作了毒蛇。在神话中,看到共工氏颜面的人会化为石头。意味着她们精通巨石加工技术,英国巨石阵可能是她们的后代做的。Gorgons的父亲福尔库斯(Phorcys)是盖娅之子,由此断定,盖娅的老公就是共工。
共工之妻是地球主神盖娅。乌拉诺斯之所以既是儿子又是配偶,是因为希腊神话把天王星乌拉诺斯和共工两神合一,作了简化处理,因乌拉诺斯神位比共工高,当过东西方共主,故只取乌拉诺斯之名。
天王星外1天文单位处的萨特亚罗卡(Satyaloka)是梵天的住所,毗湿奴罗卡(Vishnuloka)应该是毗湿奴的住所,法仪昆塔(Vaikunta)星群估计是湿婆的住所。佛教三大神在天上都有对应的行星,他们都在天王星和海王星之间,靠近天王星,可见佛教与共工的渊源极深。印度神话中的的一些星不在黄道平面上,由于星体较小或为暗星,至今未能观测到。2005年在黄道平面外的海王星附近发现了阋xì神星等多个行星,表明太阳系天体并不是现代天文所言的八行星两带一云,现代天文学不能排除天王星附近的黄道平面外存在类似于阋神星的天体。
阋神星是与冥王星大小差不多的矮行星,两者在太阳系行星中都排在第九位,由于现在的阋神星离地球比冥王星近,看起来比冥王星要大。阋神星(Eris)是一颗轨道半径比冥王星轨道还要大上两倍的一颗矮行星,目前已经测得它的质量比冥王星大百分之二十七。
当今世界显式的典型文明形式有三:广告文明、希腊文明和华夏文明,欧洲的德国瑞典更接近华夏文明,广告文明的特点是政治靠宣传、市场靠广告,极易导致唯物诱惑和精神愚弄,广告文明即主义文明,唯心唯物均属此类,但不包括完美主义,完美主义就是中庸。自由平等博爱源于希腊文明,与蚕丛共工有关,无为中庸孝义为华夏文明,起于女娲。女娲为姆之少主,先天为海洋之王,后天为陆地之主,可能对应海王星。太白金星,道教三清对应内太阳系太阳、水星、金星。女娲补天的故事可能发生在海王星,当时的天王星(共工)似乎出了问题,补天所用五色石指的可能是木火土金水五星,远古的五色对应五星,五星是女娲手下,木星句(读gōu)芒、火星祝融、土星后土、金星老子(这里是第1个老子)、水星蓐收。此五人+女娲+电母+共工为华夏木巡8神。本贴之所以称之为神,并非迷信鬼神,而是觉得他们不是现代人种,是与我们兼容的特殊人种,由于身世神秘特殊,称之为神,取神秘之意,写神话人物,如果不用“神”这个词,改用现代白话表达的话,文句很难组织,读者也很难看懂,有词不用,虽可自我标榜为现代,但难免有无神论贩子之嫌。
罗睺两字中有纵目,蚕丛是也,蚕丛纵目可能就是全知之眼,蚕字的远古体上面是一个横放的目,三星堆青铜文化是亚夏文明的接续,蚕丛部落石屋石棺,是巨石文明的创造者,当为埃及最早之神,他们建造吉萨三塔后受尤太排挤,东迁到三星堆以西,成为古夷古羌,即使在今天,羌族依然保留着建石碉的习俗,西夏王朝是羌的一支党项族建立的,说明羌也是夏人,汉、羌、彝都是远古华夏文明的主体民族,而不是以汉族为主。古夷(彝)人入蜀的时间,可能在万年前古夷(彝)史称的“尼能时代”。从岷江上游沿江而下,也可能是其中的一支,但更多的是从凉山、昭通一带过金沙江入蜀的。因为这边是两个彝人大本营的接近点,距离更近,路也更好走得多。禹铸九鼎表明夏初就有精深的青铜文化,作为治水部落,除掌握冶金术外,还必须具备精湛的石工技艺,禹碑展示了鲧禹的石工,有理由认为禹是三星堆文明的继承者,鲧则是三星堆最后的大酋长,三星堆未发现骨骸,表明三星堆城并非人居之地,而是圣地,不允许任何人在那里丧葬,圣地必有天上之宝,鲧盗息壤,供奉地点可能在三星堆,后来天帝收息壤,也有个一波三折,导致文物被砸拆,鲧死羽山后,部族分裂为几支,一支向陕西迁徙,在周武王时建立弓鱼国,位于渭水南北两岸茹家庄、竹园沟、纸坊头一带,今福建建瓯的弓鱼技能就是把鱼用绳子系住头尾,可在无水的情况下存活两三天,此种技能用一个汉字表示就是“鲧”,另一支在成都平原发展,第三支由大禹率领倾巢而出,为免圣地遭异族亵渎,用泥石流埋了三星堆,按张和东西南夷史,夷人在迁徙前,都会砸毁各家共用的博物掩埋,当然,也不能排除三星堆是被尧帝时期的大洪水淹没的。
“无神论”和宗教的正与邪是不容易判断的,即使是邪教,他的教义也是好听的。“无神论”和“哲学”都有教义,但却声称自己不是教,是学问。
远古华夏没有“哲学”概念,华夏思想以天学为基,属于玄学,不是哲学,现代人称其为“哲学”,乃牵强附会之举,华夏玄学都与天文有关,说明人类的起源、生存和发展都与天文有关,玄学既不是神学,也不是哲学,不唯心,也不唯物,现代定性哲人总把那些好的方面说成是自己的朴素的“主义”,把坏的方面说成是敌对的“主义”,就好比两个贩子,都说自己的商品好,别人的商品差,明显是广告,目的是让用户买自己的商品。现代非定量哲学都是“唯论”,不具备系统性,多用以偏概全的例证法“证明”,貌似合乎逻辑,有的以破除迷信为名,建构和推销了新的更阴毒的迷信体系,而玄学则具备了系统性和逻辑性,由于受工具和体验限制,有些理论不可能缜密,故玄学中不可避免地带有一些术数性质,类似于现代科学中的假说,若论哲学,太极阴阳指的是心物合一,我心生彼物,彼物动我心,于人则是指身心灵合一,而非唯心、唯物、一分为二之类。试问,乙想做某事,而甲在乙做之前,杀了乙,是不是甲的意识决定了乙造的物体不存在?乙身体死,他的意识必然同时死去。
所谓中庸,中是不偏不倚,庸就是实用,中庸就是适度的实用,类似于日尔曼的完美主义,与折中毫无关系,所谓无为,就是无时为之,不是不做,而是有预谋地做,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就是无为而治,无知的国产现代哲人们自己不好好学习古文,却喜欢乱弹古义胡扯关系。现代定性哲人处处标榜自己的学问是西方科学,现代科学是牛顿等人奠基的,伊萨克·牛顿被誉为“现代科学之父”,不了解牛顿的人也配谈懂科学?“哲学”一词出自牛顿的著名微积分论文《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现代本地化哲学上面有微积分吗?牛顿说了唯心唯物吗?现在国人留学西洋的人不少,大家可以把留洋哲学博士和国产哲学博士比一比,谁有文化谁没文化,谁是知识分子,谁是知识贩子,一比就清楚了。可以把小学算术分析和本地化哲学分析比一比,孰优孰劣,一比就明白了。用不着拿牛顿微积分来比。
看完本贴,读者应该能感觉到,越是古老的著作,与现代实证自然科学的契合度越高,西方定量科学可能是华夏道学的继承者。牛顿是个伟大的科学家,但很少有人知道,牛顿同时还是一个炼金术士,一个神学家和一个天启预言专家。牛顿的没有发表的手稿中关于炼金术的研究超过一百万字,关于神学、《圣经》中年代和预言的研究达到三百万字。这些手稿在1936年为苏富比拍卖,买家之一是著名经济学家凯恩斯。1942年,凯恩斯在英国皇家学会的一次演讲中说:“从18世纪以来,牛顿一向被认为是第一个,也是最伟大的近代科学家,是一个理性主义者,他教导我们作出冷静的思考和无偏的推理。可是现在我要说,我不认为如此……牛顿并非理性时代的第一人,却是最后一个魔术师、最后一个巴比伦人和苏默人。”2003年,英国BBC广播公司做了一个节目,题目是,牛顿:黑暗的异端者,读怀特写的《牛顿传-最后的炼金术士》,就会了解到牛顿作为一个科学家在27岁前已经作出他的大部分重要发现,而从27岁开始将很多时间花在炼金术、神学和《圣经》的研究上,以至于融贯古今。现代科学其实是术士奠基的。
古有元神之说,元神说和魂魄说起源于黄帝内经,本来是指人体内的中医器官,《太乙金华宗旨》第二章说:“凡人投胎时,元神居方寸,而识神居下心。下面血肉心形如大桃,有肺覆翼之,肝以佐之,大小肠承之。假如一日不食心上便大不自在,以至闻惊而跳,闻怒而闷,见死亡则悲,见美色则眩,头上何尝微微有些儿动?问方寸不能动乎?方寸中之真意如何能动?到动时便不妙,然亦最妙。凡人死时方动,此为不妙。最妙者,光已凝结为法身,渐渐灵通欲动矣,此千古不传之秘也”。所谓方寸,就是人脑内的松果体,向外对应于眉心,远古把人脑分为上下两个部分,上部为上心,下部为下心,松果体在上心中,人有两个神,元神和识神,识神就是现代人所说的意识,它主宰着人的情欲和思想,人的情欲和思想总是在变,这是因为识神的本性就是常动不息,而元神居于头上方寸之处,平时不动,情欲与思想无论怎么变都影响不到那个元神,凡夫只有在死时那元神才动,又去投胎。所以对识神的修炼可以改造人的情欲和思想,而对元神的修炼才与生死有关,惟有元神才可了知生死的实相和了脱生死。全真道家修炼的终极目的是了知生死实相和了脱生死,它所关注的是对元神的修炼。太乙是远古的词,这段话是吕洞宾对远古修炼的悟解,远古的这些理论,至释迦牟尼发展为转世说,另一种说法是,在古代印度,推本溯源的话,轮回说在佛陀之前早已经有了,大约是由刹帝利所创立,又为婆罗门所采信,更由此而发展出了业报理论。轮回理论在印度各个宗派当中都很流行,而佛陀所做的则是半接受、半否定。转世说传至中国后,国人将转世灵魂与鬼混同,变成了怪力乱神,被斥为迷信并不过分。
北魏寇谦之整顿天师道,称太上老君降授《老君音诵戒经》,说谁要是做下大逆不道的事情,惹怒了太上老君,他老人家就会把此人打入地狱,甚至罚作三生三世的畜生。寇谦之虽在北方,南方道教却不谋而合。茅山宗创始人陶弘景是一个佛道合修的人,曾经梦见佛祖授予自己菩提记,醒来后就去受了佛教五戒。(《梁书•陶弘景传》)陶弘景编纂了一部很重要的道教典籍,叫做《真诰》,也把阴曹地府、转世托生这套思想编了进去。
现代人所说的意识(即识神)只是下脑(即下心)中产生的,而松果体(即方寸)中产生的元神,并不是意识,上脑中除方寸外的其他部分产生的也不是意识,非定量哲学把世界分为物质和意识,是极为片面的,乃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也,认识世界由物、反物、暗、反暗、元神、上心、意识七种零件组成,七天造人大概是这个意思,对一台机器的5个主要零件都不知道,却大谈其中两个零件之间的关系,能有多准确呢?
玄学在应用过程中,出现了各种骗人骗钱的事情,但那是道德问题,不是玄学本身的错,正如现代科学也有假冒伪劣、也有用高技术害人一样,个人观点是信玄学,信科学,但别信定性哲学。吧里很多人贬斥科学,穷鬼不敢苟同,穷鬼以为,从属于定性哲学的科学绝不是科学,与中世纪从属于宗教的科学并无差别,其科学性远远不能和宗教相比。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逻辑学、数学、物理、化学、生命、地球、天文列为七大基础学科,没有哲学,显然,哲学并不属于科学,更别说指导科学了,非定量哲学只是强势群体推行的洗脑工具,是烙印在大脑里面挥之不去的广告,是广告文明的基石。它让人用观念而不是用理智去看问题,用逻辑去分析问题,用系统去控制问题,使人们思想快速“成熟”,迷失自我。
远古地球模型
伏羲先天八卦图
天圆地方,大方无禺是古人的地球观念,地很大很大,以至没有角,意味着地是球形,古人其实早就知道地球是球形,“禹曰,天地之东西二万八千里,南北二万六千里。(中山经)”按此说法,5000年前的古人显然知道地球是一个椭球。
八卦之中,乾在太空,风在大气中,山泽水火在地表,震在地下,故坤只能是地心.这样,先天八卦图就成了地球概念模型.以乾为天,以坤为地心,先天八卦图与地球模型完全吻合。

神农连山八卦图是将伏羲先天八卦地面层的水火、山泽对调而得,仍与地球模型吻合。
黑暗魔法
《老子》开篇中的断句应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其中的一二三都是卦画,一一就是一个阴爻,二二就是二个阴爻,就是太阴的画卦,三三就是三个阴爻,指坤卦。这段话不见于楚简,当为后学为凑够老子五千言从黑暗魔法书上摘录来的,魔法书写的往往很晦涩,故意把卦画写成数字,此言正象《葵花宝典》之“欲练神功,挥刀自宫”一样,是教人禁欲的,现行《老子》书中的黑暗魔法是不全的,但练成初级的九阴真经,是值得期待的。这段话应该这样理解:
道生阴=暗,生太阴=黑洞,生坤=地心暗物质
由道生暗可知,黑洞的中心和地心都是暗物质
暗物质的比重比所有物质都大,达到了无穷大,按远古清升浊降观念,自然会沉到地心和宇宙之心,当物质的比重达到无穷大,就不是物质了。故暗物质应该称为暗。《易·坤卦》利牝马之贞。牝有幽暗意,幽有隐意,表明坤卦与暗物质有关,暗物质其实不属于物质,远古文把暗物质叫无。
这种解释与后面的"负阴"吻合,指出世界的本原是暗,暗就是暗物质,阳即物质,负阴抱阳指物质是被暗物质支撑的,正如太极图所示,光与暗是互相交替的。负阴抱阳的意思是说,阴的周边是阳,阳的周边是阴,所以空间是阴,暗物质也是阴,故有万物负阴之说,暗包括暗物质和没有物质的空间两种。
那么,力场或能量就是气了,这段话也是一个宇宙物理学模型。气就是牛顿所云的以太。万物充气以为和,表明任何物质都有力场和能量。牛顿万有引力定律即是对这句话的诠释。可见,现代物理学并不是只有现代人知道,早在数千年前就有人精通了,只是没有普及而已。
中国古代的盖天说并不只是猜想,美国旅行者探测器已经证明太阳系是有边界的,边界上的阻力极大导致飞行速度剧减,苏默人相信地面是一块平板,天空是一个锌盖。所以,盖天说实际上就是太阳系模型,而宣夜说则是宇宙模型,浑天说是地球模型,浑仪从一产生就是球形的。
总而言之,太极五行阴阳八卦这些玄学的道理是天理,华夏老祖宗讲的是天理,与数百年前牛顿的著名微积分论文《自然科学的哲学原理》倒有些相似,并不是国产现代哲人所说的哲理,现代定性哲人混淆笛卡尔和牛顿哲学与世俗人文主义哲学概念,贬低和否认历史上巫与术士的卓越贡献,自以为“进步”,其实只是秦始皇“焚书坑术士”(据考证,秦皇是坑术士不是坑儒)的翻版而已,古代所说的术士其实就是现代理工科学者的代名词,由于实践条件所限,理工科的很多事情都只能是假说,如果要你分析原子结构,可你没有实验装备,你能砸开一个原子吗?砸不开一个原子,难道你就放弃了,不研究了?如此,还要理工科生何用?没有完善的基础研究氛围,一个国家的科技会发达吗?科学技术还能超前,成为第一生产力吗?要知道,对中原虎视眈眈的日本人可是继承了徐福大术士的基因哦,到时候,这些阻碍理工科发展的国产现代哲人是当汉奸还是以身殉国呢?恐怕殉国也不足以赎其罪吧。若论气节,日本人早就知道,崖山以后无中华。
道非恒道
帛书本:道,可道也,非恒道也。
远古国学皆建立在天学的基础上,要理解远古典籍,必须从天文出发,而不能从人文开始,可以把老子的“道”替换为天文规律,方便对得道经的理解,当然道的内涵远远不止天文规律。这句话的意思是,天文规律是可以用轨道表述的,但天体的轨道不是恒定不变的,这意味着天体运行有变轨变轴现象。空间伸缩、地球变轨变轴、太阳变轨变轴都意味着末灾。可道者,属于渐变律,古文叫有常,非恒者属于突变律,古文叫无常。无常鬼索命,对被索命者而言就是一个最大的突变,一生只有一次。但是对无常鬼来说,属于日常本职工作,一辈子全是这种事情,这段话可以用现代随机统计学去理解。
楚简老子甲:返也者,道动也。弱也者,道之用也。天下之物生於有,生於亡。
楚简本:有,无之相生也;难,易之相成也;长,短之相形也;高,下之相盈也;音,声之相和也;先,后之相随也。
返即回返,代表按周期运行,返也者,道动也。意思是天体运行是周期性的,尽管天体运行有渐变也有突变,但总体而言是符合周期律的,由于突变也符合周期律,所以末灾是周期性的,可预测的,弱即弱化物欲,老子文中的欲都指物欲,如求知欲等非物欲皆不叫欲,一般叫学或不欲,弱也者,道之用也。意思是弱化物欲的人可以使用天文规律,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道属暗,而暗物质和反暗物质,本质上都不属于物质,只有物质和反物质属于物质,人属于物质世界,难免沾染物质世界的不良习气,但只要人弱化物欲,就能更接近非物质的道,要明道,必须寡欲,牛顿是清教徒,尼古拉·特斯拉通过内观冥想做实验,两者都远离物欲,故有惊世成就,属于黑暗系统,爱因斯坦虽然成就伟大,但只是在莱布尼兹变换的基础上推出了相对论,仅属正常进步,莱布尼兹的发现并不比爱因斯坦逊色。
有无相生
天下之物生于有,生于无。
(《郭店楚墓竹简·老子甲》)第37号简这句话里,第二个“有”字没有出现,整个意思就有了重大改变。也就是万物生于有和无,或者,有无共同生成万物。通行本中的“有生于无”与后文的“有无相生”冲突,所以,郭店本要更接近原版。有指物质和反物质世界,无指暗物质和反暗世界,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天下万物,可以从物质和反物质生成,也可以从暗物质和反暗物质生成,这种观点,显然既不属于唯物主义,也不属于唯心主义,贬之为哲学,是极为荒谬的。这段话告诉我们,要改变物质世界,可以从有开始着手,此为光明魔法,也可以从无开始,此属黑暗魔法。光明魔法与黑暗魔法皆有五行,共十天干。女娲手下的五星神各掌握一套黑暗魔法,尤族系统同样也有五套光明魔法。目前的核聚变和核裂变,其主要原理是金属变性,属光明魔法之金系,反物质亦归入此类;运输、导弹及冶炼属光明魔法之火系;地球物理武器和各种防御建筑属光明魔法之土系;信息技术、僵尸技术与基因武器属光明魔法之木系,生化武器属光明魔法之水系。可以说,人类对光明魔法已经掌握了不少。从这里可以看出,所谓光明魔法,并不是正义的魔法。只是人为地将其宣传为正义而已。
明白了有与无的概念,就能理解什么是有为,什么是无为,有为无为其实都是为,有为是物质和反物质世界的做,而无为是暗物质和反暗物质世界的做,常常以内观为先导。严格地讲,暗物质和反暗物质的命名是极不准确的,它们都不属物质,可以被人的内观内置改变,应称为暗与反暗。同理,有欲可以理解为物质和反物质世界的欲望,而无欲是暗和反暗世界的欲望。有名可以理解为物质和反物质世界的表达,而无名是暗和反暗世界的表达。
名非恒名
根据甲骨文名的字形,名的含义可能是盲,引申为实体的表达式。名就是表达式,表达式一般能准确地表达天体运行规律,但是,天体运行又符合测不准原理,内观是修习黑暗魔法的基本功,可以感知到微观作用,甚至通过内置影响微观粒子,内观为测,有测则容易导致原有规律变化,使原有表达式失准,神人的内观内置都可以通过对夸克与介子的改变影响天体运行,即可以用身体内的小宇宙改变身体外的大宇宙,所以,常规的表达式并非总能准确地表达天体运行规律。名非恒名是内丹修炼的理论来源。
‘无’。名万物(/天地)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
暗与反暗,主管天地之生灭,物与反物主管万物之创生。始与母是有区别的,始既是开始,也是终结,上次的终结就是本次的开始,始即一灭一生,其准确含意犹如现代数学微积分所讲的“极限”、“无穷小”,现代天体物理学所讲的“临界”、“极早期”。而母亲是只管生不管死的,白发人送黑发人只是个别现象。
暗与反暗可以把天体收入黑洞,再放出一个变化了的天体,作为物的黑洞其实并不具备引力,其引力本质上是暗极产生的,任何引力与斥力都是暗与反暗制造的,而不是天体本身制造的,暗与反暗可以从黑极中取出一块物质,制造出一个星球抛出去,这种情况下,黑洞就是该星球的母亲,但物质化的黑洞不能吞灭这个刚刚制造出来的星球,如果黑洞能消灭它,它就永远不可能被抛出了。大家想一想就能明白,如果万有引力是黑洞的,那么,比黑洞小得多、质量上只能算沧海一粟的星球要承受多大的引力?无论如何都是不可能被甩出来的。
推而广之,一切力都是暗与反暗给的,人杀人,其所有力量都来源于暗与反暗,即使是母亲杀子,其本质也是暗与反暗给的力,实际上是暗与反暗为母亲杀子,所以,生子是母亲干的,而杀子则不是母亲主导的。这可能是儒家之无条件孝慈的理论基础。
郭店简《老子》甲本4.8.道恒无名,朴虽细,天地弗敢臣。侯王如能守之,万物将自宾。
译文:道一定要采用暗和反暗世界的表达,内观、占卜之朴木虽然细小。但是连天地也不敢小视他的结论,侯王如能遵道而行,就是万物之灵。言外之意,不遵从自然之理,即使贵为君长,也不是万物之灵。
郭店简《老子》甲本4.9.天地相合也,以逾甘露。民莫之命而自均安,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所以不殆,譬道之在天下也,犹小谷之与江海。
译文:天地相合,可以交换传输能量与物,百姓不知天命,自己安定下来后,开始给物质命名,有了名字,也要知道什么时候名不符实,止就是末灾,名止就是末灾导致平时的表达不准,知道末灾才会立于不败,就好比天下之道无所不在,就象小河小溪与江海交汇处跟其他河段不同一样。水流每到一个河口,都会发生巨大变化,此为变态,在没有到达河口之时,水流保持常态,道无所不在,意味着道既管常态,又管变态,而名通常只是常态之表达,这句话用水流的常态与变态讲末灾表达与平时表达的关系。
玄之又玄
“玄”字,《说文》:“幽远也。黑而有赤色者为玄。象幽而入覆之也。”以“玄”字为幽深及一种颜色的名称,二者似当以幽深为本义。幽有隐意,隐可能是无,故玄可能与“无”相关。
苏辙:“凡远而无所至极者,其色必玄,故老子常以‘玄’寄极也。”
朱熹:“玄,只是深远而至于黑窣窣地处,那便是众妙所在。”
《山海经》以羭山为地之中,清代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夏羊牝pìn曰羭yú。未羊为十土,十土即阴土,指地球,牝的本意是母性生殖系统,可理解为子宫,引申为洞穴,所以,羭山为地中之洞穴,玄即太空之黑暗,太空中的大部分地方都属黑暗,玄牝指太空中的黑洞。《老子》中的玄字均有暗天之意,玄德指符合天道的暗德,玄同指符合天道的暗同,世人自以为属于光明,不愿意理解为暗,故《老子》之文多被曲解。要知道黑暗魔法是崇尚暗的。华夏文明是黑暗之子。
帛书《老子》[6]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之根。绵绵呵其若存,用之不堇(/勤)。
《说文》泉出通川为谷。从水半见,出於口。《音学五书》山谷之谷,虽有谷、欲二音,其实欲乃正音。《管子·度地篇》山之沟一有水一无水者,命曰谷水。又暘谷,日所出处。昧谷。日所入处。《书·尧典》分命羲仲宅嵎夷,曰暘谷。分命和仲宅西,曰昧谷,日出暘谷,入昧谷,是对太阳整个生命期的描述,谷神就是黑洞,太阳诞生于黑洞,死亡后归入黑洞,我们知道,观测太阳不必去东极和西极,只需在自己的领土范围内观测,就能满足农业生产和制历需要,羲仲、和仲驻东极和西极观测,应该是观测黑洞。苦县《老子铭》书谷神作浴神。今人观测到,天体进入黑洞后又被甩出来,仿佛在黑洞里面洗了个澡,谷属木,主生发,谷神就是黑洞。
玄牝之门就是黑洞之门,那里是太阳太阴系之起源,天地指银河系和太阳太阴系,根即起源。人类隐约能感觉到黑洞之门的存在,太阳太阴系形成之后,一直与黑洞之门保持着联系,不停地接受补给。这段话说的就是今天宇宙学的大爆炸理论。远古为什么把黑洞叫玄牝呢?因为黑洞的结构和功能和母性生殖系统一样,只不过黑洞是黑暗的,这种认识显然比现代天文精英深刻。
玄牝之门在哪里呢?它就是太极图上的那两个鱼眼。太极图的白鱼即有,表示黑极之门,黑鱼即无,表示暗极之门,白鱼眼就是暗极之门,暗极之门走物质与反物质,黑鱼眼就是黑极之门,黑极之门走暗和反暗。天体包括地球的物质和非物质补给都来自这两个鱼眼,故为天地之根。通常所说的光与暗对应有与无,严格地讲,阴阳并不对应无与有,有分为阴阳两类,无也分为阴阳两类。有阳=物质,有阴=反物质,无阳=暗物质,无阴=反暗物质。
帛书《老子》[1]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无’。名万物(/天地)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故恒无欲也,以观其眇;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噭(~徼)。两者同出,异名同谓。玄之又玄,众渺之门。
玄:黑极。就是黑洞。属于有。
玄之又玄:黑极中的黑极,就是暗极。属于无。
两者同出:有与无是同时存在的,黑洞为有物,暗极为无物,黑洞与暗极集成在一起,难舍难分,故物与暗是共生体。
异名同胃:有与无虽名称不同,但都是洞穴,同即穴,包括洞硐峒垌等各种穴。玄同即黑洞,由于黑洞与暗极共生,难以区分开来,所以都叫洞,通常把玄与玄之又玄都叫玄牝或谷神。
众眇之门
“妙”字,《正字通》:“精微也。”王弼注:“妙者,微之极也。”帛书甲本“妙”作“眇”,《说文》:“眇,一目小也。”段玉裁注本改作:“小目也。”又说:“又引申为微妙之义。《说文》无妙字,眇即妙字。”则知“妙”字本应作“眇”,是微小的意思。《方言》卷十三:“眇,小也。”《释名》:“眇,小也。”《庄子·德充符》:“眇乎,小哉!”
从上面的解释可以知道,眇就是微观粒子,结合上下文理解,眇的意思就是物理学中的夸克、轻子与介子。众眇之门就是微观粒子的进出之门,玄之又玄,众眇之门,意思是非物质的暗极是夸克与介子进出的地方,意味着暗极是一种驱动装置,负责收发空间和黑极中的夸克、轻子与介子,自然可以在黑极与空间之间交换物质。暗极通过对夸克、轻子与介子的收发,导致各种力、波的生灭与异变,进而影响天地时空之运行。这种机制,就是黑暗魔法的理论基础。
恒无欲也,以观其眇;恒有欲也,以观其噭
根据不可测原理,物化的夸克、轻子与介子可因人为观测而改变,人属于有物,非物化的夸克、轻子与介子不可被人的物化器官观测到,所以,夸克、轻子与介子只能内观,不可外视,无欲方能内观,无欲就是没有物欲,可以理解为有暗欲和反暗欲,暗欲是人对暗与反暗世界的观察欲,也叫无欲,无极指非物质世界之极点,就是暗极,无极并非没有极限,非物质世界也不是所谓的意识,意识本身只是大脑内物质的特殊排布,就象在硬盘上修改文件一样,属于有物,唯物与唯心皆属物质主义,太极是黑洞与无极的集成。太即大,大极就是所有极合在一起。
观其眇就是内观夸克、轻子与介子的生灭、分布与相互作用,恒无欲就是连续无物欲,直到内观完成为止。中间不能干物欲的事情。恒有欲也,就是一直保持探索物质世界的欲望,这里说的有欲指求知欲,不是通常所说的物欲,通常说的欲望是物质享受欲,不是求知欲,噭是物质可视化的表现,即可测的物化表现,现代科学研究的就是这个物化表现,以观其所噭,指观测它运行的物理、化学、生物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