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话题
打印

有需求的掏钱,没需求的消费

有需求的掏钱,没需求的消费


据说,“一份由财政部牵头起草的关于允许地方发债的方案已提交国务院”。而实际上,“财政部已在预算司下新设立了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处,专门负责地方政府债务的管理”。
而此前,“在发改委的一次内部会议上,地方官员纷纷呼吁放行多渠道的融资方式,允许地方政府发行债券”。

“这事情就是郭德纲头上的虱子明摆在那了”,估计“允许地方政府发债”这个提案肯定会在100%的热烈掌声中获得一致通过。

之所以如此,因为地方政府觉得钱不够,无法完成GDP保8。前段时间说地方18万亿呼应中央其乐融融,但这18万亿仅仅是个构思,政府实际掏不出这么多钱。而老百姓存在银行的钱在2007年就达到了17.5万亿了,借几个用用不亦悦乎。

但在路人甲看来,允许地方政府发债,就是一种变相的刺激消费的做法,而且是政府消费。

看到一篇采访陈志武的文章,里面一些观点可以解释地方政府的做法。

1)“国有土地总价值差不多是50万亿人民币...11万多家国有企业总的资产价值差不多是29万亿”,这些钱摊到民众身上,“差不多每个人有六万的国有资产财富”。
路人甲提醒诸位看官,这六万不是简简单单的现金,而是可以源源不断产生附加价值的“生产资料”。现金用了就少,还会贬值,只有生产资料才能被称作是真正的“财富”。
但“这六万块钱并没有给任何老百姓家庭和个人带来任何消费需求,没有对人们的财富感产生任何作用”。

2)没有社会保障,民众想消费,但心里没底。
这不用陈志武说了,4万亿中只有1%用在与民众生活保障有关的医疗卫生教育方面。此外,现行的社保也没多大用处,比如失业、养老这些关键性的保障,所以失业民工才大量退保。据说,最近有政策给了时间表,“2012实现养老全国统筹”,就是那时养老保险终于可以跟人走了。可现在怎么办?2012又会如何?
这事儿估计只能问王家卫了,因为他去过2046。

3)30年“国富民穷”,内需比例直线下降。
中国在1952年民间消费也占GDP的68%;95年民间消费占GDP的42%左右;去年民间消费才占GDP35.5%。而美国今天的居民消费占GDP的比重高到71%。

所以,内需憋出不来,民众不消费,钱趴在银行不动。但这并不意味着没有“国需”“政府需”。

就在广东省发改委的一位官员认为“现在是加大固定资产投资的最好时机”时,“重庆市大足县”一个镇修了一条豪华公路”,“路的尽头就是县交通局局长的猪粪”,不好意思,写错了,是“祖坟”。有了这么一条牛逼路,局长死了送祖坟或逢年过节去看祖宗的时候肯定很方便。但这修路的钱谁也说不清是哪里出的,一会说村里筹资,一会说交通局拨款,一会说企业捐赠,爱谁谁吧。但有意思的是记者一曝光,这路上的一些豪华设施立马被人拆除了,官方说法是“没什么必要,农村公路要讲实际”。既然如此,在建的时候怎么就没放个屁。

除了修豪华路,还有“全国平均水平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高出企业2倍多,随着津补贴改革的到位,待遇差距还将进一步扩大”,“企业具有高级职称的退休人员赶不上机关事业单位普通工人的退休金”。的确,机关事业单位职工的社保都是政府支出,肯定全额缴纳不克扣。事业单位参保人数2006年就1910万,这些支出,就是一大笔“国需”。而这些人员又享受了更多的退休金,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挤压了普通民众的社保权益。

最后,群众喜闻乐见的“个税起征点调高”又没谱了,连“11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的议程都没进去。

没有内需,可以创造“国需”。只要有需求,就有办法找到钱。
只不过,是有需求的人花钱,供没有需求的人消费罢了。



#核心提示:据了解,在国家发改委的一次内部会议上,地方官员普遍认为4亿元投资力度不够,纷纷呼吁放行多渠道的融资方式,允许地方政府发行债券筹措建设资金,来缓解地方政府配套任务沉重的包袱。 新闻


人又不是為了遠大的目標而活著,渺小的目標才能成為生存意義

TOP

发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