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众朋友,欢迎收听时事观察。我是主持人刘丽。在今天的周末专题美丽人生中,我们向您介绍一位另类青年,他叫胡佳。不过胡佳的另类并不在表面的时尚,作为一个经济学专业的毕业生,他曾经十多次无偿献血,现在也没有固定工作。在这个越来越讲求实际的现实社会中,他真正遵循自己内心深处的追求,坚定地选择了一种与众不同的生活方式。下面就请听记者康雪、孟庆裕采制的报道——胡佳,一个另类青年。
27岁的胡佳给人的第一印象是腼腆内向,面对记者的话筒甚至显得有些局促不安。但是说起环保却是一往情深。他说从上小学时他就对种树有着特殊的兴趣:“就觉得种树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种树以后他能慢慢成长起来,好像你在推动他的生命成长一样的。整个过程无论是挖那个坑,然后填土,还是说往里浇水,都是一种很好的享受。干别的事情吧,也许我感到累,但这个一点都不感到累,可能就是对植物吧,对植物这种生命有种非常亲近的感觉。我认为他能懂我的话,我能跟他交流。”也许正是这种对自然与生俱来的亲近感使他对环境有着超乎常人的敏感。直到有一天胡佳对自然的这种喜爱开始转变为保护自然的行为。事情起源于1996年,当时日本九旬老人远山正英连续6年率植树团到恩格贝沙漠植树的事引起了社会关注。2月9日的人民日报以《一位日本老人与中国汉子的沙漠奇缘》为题进行了报道。“那篇报道写得很感人。我们就开始打电话,辗转找到这个叫潘成凡的记者,这个记者又给我们当 地的联络地址和电话。我们呢又跟那边打电话也了解了一下。后来我就寄了一百块钱。等春节过完了以后我再给那边打电话时,他们说已经收到这个钱了。我就问他们,你怎么会记得这么清楚收到我的钱?他们说因为就只有你的这一份钱。我想这个反差太大了,因为人民日报是发行量很大的报纸而且这篇文章写得很有震撼力,为什么我们没有更多的人去关心呢?我觉得这就是很尴尬的一件事情。因为已经6年了,而日本人每年上千人,上千人这样来来回回,这个是让我们汗颜的一件事情。从那会儿开始,我也开始关注动物,开始关注河流,关注城市污染的问题。”
恩格贝之行以后,胡佳加入了北京的民间环保组织自然之友,成为一个环保志愿者。那一年他从北京经济学院信息系毕业。出于为了保护环境积累资金的愿望,他到父亲的公司工作,不久却又离开了那里。专心从事他所追求的环保事业。胡佳对我们讲述了他这样选择的道理:“我希望我能对环保做的事情多一点,那么无非两种方式:一种是挣很多的钱,来支持些实质性的环保活动;另一种方式就是说我自己以自己微薄之力吧来投入到环保的这种行动中,做一些微观,或者说细节性局部性的工作吧。那么头一种方向我感觉到仍然是不快乐,我觉得生活在世界上肯定是要追求一种很酣畅淋漓很激情的这样一种状态。这种生活的话我只有在环保的这个圈子里能找到,在完成这些事情的过程中我能享受到。所以确实无法选择其它的。”
1998年长江洪水之际,胡佳和他的好朋友另一位环保志愿者林易正在湖北做环境考察,亲眼目睹了破坏环境带来的后果。“当时也正好是发大水嘛,看到那些迁徙的老百姓,水面上被淹的那个牲畜啊什么的,很多老百姓的家当啊全都没有了。坐在那里一脸茫然的神情。可是这些的原因往前追溯的话那是因为上游的砍伐。这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的环境灾难吧。所以……唉……其实环境问题在很多时候是我们国家的命脉,我们即使在别的地方初期建设得多么好,如果在环境这方面欠下了债的话。最后可能就是要输个精光。”投身环保事业的几年间,胡佳去了不少地方。那都是些艰苦,环境问题突出的地方。为保护藏羚羊,他就曾经3次深入可可西里无人区。去年自然之友代表北京人向野牦牛队捐助了两辆北京吉普作为巡逻警车,是胡佳从筹备买车到驾车磨合做着那些耗时费力的具体工作,并溶入了深深的感情。当那两辆警车搭上西去的列车,胡佳曾写下这样的文字寄托对它们的感情:“有时在郊区的公路上飞驰,遥想以后不知是野牦牛队的哪个弟兄坐在驾驶座上,遥想这走遍北京大街小巷的警车就要趴冰卧雪于茫茫雪原,遥想他们将来行驶的高度,比我们这里任何鸟都高……,你们会有高山反应吗,你们会有浑身的伤痛吗,你们会牺牲吗。也许你们不能回答我的问题,没关系,我知道你们都是好样的,你们是真正的野牦牛队队员。”为环境胡佳付出了很多,在北京高校学生中享有很高声望的大学生绿色论坛和藏羚羊同盟网站都有他的心血。他说自己的努力收到了两种效果:“一种效果是在你做的人自己的内心;另一种效果是外在的,这种表现那比如说去植树,在那儿种了很多树能改良一部分沙漠环境,能让那边生态方面有一个层次提高,这是一种效果。另外就是说参与了这些植树的人首先在他们心里边有了树的概念,有了沙漠,沙漠化的概念,有了这种我为环境付出我很感到自豪的这种概念。我觉得这两方面都是实质性的效果。”
看着胡佳还像学生式的一身布衣装扮很难让人相信他经济学专业的学历出身。毕业这么多年了,同学们的生活状况与他的差别已经显露出来。“他们状态都挺好的吧,现在很多的同学都已经有了自己的房子。当我跟他们在一起的时候,他们那样的生活我也觉得……确实觉得要是我也能拥有就好了。但不过这方面我也并不特别在意。就是现在现在他们总说我是属于另类,但是我觉得他们都很尊重我。在我的想像中这些同学大家的经济状态都很好,一问你现在还不行。这样的话可能会觉得你没有本事,但是他们好像都没有这样的。知道我在做这些事情的时候,他们也都是投入一种关注,就是说他们内心也是对这件事情觉得应当去做的。如果他们有机会参与这些环保活动,他们也同样会做些事情。毕竟他们也都是很善良的人。”
听众朋友,由于时间的关系胡佳的故事我们只讲了很少的一部分。而且胡佳更多的故事还没有开始,他对我们说过,这几年做下来已经感觉到知识水平和管理能力各方面的不足,为了今后的事业他想再去学一些东西。此时我们有一个愿望,希望有一天胡佳不再被人看作另类,胡佳的同行者越来越多。以上是记者康雪、孟庆裕的报道。
相关报道:藏羚有个北京兄弟(《北京青年报》文章)
http://web.archive.org/web/20010802055345/www.fon.org.cn/newsoffon/huji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