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话题
打印

辛亥百年,试评孙中山

又一浅薄者

这从其定论“成事不足.....”就看得出。

古今中外,凡要立志成此事者,无不历尽艰险、生死、成败之考验。这其中也是鲜见凭籍坚韧的意志、矢志不渝的抗争。(就是小孩子过家家,也得“预演”好几遍吧?)

话不多说,“黄花岗72烈士”正是这精神的写照。

要知道当时的中国,是跳大神般的“太平天国”,就能搅起反水大浪的土地;要知道当时的中国,“义和拳”之类神汉、巫婆们就能乌烟瘴气的横扫半壁华夏。

在这样的土地上居然能诞生治国理念居于当时世界首列的“黄花岗精神”,实乃中华幸甚,怎么赞誉都不为过。

何来“成事.......”这类比妇孺都浅薄的见识呢?

有人说是孙大炮引来的“马列祸水”。。。。
在这里就借张学良的口说说吧:有人说孙先生是亲苏的,我不这么人为。孙先生病重在协和医院时,我去看过他。他说,你们处在红色帝国和白色帝国之间很难受呀。
张学良解释道,这个红色帝国指的就是苏联,白色是日本。。。。

如果细究起来马列如何传入中国的,这账还得记在小日本的头上。参见引领李大钊踏入“马列”世界的导师。

由于苏俄初创,立国不稳,受“帝国主义”包围打压,急于扩展生存空间。又由于列宁的“扩红”策略在欧洲受挫,随将其战略目标指向了东方,中国首当其中。再结识孙中山之前,苏俄便对中国进行了全方位的渗透、和颠覆活动。如,与李大钊联系的苏俄谍报人员就有数十人之多。再如:冯玉祥、吴佩孚都拿过卢布。且远超于后期给孙大炮的。这是因为,建国理念的不同,列宁对孙中山并不放心。这是因为孙大炮有现代意义的“资产阶级政党”,这个远比冯玉祥和吴佩孚难于控制。

为了早日结束国内纷乱、争战的乱局。孙在遍求西方无果的境地下,由共产国际中方代理人的数度引荐之下,才得以有了后来的“孙越宣言”。

在自知能控制时局的情况下,孙采取了权宜之计,表面看起来“倾苏”。谁知,其人却奈何不得“病魔”,胰腺癌彻底击倒了孙,这也是其人整日默默无语的原因。这也是其人并未留下“政治遗嘱”的原因,所谓的遗嘱不过是汪代为起草,孙只是敷衍的点头而已。

面对穷凶极恶的“苏俄”侵蚀,内部争斗不已的现状。孙只能说: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而进行鼓励和劝勉。唯此而已。

不幸的是,孙的忧心忡忡,既成事实。

TOP

因没有看完全文,再补充几句

人们往往只讲所谓的“连俄容共”,从不讲“孙越宣言”。

似乎推论出:没有这个政策,列宁的“东方策略”就告全盘失败?

真是可笑之极。

如果要说谁给了列宁机会,就是北洋军阀的混战,造成的国势衰微,民众信仰迷茫缺失,给了苏俄可乘之机。

同样的日本,接受所谓的“马列”要早于中国,成立组织社团也早于中国,中国的大多“马列”读物是经日本流入的。

结果呢?日本有天皇、有武士道。。。。。。

马列的可怕之处不是它能提供了什么枪炮,而是对国民思想的侵蚀。。。。。
没有孙中山列宁会停止这样的思想、政治、军事、文化等等的渗透和侵略吗?怎么就会得出“平安无事”的妇孺之见呢?
如此的二元思维---非此即彼。真是浅薄到让人无语了。

用外电评论孙先生的逝去,对中国的影响作为结论吧:
能平衡中国各种势力的力量消失了。。。。
中国的明灯熄灭了。。。。。。

TOP

回复 5# 红灯记 的帖子

你拉倒吧,我想你的出这个结论,是苏俄进一步想扶其为枪杆子代理人,为吴拒绝的原因吧。

别拿吴爱国来说事。

直皖大战时,徐树铮率领主力在外蒙忙着呢,是谁借此发难?致使徐匆忙调回军队参与混战,致使本来稳定局势的外蒙又处于失控状态,给了无暇顾及外蒙的苏俄又以可乘之机。爱国的军阀们为什么选在这个时候混战呢?

吴起初是同情农工运动的,当然了也是以此垂涎卢布,增加己方的军事实力而已。其人甚至可以默许苏俄操纵的工会的成立,以及所谓的工人运动。但是屡次罢工,使吴疑心大起,老毛子没安好心。才明白不过是把吴当做过渡品罢了。这动了吴的根本,傻子都不会再与苏俄眉来眼去了。

大刀伺候!

TOP

如果没有孙先生创立的“国民党”,试看当时之中国哪个政治、军事团体具有能力抵御“苏俄”的“革命输出”呢?

陈炯明的“联省自治”吗?其人邀请陈独秀担任广东教育委员会秘书长,支持共产党领导的工会组织和报纸,推行地方自治,民选县长、县议员。这是最早的“国共合作”了,真要“自治”之后,想想后果吧。

没有“三民主义”,“马列主义”更是如履平川,如入无人之境、肆虐华夏!

由于政治理念的差异,中山先生是戒备或者可以说敌意“苏俄”的。但是西方的政治短视及国运蒙昧,致使先生的奔走号呼、殚精竭虑,鲜有回应,更不用说相助了。

说到这里,不得不感谢可爱可敬的华侨们,虽然捐助微薄,但是鼎力相助。

真正使中山先生将眼光投向“苏俄”的是陈炯明。

在先生历尽艰难的“北伐”初见成效时,他的得意门生却来了个釜底抽薪。当事时,先生已经明显察觉陈氏的掣肘之行,只是囿于北伐大局,表面相安无事。此时陈氏切断了后勤补给,随孙捋掉陈的官职,保留了他的军权,为了缓和先生毅然不顾他人的劝阻,孤身返粤,望说服陈氏,统一政见,支持北伐。

陈氏是没有直接动手而是来了个曲线动手。先生仓皇撤到“永丰舰”。

陈氏起家皆赖以先生弄来的20营兵士。好不容易有了个广州大本营,却是这个结果。同盟会的老部下,自己委以重任的左膀右臂,却造反了。这件事给先生打击可想而知。

此时,除了革命数十年的威望和忠实的追随者什么都没有了。在西方的嘲笑声中,屡次的挫折使先生不得不将眼光投向了组织严密的“苏维埃”,赞叹其信仰的忠诚。要效法苏俄的管理方法。

用他的说法就是要给国民党内部注入新鲜血液。信仰游移,组织松散注定会出现第二个、三个。。。陈炯明。注定一事无成。

从这方面来说,正是陈炯明的反叛,使得先生不得不将视线转向了自己颇有敌意的“苏维埃”。
他要打造一个意志坚定的、矢志不渝的忠诚于党的宗旨、全新的“国民党”。

顺便提一下陈氏的“联省自治”,陈炯明也是在政界、军界风风雨雨闯过来的,真是不知道这个所谓的“联省自治”能带来和平时怎么想出来的,也许是厌倦了打打杀杀的日子吧,与其有的一比的是三国时期的“公孙瓒”了。

话不多说了,如果在中国能有联省自治的基础,历代的对峙政治势力怎么就没有能联合起来“自治”的呢?哪怕是能联合起短暂的和平。从来就没有过。沾点边的“齐桓公”的霸主地位也是“打”出来的。

树欲静而风不止。壮大起来的势力势必要虎视弱小的。关起门来搞自己的“模范省”,再带动其他省份共同进步,数十年后的邓某,所见略同的“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在带动其他人共同富裕。”如出一辙。都是天才啊,都是自视为的“神人”。

政见不同竟至罔顾国家命运而拔刀相向。可叹呀!

TOP

回复 9# nkpoper 的帖子

哦?是是非非自有公论。何谈赞颂,莫非台湾是按照您力捧的吴大帅的政治理念经营的

俺骂吴某人神马了?难道吴某人不是军阀?
江某人现在在哪个医院躺着呢?反正俺也不知道。也许您知道,否则江蛤蟆飞灰鸟,哪里有这等人呢

维经斯基与吴某人亲信接洽,相谈甚欢。
张作霖与郭松林火并,要不是小鬼子出飞机,张大帅完蛋鸟。
军阀们爱国爱的蛋疼

TOP

回复 9# nkpoper 的帖子

呆子,好好看看外蒙史,你算是掉进东北小鬼子的窝里出不来了

所谓同情鸟不过是给卢布看的。吴某人出身贫微不假,但好歹是前清秀才出身(相当于如今的专科学历 ),这在丘八中也是高学历了。
但是,丘八们都是提着脑袋混世界的,您要是动他的命根,神马道义呀、国家呀全做浮云鸟

草民林祥谦怎么死的?被吴亲民一刀一刀剁死的!吴丘八见得死人比你见得活人都多。亲你个鸟吧!

TOP

tg一如既往的对孙大炮明扬暗贬。

明扬是为了继承所谓的“历史合法性”。

暗贬是因为孙先生致力于建立的“民国”与tg的“共和国”风马牛不相及,换句话说:tg也在孙大炮的革命对象之列。

tg要维系所谓的“专政法理”,必定要暗中否定孙中山。
即,贾庆林叫嚣的“筑牢抵御西方的两党制、多党制、三权鼎立的防线”

耐人寻味的是:诸多“民主人士”居然跟着tg暗施的冷箭,骚跳不已。这类人辨别力实在是令人汗颜。

想想tg建政初,跟着tg骂老蒋的“民主人士”,也就是这般见识水平了。
这类人的收场有见善终的?!

TOP

回复 12# nkpoper 的帖子

为什么叫做“军阀混战”涅?
混战就是混战,往脸上贴金也就糊弄糊弄激愤小青年,积攒几个小炮灰,凑点人气。

民主军阀们对于胆敢冒犯“民主律条”的,自然要依律决断。犯不上砍上一刀还问一句“服不服”

亲民之举呢倒是有,弄死施洋大律师后,假模狗样的送口棺材,人家遗孀拒收。恼羞成怒后,想方设法的把施洋大律师的千金给弄到妓院里去了。

想当初,施洋大律师被抓捕之时,面对抽泣的母女呵斥道:哭什么,将来全中国人一人一粒米也够养活你们了。
如若地下有知,宝贝女儿是这个下场,其人不知怎么面对这母女,怎么面对顿做鸟兽散的“革命的同志们”。

现如今,有几多人还知道曾经还有过一个铁骨铮铮的“施洋”鸟?

又对现如今有感知的话,施大律师又会做何感言?

TOP

回复 16# fsykj 的帖子

这个谈不上“过不过”的,苏俄的“输出革命”就是输出“马列”,用他们的话说是“思想的武器”。

孙尝试与苏俄合作,双方都明白这不过是相互利用。
当时讨价还价孙提出tg要加入gmd必须退出tg然后加入。这个条件马林都答应了,但是书呆子陈独秀死顶牛就是不行,非得以国共平等之地位“合作”。这回轮到孙大炮摇头了。
其实,马林的想法有现实意义作为支撑的,这个也是其人的“专利”,其人在印尼就是这么干的----名义上退党,内心不退就是了,该干什么就干什么,他自信满满的“思想武器”是无往不利的。

陈呆子为了“名分”就是说不行,其实这也是其人与马林不合的结果。后,马林无奈也学会“中庸哲学”提出了“以个人身份加入gmd”,这就是所谓容共的由来。其本质是孙与苏俄合作的结果,表现出来的是“容共”。

从这个过程中也看的出,孙对苏俄的渗透十分警觉的。不止如此,还发表了“孙越宣言”的共同承诺书来限制,但是,这毕竟是一纸空文。不兑现怎么办?孙先生又成立了“中央监察委员会”,这个委员会中全是正宗的铁杆“gmd”,命令这些委员,一旦发现“山寨党员”从事与“gmd”党务不符的渗透活动,必要采取断然之措施,也就是后来的“清党”。蒋介石是忠实的执行了孙的“既定政策”。政治小白汪精卫却看不明白,也许是为了与老蒋争胜。但是直到一个印度人直指他的鼻子说:就要搞你老婆,还要搞掉你。这才幡然醒悟,也开始清党了。

如此这般,孙大炮换来的不过是一个“黄埔军校”,但是就是这个军校的数千来人,横扫陈炯明的大军。
孙先生在时,苏俄惧其威望还不敢造次。孙也自信能控制局面,谁能想到孙59岁就病死了。其人什么大风大浪没有见过?什么艰险没有闯过?始终坚定不移,从不低头、退缩。但是,面对癌症能怎么办呢?还有什么可说的?

假使没有“容共”,苏俄就会停止或者收敛“渗透和颠覆”吗?看看西北军就知道了,被苏俄渗透了底儿掉,东北军中也有。这也是孙的“容共”造成的?

在工业革命后,世界科技迅猛发展。各国间的联系愈加的迅捷和紧密。在这种的情况下,没有外部势力的介入下,想自己关起门做大事,做梦去吧。各种琳琳总总的势力为了能独霸一方或梦想一统天下,使尽浑身解数、各显神通。什么美元、英镑、法郎、卢布、日元......您就来吧,来者不拒。

孙奔走号呼到了大半辈子,尤其是在陈炯明端了老窝后,也只能指望那点儿卢布了。当然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西方是一如既往希望贫弱的中国存在,那样他们会获利更丰。也因此他们往往追捧看起来势力比较强大的。不抓枪杆子的孙哪里能入“法眼”呢?
到了蒋介石底定江南时,这不,各种西方货币趋之若鹜的送了过来!

蒋介石是新生代,党内大佬自然不服,党内之争,各抒己见,无可厚非,但是竟至刀兵相见,尤其是当时最大的混战“中原大战”,实在是大伤元气,也就是导致了“共里即多国出”。与其说tg乘机做大,还不如说gmd拱手相送。(毛当时是做汪精卫的代理宣传部长,是个“鸡肋”位置,其人还因为这个缘由被tg降低了党内职位。)

毛泽东的《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清晰的指出了当时的社会症结所在。凭此敏锐的观察力和洞察力,其人做tg大佬实至名归。

蒋退缩台湾一隅时,要不是有金门一战,也是岌岌可危。在这种危难的情况下还要“费厄泼赖”,你也不看看老共是什么货色。前一阵不是有个“共谍”的骨灰从台湾运到了大陆?不使用此手段能保证台湾的安全吗?

如果说蒋是“独裁者”的话,毛的位置往哪里摆呢?

tg初进北京后,刘少奇与毛商量如何兑现承诺“民主人士”的“言论自由”。毛答曰:你忘了我们是怎么利用gmd的“言论自由”打垮gmd的?刘听后默默无语。随后,各种媒体全部收为党有!

毛共可以利用蒋独裁控制区的“言论自由”,任意的宣传、蛊惑、煽动......试问,在民主的“解放区”,“蒋该死”能说出半个字吗?!在所谓的“第二条战线”上蒋氏完败!

在后来的反省之时,蒋氏也深刻检讨的这方面的疏漏。值此危难之际,还能允许,所谓见识“浅短”的“民主人士”的鼓噪吗?你也不看看虎视眈眈的tg在干什么呢!“费厄泼赖”费你的头吧。就是猪头也懂得吃n堑长一智了。

蒋氏的独断不是为了蒋氏子孙永享“金交椅”,是为了保存这仅存的“硕果”。面对tg无孔不入的渗透、颠覆、破坏也只能这么做。

不要忘了,蒋在得知杜鲁门当选为总统后,慨叹道:美国的民主真让人羡慕。而毛则将“无产阶级专政”写进了宪法。

蒋介石正是按照孙先生的“政治路线图”推进“民主进程”的。武断的割裂历史,只能显得自己无知。

另:蒋太子赴苏,明摆的是为了换卢布做人质。这都看不出来?您若不相信,在老蒋翻脸后,忠诚的党的战士“蒋太子”还不是被送到了西伯利亚的“劳改营”?让他写信骂老子,他敢不写吗?只要他不想“躲猫猫死”、“喝水死”....他就得写。如果不是这样的话,其人怎么一回中国就和“毛子”决裂了呢?

俺的印象中其人是“共产国际党员”(苏共)身份,俺懒得核对了。

TOP

回复 18# fsykj 的帖子

呵呵,那个宣传部长一开始选定的是个国民党大佬,人家嫌这个职位“无味”,不去就任然后才有了“毛代理”。

你还是没有明白民主推进的三段论。蒋经国正是从“训政”、开启了“宪政”之门。作为这个“接力棒”,老蒋信得过谁?再说了,蒋经国为何就不能就任“总统”呢?

蒋介石千里赴粤“勤王”,就已深深博得孙的信任,依为政治新星。以其能力是绝对的“潜力股”。

孙费尽周折弄这个“黄埔军校”干嘛呀?建立党军嘛,掌握了黄埔军校,就掌握了将来之党军。您居然小看了“校长”?本来先期选的是“许崇智”,这是老蒋硬要过来的。当时,就有些“鼠目之人”不解、笑话老蒋呢。所以,用“太子”称谓并不为过。而且前期老蒋很清楚,必须表现得“左倾”才能步步跟进,当时,老毛子的意见也很重要,送儿子去苏俄进修,以表示好。这在将来的上位很有好处地。

虽然,1923年老蒋游历苏俄后,给孙中山的私人信件中,全盘否定了“苏俄”。但这并没有妨碍其攫取kmt的军政大权。

并不是有了“总统”的名号才意味着“大权在握”,当时蒋通过“东征”和“北伐”逐步树立起威信,是绝对的实权派。但是其党内职位并不显眼,而这也并不妨碍其“举足轻重”的地位。这在当时的国民党中无出其右者。

TOP

发新话题
最近访问的版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