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不用纠结于“田中奏折”的真伪,“苏日中立条约”就明白无误的告诉人们,斯大林是怎么考虑的,就是将日本军国祸水引向中国。
有关于日本战略走向,由于其特殊国情,一直不甚明了。例如,就是军国内部也存在皇道派和统制派之争。
起初为了争夺东亚主导权,与清国一战夺得了朝鲜,而此时,沙俄也趁机插了一足。即如,三国干涉还辽,惹得大日本帝国老不高兴。沙俄势力的侵入,就决定了俄日争东亚夺战不可避免。
日俄战争后,沙俄的妥协和退让(间接导致了沙俄帝国的倾覆),使得“穿西装的猴子”--日本国大涨国威,一跃成为了“二线”强国,令世人刮目相看。这也为二国一直龌龊不断埋下了伏笔。
“十月革命”后,日本出兵相助白俄夺回政权失败,更是加剧了双方的敌视。但是以石原莞尔为典型的,日本国新兴“帝国少壮派”,以朝鲜为跳板企图据满洲,吞蒙疆,形成对苏俄的战略防御圈,提出东亚共荣口号,淡化东亚敌视心态,潜心发展国力,然后西阻赤俄之扩张,东抗美国势力之介入。这显然把东亚看作了大日本帝国独有之禁脔。
为实现此战略构想,少壮派以一贯的“下克上”武士作风,策划和发动了“9.18”事变。这使得石原阴谋几欲得逞,如若成为现实,此对中国危害甚巨。殊不知,此类下克上大大刺激了日本军国中下层军官急于建功升爵的野心,他们选定的目标自然是软柿子“民国”而不是硬骨头“苏俄”。不仅东三省收入囊中,转而有拿下热河,进逼华北。这下惹急了石原莞尔,如大日本帝国陷入中国泥潭必败无疑。无奈其上窜下跳的想要日军退出华北,结果受到了同僚的嘲笑---“我们在学你呀。”始作俑者,其无远虑乎?
在这种狂热的情绪支配下,和对中国的蔑视以及当时混战不堪的中国局势,都是给这些日本军人强烈的兴奋剂。但是日本国内的一些政客和少许的军人出于与石原一样的担忧,并不赞同侵华之举。这就出现了战略决策不甚明了表象。向来是,政府这么说,而又有相当话语权的“军国”又那么做的局势。
即使内部争议不断,日本军人选定的主攻方向是“民国”是毋庸置疑的。这由日本军不断的实战演习、寻衅滋事,找借口就看得出。但是这些仅仅的小摩擦,而非大打出手,也许惹得苏俄心焦不已,西线受压于“纳粹势力”的崛起,东部又是日本军国的狂妄,实在是难受呀----在日本没有陷入中国泥沼之前,什么都有可能发生。由于国际形势的紧迫,并不排除苏俄给中日剑拔弩张的局势压上最后一根稻草,挑动中日大战,消除东线压力---这个学术界至今争议不断。
无论事实怎样,日本军国的进驻华北,大大增加了中日一战的可能,甚至可以说到了无可避免的地步。苏俄也许为了既成事实,轻轻推了一下。但如若不是到了火药桶即将爆炸的临界点,就因为莫名其妙的一声“枪响”就能掀开了大战的序幕,岂不是令人大跌眼镜?
[ 本帖最后由 chengshilaji 于 2011-4-6 21:28 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