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话题
打印

ZT辛亥99周年~!顺便谈一下民国最大的杯具

怎么说呢

自中共建政以来,单从历史方面来说,其荼毒戕害甚于满清的“修编四库全书”,对华夏延续的历程,非得套用“马列”、“辩证”之类的,彻头彻尾的进行了篡撰,弄得“华夏史”及“世界史”面目全非致惨不忍睹。这全为了大陆人的思维意识围着“毛思想”转,非此即进行残酷的身心摧残,甚至于肉体的消灭。如此并不作罢,依旧常常累及亲朋好友,其手段实是空前绝后且令人发指的。

好在不只是“紅家”在记述,由着当今资讯发达的便利,逐渐的恢复着“本来面目”,即使进行的艰难,毕竟这条路有人在走,而且越来越多的走到这路上。

有关汪精卫,在近代最是令人感到错综复杂、扑朔离迷的人物。以抗战为转折点,其人生完全的逆转实在是令人瞠目结舌、扼腕不已。

其青少时期的“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激励了多少青年才俊前仆后继的投身到革命洪流中。试问世间能有几多人有此才气和勇气?

可叹呀,激情有余而稍欠政治成熟或手腕,走上了一条万劫不复的不归路。

不管将来的政体、国体如何,也是无法找到能原谅汪精卫与侵略的敌国在本土上建立合作政权的说辞,无论你有怎样冠冕堂皇的理由。因为其选择是“我下地狱。”

虽然抗战时其从未与“国军”为敌,虽然其死后遗嘱葬于中山墓之畔,想攥住身后的最后一根政治生命的稻草。

但是,随着蒋中正对其炸坟弃尸,撇于荒野。这就是其最终的归宿,也是最终的历史注解。

然而,留给人们的争议和思索仍然继续着..............

TOP

回复 21# 民国浪人 的帖子

你的回复里涉及到了许多的历史事件。我在这里简略谈谈我的看法:

此文从复杂的时代背景及汪的多变人生入手,用多重角度来解读汪精卫。还谈不上什么翻案,只是告诉人们作者眼中的“汪精卫”罢了。

汪的个人悲剧,也侧面反映出中国一个时代的悲剧之所在。汪精卫之所以有了这样的选择,与其个人的性格也是分不开的。

其人早年追随中山先生,笃信“三民主义”,“为天下苍生谋”为己任,甘冒杀头且累及家人的凶险,刺杀清末的“摄政王”。事败露,入狱,即有了此“狱中明志”。主审官肃亲王看罢,念其难得超群的才俊,心生惜才恻隐之意,随约之长谈。汪此时报必死之心,凛然面对“肃亲王”,然肃亲王和悦邀其入座,颇出汪的意外。“肃亲王”的谈吐颇有学识和见地,全然不像坊间抹黑的“愚昧、顽固、保守、没落”的形象。在肃亲王的奔走下,汪等保住了性命。之后由于“武昌起义”爆发后清廷的“特赦”及袁世凯的力保,特赦汪出狱了。

个人以为,这回“慷慨之举”成功与否,对清廷的命运影响不大,只是更多了象征意义,如果清廷处死了他,倒是成全了汪,更是激荡了革命的怒涛,然而,清廷并没有这么做,这也看得出“肃亲王”还是有些政治见地的。后来汪精卫谈到肃亲王,说:“一位了不起的政治家。”肃亲王则说:“如果我不是出生在王族,我早就加入革命党反叛朝廷了!”这段经历虽然成就了汪的盛名,但对其理念或多或少的有了影响。(同对立集团内部的某些人,是有对话的可能的。)

及至全面抗战的爆发,汪某人的“精卫填海”或“飞蛾扑火”的秉性依旧使然。他选择了与日本合作“和平、反共、建国”这看似不可能的任务。事实上,汪的政治意图实现不了,虽然汪形式上“统一”了“沦陷区”。一旦日本军国吞并了中国,且稳定了政局,汪的接任者自然会出现。

有两件事情可以看出其必然失败的结局,其一,汪有心“统一满洲国”遭到日本军国的断然拒绝。之后签署的《中日基本条约》,令其痛哭不已。这是一件。其二,汪出席“祝贺满洲建国10周年”,纠缠于“平等”原则,然“满洲国”坚持先鞠躬,后握手。汪说,如此便不毕“出访”了。后由日本斡旋同持西方握手礼,溥仪应允了。但是,当汪面见溥仪时,殿前的一个声音响起,什么什么鞠躬.....汪愣了片刻,鞠躬。溥仪才走下与其握手。汪回到“寓所”痛哭不已。这两次痛哭,宣告了“建国”的绝望和屈辱。

再说“反共”呢?中共由2、3万人发展了100多万人,地盘不知扩充了多少,别说“反”了,就是“限制”也没有做到。至于“和平”只能是为天下笑的奢望了。事事均败,如何看待其“和平运动”呢?其“投敌”造成的政治负面影响是显而易见的,从另一方面来说,促成了众多热血青年及舆论投向“延安”(出于对国民党内部的失望),反而成就了“扩红”。讲政治韬略,汪比起蒋、毛均是不知差了有多远。

“太平洋”战争的爆发,宣告了日本军国必败的命运。假如汪早先得知或预测美国必然的参战,他还会力促他的“和平运动”吗?一切不得而知,有一点可以商榷,“汪伪”的“反正”,其最佳的时机是“太平洋战争”的爆发,而这“反正”仅仅见诸于“回忆录”上,时值日本几近投降了,此有何作用?毫无用处而已。即,其“和平运动”于时局的发展无丝毫裨益,副作用倒是显而易见。
比起“刺摄政王”的正面影响不可同日而语。

胡适对其的评价异常的准确“精卫一生吃亏在他以‘烈士’出名,终身不免有‘烈士 ’情结......”我把这里的“吃亏”理解做“败”,一样的秉性,不同的政治策略。中国历史上唯有“张邦昌”与其有的一拼,张氏还迎赵构为皇帝---“禅让”了呢。  

汪呢?唯有“纵有先辈尝炎凉,谅无后人续春秋。”

最后,我不同意“历史没有卖国贼,只有不肖的民族”,如果李自成是“祸国贼”,那么“吴三桂”就是“卖国贼”,还有诸如“石敬瑭”、“刘豫”之类的,这个话题,不多说了。

有关于宋朝的宿命,“杯酒释兵权”就已经决定,这里不赘述了。

明英宗不也是被掳了去?瓦剌照样不是覆灭了?这里简说如此。

自工业革命以来,世界便进入了新的时代,各国命运的联系远远紧密于农耕、游牧时代。日本不是搭了“时代或是列强的便车”,根本不可能有强盛的日本,但你不能否认日本就是强国。历史没有标准答案,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境况各有千秋,即使背景极为相似,也未必只有一种结局。

请记住,中华民国即是同盟国中的一员,亦是联合国创始国之一,亦是联合国安全理事会常任理事国之一,这就是中华民国浴血奋战,付出了巨大的牺牲和代价获得伟大胜利的成就之一。静止割裂的、片面一端的看法是极其错误的。再赘述一遍,假使日本军国吞并了中国,汪也救不了中国,何况日本军国根本就吞不下去。就这里了,涉及内同太多,多言不必繁述。

TOP

回复 23# 民国浪人 的帖子

您过誉了,实在是不敢称什么“博古通今”,这是真话。因为仅就一点历史的迷雾,就足够一代或几代人来研究的,哪个敢称“博古通今”?没有。就是自恃为“专家”的也不敢。

说汪合作其实是很委婉了,其实就是“投敌”,只不过他的目的据说是“和平、反共、建国”。其政权的性质无异于“满洲国”,甚至是地位还不如“满洲国”,所以,“新旗、新中国”的看法不成立。

我想说的是,汪的“合作”于事无补,他所想象的根本是“空中楼阁”,对局势做出了错误的判断。即如其早期“刺杀摄政王”的行动一样,对“清政权”起不到丝毫的撼动作用,仅仅是为了梁启超的“远距离革命”的口水战,亦或激愤于同盟会内部的分裂,说白了就是“逞匹夫之勇”,除了留下类似于“荆轲刺秦王”的典故,一样的于事无补。这同战前“干掉”军事指挥员是两码事。属于政治暗杀,这类的行动目标,一般是对政局能起到举足轻重甚至是左右政局的人或团体。比如,要较早刺杀“慈禧”,光绪临政则会引起时局的巨变。而摄政王仅仅是溥仪的爹而已。少了他,自然有人能顶替其位置。又如,伊藤博文的被刺,确实影响到了时局的发展。

从汪的轻信“共产国际”,于紧要关头分裂国民党,另立“国民政府”,后又幡然醒悟,力行“剿共”来看,汪是属于幼稚盲动,情绪容易受美好说辞感染的,却又缺乏政治远见。只有血淋淋的现实摆在眼前,才是“猛击脑门”懊恼不已。这也是其恨透了“共党”的原因之一。

容易情绪化的,也容易走极端。在各种的极端中跃来跃去,均是秉性使然。其后期的总是痛哭,就透出悲凉绝望的心情,所有的意图全部破灭,并且已经走投无路了。

作为政治名人,汪也是不甘于寂寞的。

上个帖子,我就说过,工业革命以来,国与国之间是相互影响愈加显著。孤立的看一国这么做会怎么怎么样,那么做又会怎么怎么样,全然不顾当时的时代背景,以及不同国家之间的促进和制约等等的联系,得出这样的推断显然是脱离实际的,也不符合事实的。

日本军国侵华是完全不同于“八国联军侵华(这个说法值得商榷,毕竟老佛爷发了一份清朝式的“宣战书”)”,“八国联军”不是为了“捞一把就走”,所以,无法这么类比。日本侵华的战略目的已是昭然若揭,只是在具体实施上有争论而已。且,日本侵华不仅仅是中国与日本之间的事情,也牵涉了列强们的诸多利益。注定不只是中日一战,这个是常识。例如,“9.18”的策动者石原莞尔,就极力反对全面侵华,他认为如果那样会拖垮日本的。有他这样远见的日本军人,只有山本五十六了。

有关于这类的资料也有许多,望还是多多搜集各种不同的资料。在这里我也无意多说,毕竟打字太累,而且费时。

你还说到了“联合国”的作用,我也不想多谈,只想说,既然是虚名,小日本为什么跳着脚的要“入常”呢?

又谈到了抗战的历史地位和作用了,其实不用长篇大论,丘吉尔和罗斯福就讲得非常中肯、非常明白了。

呵呵,一战时,有利于德国的和平休战谈判机会好几次,德国都拒绝了,直到输掉这场战争投降。签订了德国人认为的“不平等条约”-----城下之盟,还能求什么样“和平”?而且并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来“殖民”德国。就是这样的条约为20年后的二战埋下了伏笔。二战后的德国满目疮痍和废墟,但西德在“马歇尔计划”下迅速复苏和崛起。

自9.18以来国府与日本的“和谈”断断续续,并没有终止,期间不乏你说的“卧薪尝胆”,但是这样的“和平让步”并不能满足,日本军国贪得无厌的“胃口”。他们想要将中国变成“殖民地”即所谓的“大东亚共荣圈”。那么大日本帝国共荣的“琉球国”在哪里呢?“和平未到绝望之时,决不放弃和平,牺牲未到最后关头,决不轻言牺牲”----这就是国民政府的对日政策。

关于国府退避“台湾”的结局,其根本原因是源于国民党松散的组织和无休止的内斗。从这点来说,还有什么埋怨的?

不过,毕竟“台湾”是未来中国之所在,也是“tg”恐于覆灭的梦魇,所以,tg无顾其他,首言“统一”台湾的原因所在。只要“台湾”存在一天,tg就惶恐一天-----是否能坐稳大陆。

当然了,最好的愿望是“和平统一”。(关于2千多年前的吴越之争,这里就不谈了,写得太多了。)

TOP

发新话题
最近访问的版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