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8月,抗战终于胜利了,紧接着,惩办汉奸问题很快提上了历史的日程。从1939年秋后起,关露有近7年时间和敌伪汉奸的圈子有过密切联系。她和李士群的频繁往来已是很多人都知道的公开秘密,她在日本官办的刊物任职以及去日本参加 “大东亚文学者代表大会”,又都是曾经见诸报刊的。“汉奸文人”或“文化汉奸” 的帽子客观上已经无情地扣到了她的头上。一个曾经是有点名气的左翼作家,一个至今仍是单身一人生活的弱女子,面对这顶耻辱的政治帽子,关露在心理上受到的压力可想而知。更叫人担心的是,逮捕和惩办汉奸的权柄是掌握在国民党接收大员手中。倘若他们得知关露的真实政治身份,就更会借题做文章而对她毫不手软的。就在这种情况下,关露找到长期领导她的吴成方同志,向他提出让她迅速转移到解放区去的要求。但吴竟没有同意,认为她并不怎么引人注目,国民党政府是不会抓她的。"
令人费解的是,作为比较著名的“汉奸文人”和“文化汉奸”,长期领导她的吴华成,如何做出了“认为她并不怎么引人注目,国民党政府是不会抓她的。"的判断呢?一个就如上述所言“国民党政府不会抓她”,似乎牵强;另一个就是,借国民政府的“锄奸”,送进大牢或者除掉她,从而彻底撇清中共与关露的关系。因为关露见证了“中共与日伪情报机关合作的开始到最终的全过程,而且也成了著名人士”。抗日胜利后,关露必定成了“烫手的山芋”不好处理。如若交给国民政府,这就要有关露“招供”的风险。无论有关露怎样的“坚贞不屈,保守党的秘密”来保证,但是一旦事实公之于众,中共的“合法"地位将受强烈质疑,必为“叛国”之罪名所抨击。在政治上必定造成十分被动的局面,所谓的“统一战线”也就应声瓦解。对其日后的图谋中华,造成了巨大的障碍和困难。
这样做风险太大,所以就退而求其次,又一个处理办法,将关露控制到中共手中,并减少和避免“负面影响”从而“低调消化”,因此就有了,“幸亏当时还远在重庆的周恩来、邓颖超同志对关露表示了很大关切,交由夏衍具体安排,关露被迅速转移到了苏北新四军根据地,从而避免了国民党对她的迫害。”(国民政府抓“汉奸”,这里到解释成了“迫害”了)。由于是著名的“汉奸人物”----又拿不出实际的事例来证明关露是“抗日救亡”的情报人员,即使是“编造”一些来,一旦路出马脚,后果也是不堪设想。所以对关露的“控制使用”和“逐步淘汰”就在所难免了。
从关露的后期表现来说,关露本人不清楚自己所做的,真正的意图是为了什么,甚至对往来的“情报”也不清楚是为了什么目的,所以一直就有心结解不开-------我是听党的安排,打入“日伪集团”“抗日救亡”的,怎么就不给澄清和恢复名誉呢?并且一直将自己孤立起来呢?其时,关露所做的一切不仅拿不上“台面的”,而且如要公布,必造成难以估量的损失(中共总是彪炳自己是“积极抗日”的,有此“抗日的活榜样”,为何不大树特树呢?如果关露所利用的“汉奸”身份有损于党的“形象”,并受人于把柄,那么关露所做的最具说服力的情报工作,也澄清不了是“抗日”还是“通日”吗?那她做的是哪门子的情报工作呢?)。这是关键所在。她终生也没有明白,只是盼望着组织“平反”给个说法。
自关露接受任务,一脚踏入“日伪”圈子的这一刻起,就已经决定了她其后悲剧性的一生。 随着战局的明朗,像关露这样的“情报人员 ”如何处置,必定要提上议事日程来。这样敏感而重要的问题,不仅是关露的直接领导吴成方决定不了,就是潘汉年也得向中央请示!从“倘若他们得知关露的真实政治身份,就更会借题做文章而对她毫不手软的。就在这种情况下,关露找到长期领导她的吴成方同志,向他提出让她迅速转移到解放区去的要求。但吴竟没有同意,认为她并不怎么引人注目,国民党政府是不会抓她的。"可以推断出,中央的最初决定是“将关露交与国府处置”以脱开干系。因为既然担心“倘若他们得知关露的真实政治身份,就更会借题做文章而对她毫不手软的。”为什么还要做出“不怎么引人注目,国民党政府是不会抓她的。"这样的悖论呢?显然是让关露不能去解放区而留下来的托词而已,否则无法解释。在关露听到吴华成的命令后,心岂不是要凉到大半截?明摆的要她送死嘛!这样的话,赌注就压在了关露的“坚贞不屈”上。应该是有把握,这个左倾、理想的女作家能做到这一点,否则不会做出这样令人绝情绝义的决定来。但是在最终的处置方案上报的决策机构予以确认时,高层显然出现了不同的处理意见。经反复权衡利弊就有了中共情报头子周及其妻子邓的“关怀”来,改变了策略,采取了较为稳妥的办法---同意关露返回“解放区”。
由于关露的特殊身份,国民政府惩办汉奸,她首当其冲。必定要追查关露的去向,那么只好让她尽快的消失踪迹(回到解放区)藏了起来。并且切断关露与外界的联系,连结婚生子都不许,以防“走漏风声”----关露的心中的苦闷难道不会和心爱的人讲吗?这位左倾的幼稚的革命理想主义文艺青年,居然要实名发表文章!在被拒绝后,还为此郁闷不已。其政治上的幼稚可见一斑,只能是为人所利用,然后落得“兔死狗烹”的凄惨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