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
原帖由 wuzhongsgm 于 2009-11-14 23:02 发表
是啊。袁大总统实在功大于过。只是,政治上的需要,海峡两边的政府都抹黑他,实在天大的冤枉!
何功之有?而且还是功大于过?还称袁大总统?怎么不高呼洪宪吾皇万岁呢?
ffice
ffice" /> “尽管有私利交织其间,但袁世凯在推动中国走向近代化的路上确实做了很多实事,比孙中山做得多。”---能出此言的学者,糊涂到了何种地步,真是让人瞠目结舌!
中国的近代起始,是1840年的日不不落帝国的舰炮的轰鸣所宣告的,这一刻起就有了“中国走向近代化的路”。 就有了近代制造工业、能源开采、铁路交通、城市经济发展以及民主、科学文化教育等等,部分地区已经具备了较现代的社会结构。之后的“洋务运动”、“百日维新”、“预备立宪”盖出于此,客观上促进了中国近代化。那么是否就可以说是“尽管有私利交织其间,但列强在推动中国走向近代化的路上确实做了很多实事,比慈禧、李鸿章、袁世凯等等做得多。”?
这就不得不涉及到了,“所有这些方面的成果应该归谁所有,能够归谁所有?”
列强的目的到底是什么?
历史事实说明,“因为只有使殖民地的近代化得以发展,列强才能向殖民地输出更多的产品,也才能从殖民地得到更多自己所需要的东西。”如马克思所指,“在东方殖民地,社会文明的成果不归他们所有,甚至连他们的劳动成果也不归他们自己所有。”中国不过是其垄断的商品倾销市场、原料供应基地和投资场所,以便列强获得最大化利益。
那么清廷的目的是什么呢?
不过是、一是可保“皇位永固”,二是能使“外患渐轻”,三是“内乱可弭” 。所谓近代化的成果,是为了维护清廷腐朽没落的统治,根本不可能彻底的改变产生“自然经济”的政治体制,只是寄希望于“嫁接”过来的“西方工业革命的成果”,以使“我满洲朝基永久确固”。
这种只提倡经济和军事等方面的改革,而极力避免或弱化政治改革,注定了失败的命运。
袁世凯的目的是什么呢?
袁世凯的起家可以追溯到甲午战争后的1895年,从胡燏棻那里接手 “小站编练新军”,并非1903年起。编练新军不过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洋务运动的推行而已,既是清廷的既定政策,非袁氏首创的一人之功。至于什么“巡警制度、机器造纸、织造、电灯、自来水、烟草企业”等等之类的,不过是继承了李鸿章的衣钵,“山寨”列强的“租界”和“租借地”而已。唯一超过同僚的就是把握“西学为用”的程度。因为“戊戌变法”将“西学”用的过度了,惹得慈禧老太后震怒,而被扑灭。但是,吊诡的是,“戊戌变法”竟是因倡导“西学”的袁氏“密告”而被镇压,其由此得首功受了慈禧的接见备受重用!到了八国联军侵华后,清政府命令袁世凯率军拱卫京师,袁氏只一边派少数兵力到山东、河北交界处虚于应付。一边派人与各国驻烟台领事洽谈,按照东南互保例达成协议,表示“中立”。不仅如此,而且还向逃亡中的慈禧进贡饷银、绸缎,两面讨好。而荣禄的4支“武卫军”全部崩溃,只剩袁世凯的武卫右军完整保存下来。这为袁氏日后挟重兵,窥伺国家政权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其攫取“辛亥革命”果实的手段,亦是此翻版。
历史事实说明,袁氏不惜一切手段,只为掌握实权为最终目的,别无他求。他所推行的“西学”成果,不过是为了假共和之名,以实专制统治之实。
清廷也好、袁世凯也好,他们的“西学”目的是维护一己权利之私欲,罔顾国家民族命运。中山先生则是与此势不两立,致力于打破这腐朽没落的政体,从而建立起产生近代文明的“共和国”制度。
现在再回头看看“尽管有私利交织其间,但袁世凯在推动中国走向近代化的路上确实做了很多实事,比孙中山做得多。”显得多么得幼稚和可笑!
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看法,是根本没有分清,主观动机和客观结果之间的关系!就如马克思所云,西方殖民主义者在东方“充当了历史的不自觉的工具”。
如果说,袁氏在近代进程中,超过了孙中山,那么是否可以说,李鸿章、张之洞的作用超过了袁世凯呢?
是否可以接着说,慈禧也超过了李张而人呢?
是否也可以再接着说,列强在推动中国进到化的路上所做的实事超过了慈禧呢?
如果以上成立,从列强到袁氏,推动中国近代化所做的实事,岂不是一个功劳大过一个?那么是否就可以说中山先生错了呢?如果中山先生错了,那么他毕生追求的“共和”政体就错了呢?
如果中山生的“共和”错了,那么就意味着“自由”就错了;
如果中山生的“共和”错了,那么就意味着“平等”就错了;
如果中山生的“共和”错了,那么就意味着“博爱”就错了。
那么就意味着产生西方近现代文明的政治制度错了。
总之,中山先生所致力的“共和”的历史功绩,是所谓的“实事”远远无法比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