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文为版主原创还是转载?应该是旧文吧。因为从文中没有看出马已执政的信息。
文中没有提到中山先生建国的“三部曲”---军政、训政、宪政。以笔者的渊博和功底独独遗漏了,很是令人诧异。孙先生提出的这个理论是为了最终实现建国的大纲和方略,彻底实行“三民主义”,不是一党独大的一党永久专政,它们有本质的区别的。
1905年同盟会的《军政府宣言》中将同盟会政治纲领的顺序分为三时期:第一时期为军法之治,军政府总摄地方行政,以3年为期限,第二期为约法之治,以6年为期,军政府授地方自治权于人民,而自揽国事之时代;第三期为宪法之治,军政府解除权柄,制定宪法,选举总统,召集国会。这是孙中山的宪政发展三阶段论的起始形态。
1914年孙先生在“中华革命党总章”里明确说:“本党进行秩序,分为三时期:一、军政时期:此期以武力扫除一切建立民国的障碍,奠定民国基础;二、训政时期:此期以文明法理,督率国民,建立地方自治;三、宪政时期:此期俟地方自治完备之后,乃由国民选举代表、组织宪法委员会,创制宪法。宪法颁布之日起,即为革命成功之时。”至此,军政、训政、宪政已具雏形。代替军法、约法、宪法之说。
1919年的“孙文学说”对“三期”有了进一步的论述和完善,其中明确提出了“五权宪法”。
我们再看看“维基百科”是怎么记述“三期”的:
军政时期:
民国成立之后内战不断,各地军阀割据,没有统一的政府,当初革命所倡导的主义无法顺利推行,民众亦处于战乱之中。于是孙中山在建国大纲中规划在军政时期,一切制度悉隶于军政之下。政府一面用兵力以扫除国内之障碍,一面宣传主义以开化全国之人心,而促进国家之统一。直到一省完全底定之日,则为训政开始之时,而军政停止之日。于是1917年成立广州军政府,直到1928年北伐成功才结束了军政时期。
训政时期:
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完成二次北伐,全国归于统一。于是国民政府订定《训政时期约法》,此时的“约法”相当于国家基本法。由当时执政的中国国民党实行“一党训政”。在1928年至1947年间,即为训政时期。
宪政时期:
1936年5月5日国民政府公布拟定了《中华民国宪法草案》 (即“五五宪草”)预备正式立宪。这是中华民国宪法的前身,它本来应该由制宪国民大会通过,但由于抗日战争爆发,制宪国民大会未能召开,立宪遂向后拖延。直到抗战胜利后,在1946年12月25日制宪国民大会议决通过《中华民国宪法》,1947年1月1日公布,同年12月25日施行。1948年5月20日,国民政府改组为总统府,国民政府主席一职也改为中华民国总统,中华民国正式进入宪政时期。
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宪政”的时间表其实并没有完全实施。期间应该是军政到训政的过渡期和训政时期的延续,是因为中共势力日炽,长存推翻国民政府为己任。国家战乱未平,实难真正推行训政以及宪政。其中必有军政以辅之,也就是勘乱时期吧。蒋公退守台湾,也是做了深刻的反思,太早行宪也在其中,过于宽松的限制给了中共极多的可乘之机进行全方位的渗透和宣传。也是蒋公在台湾推迟实行宪政的原因之一。直到了台湾的蒋经国时代,才真正意义上开始了宪政。在台湾实现了中山先生的梦想。
蒋先生其实是在山河破碎,内乱纷扰,外辱侵入的多事之秋,艰难的推行和实践中山先生“三期”理论,以期在中华大地全面实现“三民主义”!没有这个理念的执着坚持,就不可能有台湾的今天。“100年”文中,丝毫未见“三期”的踪迹,只是洋洋洒洒的痛陈“军政、训政时期”是为了“一党独裁”、“一党治国” 。也罢,就算是“100年”文中说的“独夫民贼”,那么高唱“民主”笼络人心,混乱民众认知的中共怎样呢?要想知道中共做了怎样的承诺,请看“历史的先声”这本书。
在这里我们暂且用言论自由作为注脚:中共建政初,刘少奇曾与毛泽东谈起承诺的言论自由。毛说:“难道忘了我们是怎样利用国民党的言论自由,打败了国民党?”。听后,刘沉默不语。
随后,所有报纸电台等等的媒体全部收为国有,全面由党来控制,实行了严格的新闻审查制度。
不知当初附和中共的宣传,摇旗呐喊痛斥“独夫民贼”的民主人士和进步学生做何感想?俗话说,“记吃不记打”。在日后的“双百方针”的引诱下,又有多少人中了“阳谋”呢?!一场“反右运动”波及了数以百万计的人群!其苦况不在这里复述了。至于历次的运动,也不赘述了!不只是能用“血的教训”来形容了!
就拿蒋公实践的孙先生的建国大纲和方略与中共的建政宗旨做对比,就拿这近百年来的血和泪的事实来做对比,到底谁是彻底实现了“一党治国”、“一党独裁”呢?
本人认为:抛开、割裂了中山先生的“三期论”,片面的论断“军政、训政”时期的施策为“一党治国”、“一党独裁”是不公正的,是错误的。以“100年”文者的广博知识和深厚的文字功底不会不知道中山先生的建国大纲和方略的,不会不知道蒋公是怎样艰难的实践之!因为文中也叙述了,产生“三期”论的原因和背景。至于为什么出此论断,只能是选择性失明的解释了,不得不让人怀疑是“奉旨”之作。
现再将文中的数个观点作我个人的澄清:
“这时,以极富组建革命党经验的列宁为首的“第三国际”和刚刚诞生的中国CCP,向孙中山伸出了援助之手,开始了第一次“国共和作”。在共产国际和中国CCP的帮助下,国民党开始了自上而下较为严密的组织建设和党军建立。 ”
第一次所谓“国共和作”,实际上就是“联俄荣共”政策。这里我就转载维基百科的解释:
联俄容共或称联俄联共是孙文晚年所推动,引入外援改造中国国民党、建立党军的政策。
由于国民党军事力量不足以抵抗军阀,两次护法运动均以失败告终,孙文认为必须建造自己的军队。在西方列强拒绝给予孙文援助的情况下,新成立的苏俄却口头宣布废除前沙俄与中国的部分不平等条约,利用中国国民党发展起来的组织输出共产革命。1922年8月,越飞到北京任苏联驻华全权代表,首先致函正在洛阳的军事实力最强的吴佩孚将军,希望建立合作关系,但遭到吴的拒绝。然后在上海与孙中山会面。与孙中山会面后发表“孙文越飞联合宣言”(孙越宣言),开始国民党与苏联及中国共产党(共产国际的中国分部)的合作关系。孙越宣言俄方表示会从外蒙古撤军,承认中国对外蒙古的主权,承诺不在中国进行共产革命,认为共产主义制度不适合中国国情,孙文与苏俄的关系才日益密切。
孙文在1923年(民国12年)与共产国际合作,苏俄方面给予孙文大量武器和财政援助,并派出军事顾问帮助孙文建军北伐。隔年,黄埔军校成立。在苏联的影响下,孙文同意中国共产党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中国国民党,史称“联俄容共”,共产党在后来将其称为第一次国共合作。共产党单方面称孙文的政策是“联俄、联共、扶助农工”(新三民主义),而这与国民党人对“容共”政策的理解并不一样。
1923年6月,中共三大确定了全体共产党员以个人名义加入中国国民党,并与国民党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方针。1924年1月20日至30日,孙中山在广州召开了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大会通过了共产党起草的以反帝反封建为主要内容的宣言,确定了“联俄、容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大会选举出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在25名中央执行委员中,谭平山、李大钊、于树德为中共党员;在17名候补委员中,沈定一、林祖涵、毛泽东、于方舟、瞿秋白、韩麟符、张国焘为中共党员。在国民党中央党部担任重要职务的共产党员有:组织部长谭平山、农民部长林祖涵、宣传部代理部长毛泽东等。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常务委员共三人,廖仲恺、戴季陶为国民党员,谭平山为中共党员。随后,全国大部分地区以共产党员和国民党员为骨干改组或建立了国民党各级党部。国民党的“一全”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正式建立。
孙文逝世后,共产党人受苏俄指使在国民党内部发展迅速,控制了国民党的诸多重要职务,引起国民党内激烈的政治斗争。在蒋中正率领的北伐军占领上海后,国民党在财政上不再需要苏俄的援助,在南京的蒋中正随即发动清党;武汉的亲共派首领汪精卫在偶然获得共产国际关于在中国行动策略的文件后,也开始清党。国民党的联俄容共政策到此结束。
中国共产党在同时针对国民党在上海、广州、南昌等地组织发起暴动叛乱,失败后进入农村地区发展,继续接受苏俄援助,进行颠覆当时国民政府的活动。
从以上史实来看,这叫帮助吗?连协助都够不上!应该是中共借助国民党发展壮大自己的势力,而实施中共高层日后讲的“挖心战术”---彻底颠覆国民政府而取代之,建立所谓“无产阶级专政”的红色政权。这叫什么帮助?此其一。
“一党独裁”、“坚持独裁,失去良机”。上述已做叙述,此其二。
对于国民党的台湾史,本人才疏学浅,甚是模糊;在这里无法评述,并不代表本人赞同其看法。此其三。
由于认为“100年”文中的“独裁”从立论、论证、论断,不仅选择性的取材,已失公正,而且皆与中共官方的定论惊人的“巧合 ”,所以对其“台湾论”深感不安,不敢轻易苟同。疑是“奉旨”之作。
此帖也算是替4楼的回复版主了。就写这么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