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话题
打印

无论你怎样看毛,恐怕谁也无法否认,他是绝对强人!

項羽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重定向自沐猴而冠

項羽
軍人
前3世紀
原名項籍
性別
出生前232年
楚國下相
逝世前202年
楚國烏江
國籍本為楚國人
配偶寵妾虞姬
親屬祖父 項燕
叔父 項梁
經歷
叛軍裨將
魯公
上將軍
諸侯上將軍
西楚霸王
代表作
鉅鹿之戰
彭城之戰
垓下之戰

項羽(前232年-前202年),名,字,古代中國將領,下相(今江蘇省宿遷市宿城區)人,後遷吳中(今江蘇省蘇州市)。秦末時被楚義帝封為「」,在前207年的決定性戰役鉅鹿之戰中統率楚軍大破秦軍,秦亡後自封「西楚霸王」,統治黃河長江下游的九郡,後在楚漢戰爭中的垓下之戰劉邦所敗,逃亡至東城被殺。《史記·項羽本紀》稱項羽在烏江(今安徽和縣)自刎而死。

項羽的勇武天下無敵(中國歷史對其有「羽之神勇,千古無二」的評價),他是中國數千年來勇猛的勇猛將領,「霸王」一詞,專指項羽。

目錄

 [隐藏]

[編輯]經歷

[編輯]家世出身

項羽是項燕的孫子,楚國的貴族。項羽家族乃楚宗室,項氏來源於楚國王室羋姓,後被封於項地,所以以地為氏。[來源請求]

項羽的祖父項燕是楚國將領,在秦滅楚的戰爭中陣亡,其祖先項氏多人也是楚國將領。項羽本人據載是重瞳[1]即雙眼各有兩個相疊瞳孔,是中國傳統上認為的聖人異相,之前重瞳者,有傳說帝王春秋五霸晉文公

項羽身長八有餘(《漢書》中記載為八尺二寸),力能扛鼎,才氣過人。

[編輯]少有大志

《史記·項羽本紀》說項羽「少時,學書不成,去,學劍,又不成。」其叔父項梁因此不滿他,羽說:「書足以記名姓而已。劍一人敵,不足學,學萬人敵。」於是項梁不教他讀劍術,改教他兵法,但項羽略知大意以後,便不肯全部學完。

後來項梁因故殺人,躲避仇家,連同項羽逃亡到(今江蘇南部)定居。秦始皇巡遊會稽吳中(郡治在今江蘇蘇州)時,項羽跟項梁一起旁觀皇帝出巡,羽說「彼可取而代之」,嚇得項梁急掩其口,從此對項羽另眼相看。

[編輯]起兵反秦

秦二世元年(前209年)七月,陳勝吳廣起兵反秦,到了九月,會稽守殷通打算反秦,找項梁商議,但項梁和項羽殺了殷通。史書記載當時項羽在殷通府中殺了數十到一百人左右。項梁在吳縣(今蘇州)自行舉兵反秦,不久便召集了精兵八千人。項梁自任為會稽守,項羽則任裨將。

後來項梁率領八千烏程兵(即是那八千江東子弟兵)渡過長江,得到一些反秦軍隊的歸附,兵力增至六、七萬人,進駐下邳。項梁採納范增的建議,在民間找到楚懷王嫡孫熊心,立他為楚王,仍號「楚懷王」,以爭取楚地民心。

[編輯]鉅鹿之戰

主條目:鉅鹿之戰

項梁後來在定陶之戰中被秦將章邯殺死,章邯其後率軍攻趙國,大敗趙軍,趙王趙歇退至鉅鹿(又名巨鹿)。楚懷王自定陶敗後遷都彭城,任命宋義上將軍,項羽為次將率兵救趙,並封項羽於魯國,稱公。懷王與諸將約定,「先入關中者」封王。[1]

宋義軍到達安陽後停止前進,在當地停留了四十六日。項羽建議進兵,但宋義不接納,項羽便殺了宋義,楚軍諸將不敢反抗項羽,擁立羽為假上將軍。項羽派人稟報楚懷王,懷王便任命項羽為上將軍。前207年,項羽進兵鉅鹿,先遣英布蒲將軍兩將率二萬人渡河擊秦軍,項羽隨後率其餘楚軍渡河,命令部下在渡河後砸碎子與鑿沈隻,意謂不得勝就沒退路,只有死,後世稱之為「破釜沉舟」,意謂決一死戰的意思。最後項羽九戰九勝,據司馬遷史記》記述,楚軍無不以一敵十,大破秦軍三十萬。當時帶領援兵的諸侯僅作觀戰(即成語「作壁上觀」),項羽轅門召見時,諸侯全部嚇得跪行,無一敢抬頭看項羽(膝行而前,莫敢仰視)。項羽成為「諸侯上將軍」,為各路諸侯軍隊的統帥。

將軍章邯其後率所部向項羽投降,項羽擔心降兵可能生變,於是命楚軍在一夜間在新安城南坑殺掉秦降兵二十餘萬人,但卻沒有殺死仇人章邯、秦長史司馬欣都尉董翳,打算以章邯等人來治軍秦朝的舊帝都

[編輯]進入關中

項羽繼續向關中進軍,但沛公劉邦已經搶先了一步佔領秦都咸陽,劉邦的部下左司馬曹無傷派人向項羽說「沛公欲王關中,使子嬰為相,珍寶盡有之。」項羽大怒。當時項羽統率四十萬軍隊,而劉邦只得十萬人。[1]范增遊說項羽鏟除劉邦,項羽在鴻門宴請劉邦,但席間沒有殺他,劉邦平安地離去,後世稱此宴為「鴻門宴」。前206年,項羽進入咸陽後,殺秦降王子嬰,焚燒秦宮(不是阿房宮),大火維持三個月,他經過的地方「無不殘破」,關中人民對他大為失望。

[編輯]自立為王

這時韓生勸說項羽留駐關中,可成就霸業,兩人的對話引出了一些後世常用的成語

[編輯]錦衣夜行

項羽沒有留在關中的打算,他說:「富貴不歸故鄉,如衣繡夜行,誰知之者。」此為成語衣錦還鄉錦衣夜行的由來。

[編輯]沐猴而冠

韓生因為項羽不留關中,批評項羽:「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項羽聽說後烹殺了他。[1]

之後,項羽尊懷王為楚義帝,仗著滅秦功高,另行分封天下。項羽自立為「西楚霸王」,統治梁楚九郡,定都彭城。他把原來六國的土地封給有功的部下和其他反秦軍將領,而原有的魏王豹趙王歇、燕王韓廣、齊王田市則被徙封到偏遠地方;又違背與懷王之約,把原本應為劉邦所有的關中,封給章邯司馬欣董翳三位秦朝降將,將劉邦封到漢中當漢王。這些不當的分封措施,使得一些人對項羽不服,埋下了日後項羽多面受敵,因而失敗的種子。

不久項羽把義帝徙至長沙郴縣,暗中命人在半途殺死他。同年田榮起兵自立為齊王,又派兵支援陳餘擊敗常山王張耳,陳餘復立代王趙歇為趙王。

[編輯]楚漢戰爭

主條目:楚漢戰爭

前206年,漢王劉邦出兵佔領關中,項羽因為正在討伐田榮,沒有全力攻擊劉邦。前205年,漢軍趁此機會聯合五國諸侯軍隊共五十六萬人攻楚,佔領彭城,項羽聞訊自齊地率三萬精兵回救,在彭城之戰大敗漢軍,漢軍損失士兵二十餘萬人,睢水中的屍體甚至堵住了江流,劉邦被楚將丁公放走,僥倖逃脫。

項羽率兵向西追擊,漢軍堅守滎陽,令楚軍無法再向西前進。前204年,滎陽危急,漢將紀信扮成劉邦出城投降,劉邦趁機西逃,項羽知道中計後大怒,燒死紀信,楚軍不久攻佔滎陽。

此後楚漢兩軍在今河南省地區成拉鋸局面,然而韓信所率漢軍在黃河以北地區屢勝,彭越也率領部眾侵擾楚軍後方,糧草補給受阻,形勢開始對項羽不利。

前203年,楚漢議和,平分天下,以鴻溝為界,西歸漢,東歸楚。項羽率軍東歸,劉邦不久背約,出兵攻楚。劉邦約定韓信彭越合擊項羽,可是二人卻按兵不動,結果劉邦在固陵被項羽打得大敗。劉邦一方面固守,另一方面以事成後裂土封王利誘韓信及彭越出兵,終於使他們帶兵會合劉邦。

[編輯]烏江自刎

 垓下歌
 
 項羽 
 
 力拔山兮氣蓋世 
 
 時不利兮騅不逝 
 
 騅不逝兮可奈何 
 
 虞兮虞兮奈若何 

前202年初,漢軍三方共四十萬在垓下包圍了糧食不足的項羽軍隊,並讓士兵以楚地方言唱歌,讓項羽軍誤以為他們的家鄉已經被漢軍掌握。這「四面楚歌」心理戰術,使項羽的軍隊軍心渙散。項羽和他寵幸的虞姬在此際唱出了著名的《垓下歌》後,項羽率精銳騎兵決定突圍。

項羽率八百餘人突圍,漢軍以灌嬰帶五千騎兵緊追不捨。渡過淮水以後,項羽的騎兵只剩下百多人。項羽在陰陵迷路,向路邊的農夫問路,農夫謊報路徑,使項羽軍迷失在大澤當中。

項羽到達東城時只剩28騎,被漢軍騎兵追至。項羽思量自己不能脫身,於是對部下表示一切都是上天的安排,並非是自己作戰不力的責任,然後帶領自己的騎兵突擊,殺死了漢軍的一個將領,漢軍的騎將「人馬俱驚,辟易數里」。由於項羽把騎兵分成三隊,漢軍不知道項羽真正的位置,只能分散軍隊包圍。項羽又突然衝下去,殺死了漢軍的一個都尉,殺傷近百人,自己的二十八人只損失兩個,以此作為自己強悍戰鬥力的證明。

項羽退至烏江,烏江亭長預備了船給他渡江,但項羽說他以前帶領江東八千子弟兵渡江,如今竟無一人可以回來,沒有面目見江東父老,所以不肯渡江。項羽命令士兵全部下馬步戰,最後楚軍全部戰死,項羽獨自力戰漢軍,殺數百人,但也受了幾十處傷。這時他看到老朋友呂馬童,便說「聽說劉邦用千金的價格、萬戶侯的地位懸賞我的人頭,我就做個人情給你吧」,然後自刎而死。項羽的屍體為呂馬童、副將王翳等五人所得,他們各自得到獎賞。項羽死後,西楚其餘地方皆向漢投降,因項羽封魯,故地遲遲不肯投降,直到漢軍出示了項羽首級之後才肯投降。

之後,漢王劉邦在穀城(今山東省濟南平陰縣)以魯公禮安葬項羽,並親為發哀,哭之而去。

[編輯]部下

  • 項伯項籍的伯父,劉邦稱帝賜姓劉,改名為劉纏,封射陽侯。公元前192年去世,其嗣子有罪,不得繼承其爵位,國除。射陽位於今江蘇寶應射陽湖鎮一帶。
  • 項莊項籍堂弟。
  • 項聲
  • 項它,項羽敗亡後歸漢,賜姓劉,漢高祖七年(前200年)封平皋侯,孝惠五年(公元190)年去世,諡煬侯,子共侯劉(項)遠嗣。漢武帝元鼎五年,侯項勝坐酹金免。
  • 項悍
  • 項冠
  • 項嬰,被項籍派往張耳當監察官,後被張耳所殺。
  • 范增,項籍的軍師,後來不受項籍信任而離開。
  • 龍且,項籍麾下大將。
  • 英布,項籍麾下大將,被封為九江王,後來投靠劉邦
  • 陳平,本魏王咎的太僕,屢次勸諫魏王咎而不被採用,離去。項羽過來後投項羽,隨項羽入關,賜爵平爵卿。楚漢戰爭開始,殷王反楚,陳平率軍平定。不久,漢軍再次進攻殷王,殷王再次降漢,項羽大怒,遷怒於當初平定殷王的人並要殺他們。陳平於離開項羽投奔劉邦
  • 韓信,項籍麾下執戟郎,不被重用而投靠劉邦
  • 鍾離昧,項籍麾下大將,西楚滅亡後為韓信所殺。
  • 季布,項籍麾下大將,西楚滅亡後由夏侯嬰推薦仕。高後時期阻止朝中的主戰派對匈奴用兵,被呂后採納。漢文帝初期出任漢朝的經濟大省河東郡的太守。
  • 蒲將軍
  • 桓楚
  • 周殷,項籍信任的親信,任大司馬垓下之戰前倒戈於劉邦
  • 呂馬童,項籍的同鄉,後來投靠劉邦
  • 利幾,項籍的部下,西漢時為穎川侯,後來叛亂不成,下落不明。
  • 叔孫通,於彭城之戰後投靠劉邦
  • 虞子期,項籍之妻虞姬的兄長。
  • 武涉,項籍麾下的論客,曾往韓信處勸降,事不成。
  • 丁公,項籍麾下騎將,季布和季心的同母異父兄弟,於彭城之戰放走劉邦西漢時被劉邦斬首。

[編輯]歷史爭議

由於《史記·項羽本紀》、《史記·高祖本紀》及《漢書·灌嬰傳》有提及項羽「身死東城」、「追殺項羽東城」等,有人認為項羽是在東城自刎而不是烏江,[2]但其觀點沒有被廣泛接受。

[編輯]文化影響

項羽的武勇和其個性為漢民族千古流傳。項羽性格剛烈,甚至剛愎自用,最終落得失敗的下場。但他寧死不願愧對江東父老,和他與虞姬悲壯美麗的愛情,也為歷代追思,是「霸王」一詞的專屬者。

中國傳統戲曲中多有與項羽有關的內容,如近代京劇中有名劇霸王別姬

由於項羽在江邊自盡,後人將他尊為諸「水仙王」之一,希望項羽的英靈可以保佑漁民及水上運輸、貿易的安全。

[編輯]評價

史記》作者司馬遷在書中批評項羽:「自矜功伐,奮其私智而不師古,謂霸王之業,欲以力征經營天下,五年卒亡其國,身死東城,尚不覺寤而不自責,過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豈不謬哉!」但是,司馬遷在史記中仍然把項羽的傳記列為本紀,與歷代中國最高統治者平級,是唯一一個享此殊榮而無帝王(皇帝)銜頭的人。少數史學家甚至有提出司馬遷可能在影射秦漢之間還存在一個楚朝,可因為存在時間太短以及被漢朝文禁而被慢慢淡出歷史,當然這些推測因為缺少其他佐證而無法成為主流。

項羽的主要軍事對手韓信曾批評項羽為:「遇強則霸的匹夫之勇,和遇弱則憐的婦人之仁。既不能任用賢能將帥,又曾遷逐楚義帝,用兵趕盡殺絕。雖名為霸王,其實民心盡失。」

唐代才子杜牧有詩《題烏江亭》:「勝敗兵家事不期,包羞忍恥是男兒。江東弟子多才俊,捲土重來未可知。」

北宋王安石與杜牧的看法恰恰相反,他在《題烏江亭》說:「百戰疲勞壯士衰,中原一敗勢難回。江東子弟今雖在,肯與君王捲土來。」

宋代詞人李清照詩讚云:「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張獻忠曾經評歷代帝王,以西楚霸王為第一。

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毛澤東云:「宜將剩勇追窮寇,不可沽名學霸王。」在1964年的一次談話中,毛澤東進一步指出項羽戰敗的三個錯誤:鴻門宴不聽范增的話,放走劉邦;機械遵守鴻溝協定;以及建都徐州(當時叫彭城

[編輯]參考資料

  • 《史記·項羽本紀》
人具有正義的能力,使民主成為可能;人具有不正義的傾句,使民主成為必要一一尼布爾Reinhold niebuhr

TOP

发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