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说《攘外必先安内》
马拉多纳刀锋 2009年3月22日
(笔者按:此贴,本为自己对“小剑仙”《
老蒋的攘外必先安内是对还是错?》一文的回贴。刚回看此贴,看到雅典先生建议,将此回贴作为主题贴发出。想了想,可能确实值得再进行讨论。故发之。)
其一:当然必须是先安内,然后再攘外。无论是中华民国政府安内,还是中 共安内,都是必须先安内的。因为外之强敌当前,从国家民族高度讲,必须安内对外。国共第二次合作后,就是安内了(各地军阀名义是都是听从中华民国政府的,名义上内是安的)。就是这个安内后,中国仍然无法同日本相抗衡,半壁河山沦陷。要是不安内,更是如何抵抗日本之侵略?虽然中 共军队出工不出力,对于抗日有一定影响;但是,就是中 共军队全力出击,也是改变不了抗日大局的,还是山河破碎。这点必须承认。同时我们必须承认,不是中国战胜了日本,而是强大无比的美国。中国是战胜国,但没有战胜日本。
其二:安内不一定是武力消灭对手。先是民国政府和国民党必除中 共,遂有四•一二和七•一五事件;遂有政府军队多次围剿中 共苏区之举。到后来抗日胜利,政府和国民党对中 共则是招安——但中 共则必欲取而代之。双方经过谈判,最终没得谈了(虽然签订了一个双十协定,根本没有任何作用),就出现了内战。民国政府军队一败涂地,遂鼎定今日之两岸现实政治局面。
其三:四•一二怎么评价?中 共当时有没有生存权?这是民国政府安内政策评价的关键。其实到了日本威胁日渐增加,政府与中 共,谁安内,从整个国家民族来看,都有了合法性,当然政府的合法性是绝对的,权威的;而中 共则是一定性的(就是说中 共当时完成安内,对于抗日也是有客观推进作用的)。站在全局看,当然中 共应该服从政府,共同抗日;而政府则容共,以后再讨论中 共地位——事实上,西安事变后,历史就是这样发展的。关键就是民国政府最初翦除中 共的历史合理性问题,先进性问题?——要站在当时历史和现在的高度来看。至于民国政府剿除中 共的合法性,根本没有任何必要讨论。不管什么贤明或者暴虐政府,对于武力夺取政权的对手,都有权回击以求自保的。政府当然有权力消灭一切武装反对派;就是暴秦,镇压各地起义军,在法理上都是天经地义的。
其四:四•一二时,日本威胁还不太大;因此主要矛盾就是安内,还不是“救亡图存”。秦统一中原,历史上是留下很高地位的,因为结束了列国相残的至少三百年乱世。那么中国当时的历史背景是什么呢?也是自清末以来的内忧外患。这时历史英雄人物的最大任务,就是对内结束这种内部军阀林立,没有强大的中央政府之局面;对外广结盟友,共同抗敌。谁做到了这点,就是历史的有功之人。那么从这个角度上说,蒋中正基本统一中国(中 共还在;有些军阀还在),结束南北二个政府对抗(取得并伐战争胜利),结束军阀混战(取得中原大战胜利等),不都是对历史的巨大贡献吗?
其五:且先不讨论当时蒋公翦除中 共的政治理由等等是否正确;单光论其统一中国之用心,至少应该肯定。只是可惜因为历史的偶然性,由于西安事变而导致中 共得以继续生存,使其功亏一篑矣。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有历史的必然性在内。张学良为什么要发动这次政变?不就是为了保证自己的军阀地位?而这是历史遗留问题,蒋公根本无能为力。这只是举一例而已。试想,如果蒋公能够调动所有全国军队,何致于一定要用自己的中央军,远征各地,使得作战力大减?如果地方军阀能够看得清,看得远;甚至没有军阀存在;都能够出工出力,那么中 共军队亡命之途中,早就可能多次全军覆灭了,就都没有中 共的立锥之地了。
其六:马后炮。蒋公自苏联考察归来,就对G党及其理论不以为然,认为这是个邪恶的政党和思想。从世界包括中 共的历史实践来看,蒋公的历史眼光何其深邃!现在有谁认为,中 共政权比民国政权,具有历史制度的先进性呢?
总结:从国家民族的角度看,政府安内搞日是完全正确的。从政权角度看,民国政府剿杀中 共,也是具有无可争议的法理正统。从历史的实践看,更是证明蒋公的洞若观火的先见之明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