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话题
打印

【案例讨论第一期】私人领域的胡作非为,算什么?

本主题被作者加入到个人文集中
有个原则  就是你的行为对别人的伤害

如果你的道德底线伤害了别人的道德底线   你就需要负责

比如人犬性交,假如只有你知狗知别人不知就是无责  公开了就麻烦了  

TOP

回复 3# lbfox 的帖子

人兽是涉及伦理问题  不单单是自由问题

其实道德的底线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就同性而言现在就有松动的迹象,

TOP

自由:人与人

伦理:人与兽

用自由解释伦理

还是那句话:比如人犬性交,假如只有你知狗知别人不知就是无责  公开了就麻烦了

孩子无意看到和故意让孩子看到是不一样

TOP

未知的地方就是探索的地方  就是有争议的地方

现在讨论私人领域   以后科技发展了或许也会讨论内心的想法

兽交 乱伦  转基因  克隆人

讨论吧  

TOP

回复 13# lbfox 的帖子

你要讨论人与兽   时不时的扯土匪干啥?

有些乱:人与人+人与兽+土匪

扯吧

TOP

塾师艳遇(人与兽)


  有一位私塾老师,性情乖僻,喜欢以严苛的礼教来管束学生,学生都深以为苦。但这位塾师在地方上颇有正人君子的名声,让人挑不出缺点。


  塾堂后面有一座花园,某夜,塾师在月下漫步,瞥见花丛间隐约有人影,当时久雨刚晴,土墙略有倾圯,他怀疑是附近来的偷菜贼,於是近前查看。结果发现一位美女从藏身的树后现身,跪下来说:“我是一名女狐,因敬畏老师方正,不敢接近,才利用晚上来摘花,想不到还是被老师撞见,恳请老师高抬贵手,原谅小女子。”


  美女说话时,柔声婉语,眼波流转,百媚俱生,塾师不禁为之目惑神迷,於是出言挑逗,而美女也婉转相就,跟他走进内室,并且说:“我能够隐形,来无影去无踪,即使有人在旁,也看不到我,只有老师您看得见,所以不必担心那些顽皮的学生。”於是两人上床颠鸾倒凤,欢畅无比。


  到了天快亮时,塾师催促美女离去。美女说:“即使外面有人,我也能从窗隙溜走,老师您不必过虑。”不久,天光大亮,太阳都照到窗户上了,学生们已陆续进入塾堂,美女却还在床上垂帐高卧,塾师这时心里七上八下,但还希望别人真的看不见她。


  不久,塾堂外头忽然说有某某老鸨要来接她女儿回去。於是美女立刻披著外衣从内室走出,大辣辣地坐在塾堂上整理头发,然后对塾师敛衽一拜,说:“因为没有带化妆用品,我要回去梳洗,改天再来拜访老师您。”说著就伸手向塾师索取昨晚的夜度资。


  原来这位美女乃是当地新来的一位妓女,学生们买通她,要她谎称狐狸精来迷惑塾师,让他出丑。塾师在知道真相后,极为沮丧。在学生们早课完毕,回家吃早餐时,塾师就收拾行李,不告而别。

TOP

回复 16# lbfox 的帖子

歪过来又歪过去,重心正是关键

此楼不会塌,鉴定完毕

TOP

素材:先有鸡还是先有蛋

TOP

民主成为独裁的工具的前提是独裁的存在

独裁存在了,其实就没有了真正的民主;独裁的民主是谎言的洗脑的被蒙蔽的民主


不扯土匪行不行?

TOP

对于乱伦:就是怕乱了辈份  到时候分不清;其实先祖就是这么走过来的;也算是复古吧

对于兽交:这个是未知区域,还需探索,也许能进化出别的东西

本人对于狮虎兽和虎狮兽颇为关注,你说出这个主意的人属于乱伦的人吗?

TOP

回复 50# lbfox 的帖子

床帏内外


  中州地方某大户人家的一位年轻仆人,无缘无故竟自动辞职回家。人们问他是嫌工资太少抑或主人过分严厉?他却说:“工资并不微薄,每月三十余贯钱;而主人是温和又慈祥,从未呵责过我。我待不下去主要是因为有一件差事担当不起。”


  大家问他是什么差事?他说:“每天晚上都有一位老妇人将我带进内房,只见房内床上帏帐低垂,一个女人躺在帏幕中,下半身裸露於帐外,老妇人要我和那女人交合。每天晚上要跑两三个地方,场所不定,但情况都一样。我看那些女人的身体,老的、年轻的都有,事后也给我丰厚的馈赠,但始终无法看到那些女人的庐山真面目。每天晚上都如此这般,我实在无法支持,才不得不自动请辞。”

TOP

回复 53# lbfox 的帖子

唉  ,农民就是可怜,不懂鸟语,还得摆渡


nothing is impossible:一切皆有可能  


唉........................

TOP

56漏58漏  黄 河水大 法师 说的不错  

TOP

回复 61# nkpoper 的帖子

这个楼还能接上?

那么我也接个59楼:有些乱,头晕,从头捋捋  

TOP

回复 62# lbfox 的帖子

五毛行为是为了五毛,是有强制性的

TOP

捋捋:从兽交 到 自由 到 乱伦 到 民主 到 基督 到 五毛 到 黄河水 到 小龙女

TOP

回复 68# lbfox 的帖子

看来你找到答案了,扯了一天的蛋,结果是“用不着处理”

洗洗睡吧

TOP

回复 70# lbfox 的帖子

俺没有文化,太大的道理也说不出来;记得有句老话:家有十五口七嘴八舌头

只剩一个人的时候就统一了

TOP

刚才去看“旧新闻报”如下一则:

重庆7名女警5.7万针绣党旗 献礼中共十八大】《红岩》中,江姐和狱中姐妹在重庆歌乐山下绣红旗表达对党的忠诚。如今,重庆7位女民警用90支蚕丝线,每支20根,每根80厘米,耗时数月,将一面缝制了5.7万针,长144厘米、宽96厘米的蜀绣党旗绣制完成,献礼党的十八大。


看看人家是怎样扯淡的,一扯就是数月,好大一个蛋呀;你妈拿着工资就是干这个呀;就算是业余时间,你妈的去学雷锋呀

这蛋扯得......真他妈大.................

TOP

嗯  扯淡的性质变了  成斗鸡了  

TOP

都说过斗鸡开始了   你还不信   

TOP

回复 174# telos 的帖子

NK确实比你有水平   

TOP

回复 177# telos 的帖子

你的确与老黄有一拼  

TOP

少数人的权利”:南京换偶案一辩


 


对于炒得沸沸扬扬的南京副教授马尧海换偶案,诸位挟两千年道德之优势,铺天盖地媒体之口水,已经把那个人骂了个狗血喷头灵魂出窍了。这里,对大家的漫骂泼点冷水,说点另类的话吧,只当给您清毒败火。别义愤于人家换偶,却自己伤肝,不值!


 



我曾在九年多前读过一篇中国学者丁林写的短文,叫《少数人的权利》。文中介绍了一个生活在美国称之为“阿米绪”的宗教群体。这个宗教群体源于16世纪欧洲宗教改革运动,后来由于其教义与罗马天主教和新教不同而受到来自两方教会的迫害,最后流落到美国。他们大部分散居在宾夕法尼亚和俄亥俄州,这是当时北美大陆最好的农业地区,而他们在欧洲时就是最出色的农夫。经过五百多年的变革,社会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而阿米绪却因拒绝变化而几乎成为当代的“文化化石”。其最大的特点就是一切从古:服装,不论男人的礼帽衣裤还是女人的衣裙,一律黑色,女人只在喜庆日子里加一方纯白的方巾,他们看上去就像从欧洲古典油画中走出来的古代村民;《圣经》,只读老版的;语言,保留着高地日尔曼语;居室,按老式农舍布置,屋旁是巨大的谷仓,屋后停放的是黑色的小马车;家具,一律老式,绝无一件电器用品,也从不用电(唯一妥协的是在马车晚上上路时用干电池灯作尾灯,因为涉及公众安全而油灯又不够亮);农具,只用畜力和传统农具,一律拒绝使用拖拉机和任何新式机械;交通工具,只用马车,绝不使用汽车。由于阿米绪是散居于普通人中的,所以你会在他们所居住的区域内看到一种十分奇特的景象——柏油公路上,汽车慢慢地跟着阿米绪人黑色的马车后面行进(你大可放心,阿米绪人决不上高速公路的);——在有拖拉机、收割机、喷灌机服务的大片农田旁,常有同样是大片的由畜力服务的阿米绪人的农田。这个几乎拒绝一切现代化的宗教群体就是以这样离群的方式生活在最现代化的美国。如果这就是生活的全部,也许阿米绪人与现代文明还不会有太大的冲突。但阿米绪人顽固的宗教信仰观念还是给声称“少数服从多数”的现代民主社会带来了麻烦,一是战争与和平,二是子女教育。


 



阿米绪人是绝对的和平主义者,他们坚守着不动刀兵的信仰。这个信仰使他们与美国的征兵法之间产生了激烈的冲突。一战期间,不少阿米绪年轻人被迫入伍,甚至被迫拿起了枪。但对他们来说,不管什么理由,战争都是不可接受的。所以阿米绪人抗拒军令者甚众,自然受到诸多的惩罚,但他们在被捕入狱后从不屈服。甚至还有宁愿抗拒军令被长官枪毙也不上战场,和明知被捕必死无疑但因为受不了见死不救而去救追捕自己的人的事例。到了二次大战时期,由于作为众多阿米绪人祖先故乡的德国成为美国的主要敌对国,阿米绪人的反战举动被其他美国人怀疑其真实的目的是维护母国利益。结果,在一片质疑声中,一向不愿抛头露面的阿米绪人派出了代表在国会听证会上宣誓作证,声明他们的反战仅仅是出于其宗教信仰,他们反对的是战争本身,而不论其交战国是谁,也不论其战争的原因是什么。就这样,多数人向少数人作出了让步——阿米绪人被称为“良心反战者”,他们必须服的兵役可以用在自己教会管理的农庄中从事两年的无报酬服务代替,称为“自愿性服役”。美国当局在当时能做出这样的决定是很不容易的,战争在进行中,作为多数的其他人愿意用自己血肉之躯去为一些声称是“和平主义者”的“少数”抵挡敌人的子弹,而其原因仅仅是因为要尊重他们的宗教信仰。


 



说心里话,在读这篇文章之前,我曾经也偏颇地认为,民主制度就是投票,就是少数服从多数。但这个故事却告诉我们,成熟文明的民主制度,不仅仅是少数服从多数,还应该包括多数对少数的尊重,多数对少数的宽容,多数对少数自由和权利的不侵犯,多数对少数的不压迫。用学者丁林的话说,就是“在99.9%的一致之下,仍要为0.1%的异见留下呼吸的空间。”这表面上是一个政治伦理问题,其实是有深刻的社会意义的。试问,人类历史上的哪一项文明进步不是起源于少数人的洞见和创新?!


 



我必须声明,我以阿米绪人的例子来说事,并不表明我赞成所谓的换偶,我也接受不了,但仍然觉得要尊重不同于我们生活方式的人,仅此而已。一个社会文明的标志是公民个体和社会的理性,而不是圣人满街走。一个靠圣人情结支撑的社会跟一个人性泛滥的社会一样,都是极不正常的。道德是一种内在的自我约束,换句话说,它是一件极个人的事情。所以道德这样东西本是自己内心之事,是要对自己的心有所交代。在心之外,本无所谓道德与不道德,因为道德只须自家操持洒扫。如果道德变成了强势人群对一小部分弱势人群的讨伐鞭挞,道德就变味了,就演变成了公共暴力。成熟的社会不应该把人的内在的圣凡与否,作为个体外在的两极评价尺度,这跟我们过去把人简单地区分为好人和坏人没什么分别。


 



当今的社会伦理生态,就像明末的老愤青李贽抨击朱程官方理学时说的,个别大人物坐在高高的讲台上,在道德的大纛下净干着些男盗女娼的勾当,那身形与背影其实是相当丑陋的。我们放着这些个丑陋的所谓大人物不去抨击和批判,却高高扬起道德的鞭子朝一个小小的副教授身上往死里抽,这算什么本事?这跟阿Q 惹不起赵秀才之流,转过身却去摸尼姑的脑袋而获得心理上的强势补偿有什么区别?



所以,理性,而且只有理性,才是我们这个社会和这个社会的人,从转型期走向成熟期的唯一尺度。

TOP

楼主都跑了  你们倒是还挺热乎的  

TOP

发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