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征,娶契和氏女,生昌祖,昌祖为陈国大夫。昌祖生彤德,彤德曾孙硕宗,被周康王赐采邑于苦县(今河南鹿邑县东十里)。到五世孙乾(字元果)时,当了周朝的上御史大夫。他娶益寿氏女婴敷,生下李耳(字伯阳,又称老聃),于周平王时任太史。
赵郡李氏与陇西李氏同是秦朝司徒/御史大夫李昙之后裔。李昙幼子李玑是赵郡祖先,李昙长子李崇是陇西祖先。
陇西,陇山之西。陇西郡,秦朝设置,治狄道(今甘肃临洮县东北),晋朝徙治襄武(今甘肃陇西县西南),唐朝废掉陇西郡。
陇西李氏的始祖李崇,字伯枯,陇西太守、南郑公,生二子:长曰平燕、次曰瑶。李瑶字内德,南郡守、狄道侯,李瑶子李信,字有成,大将军、陇西侯。李信子李超,又名李伉,字仁高,汉大将军、渔阳太守。李超长子李元旷,侍中;李超次子李仲翔,河东太守、征西将军,讨叛羌于素昌,战殁,葬陇西狄道东川,因家焉。李仲翔子李伯考,陇西、河东二郡太守。李伯考长子李尚,成纪令,因居成纪;李伯考次子李向,范阳房始祖。李尚子李广,西汉飞将军。
李广长子李当户,李当户的遗腹子李陵,却成了有名的汉奸。李陵被匈奴俘虏,汉武帝将李陵家族满门抄斩,李陵被迫投降了匈奴人。右贤王把公主嫁给了李陵,封李陵为右校王,并且赐姓拓跋氏。李陵的后人经过了12代之后,又回到故乡陇西成纪来了,并且复了汉姓叫李富,李富在协助鲜卑拓跋部建立北魏政权的斗争中,立下了汗马功劳,最后在太武帝时与同屠各的战斗中死难。李富子李斌继任父职,领兵定居在高平(今宁夏固原)。李斌的儿子李文保虽然早卒,但是李文保的儿子中却有几位十分能干,如李贤、李穆和李远等,备受西魏皇帝的恩宠。例如李贤进爵为河西郡公、河-洮两州总管等;李穆进爵安武郡公;李远是府兵12大将军之一,封阳平公,后来进封柱国大将军。李贤儿子李崇在隋代周的战斗中牺牲,李贤另一个儿子李瑞则战死在北周灭北齐的战场上。李穆初为宇文泰小将,但长寿过人,凭着多年积功,在周末时已位居柱国大将军,手中握有重兵,581年,辅佐汉族杨坚代周建隋。隋末炀帝听信方士的“当有李氏应为天子”这一谶语而尽诛李穆子孙。
李广次子李敢,作战勇敢,曾夺得匈奴左贤王的旗鼓,被封为关内侯,代其父为郎中令。不久李敢为报父仇,击伤了大将军卫青。卫青的亲戚骠骑将军霍去病挟隙报复,射死了李敢。李敢长子李禹,字子道;李敢次子李忠,顿丘房始祖。
禹生丞公,河南太守;生先,字敬宗,蜀郡北平太守;生长宗,字伯礼,渔阳丞;生君况,字叔平/子期,博士议郎、太中大夫;生本,字上明,郎中、侍御史。李本长子李次公,字仲居,巴郡太守、西夷校尉;李本次子李恬,渤海房始祖也。李次公长子李轨,字子逸,魏临淮太守、司农卿;李次公次子李潜,申公房始祖。
轨生隆,字彦绪,长安令、积弩将军;生艾,字世绩,晋骁骑将军、魏郡太守;生雍,字杰熙,为晋朝济北、东莞二郡太守。李雍长子李伦,丹阳房始祖,李伦子李盖是安邑房始祖;李雍次子李柔,字德远,北地太守。
李柔子李荅,字季子,前凉张骏、天水太守,武卫将军,安西亭侯。李荅子李昶,字仲坚,凉太子侍讲。
李昶生李嵩,字玄盛,西凉武昭王兴圣皇帝,汉朝飞将军李广的十六世孙。
398年,后凉吕光末年,后凉建康(今张掖西北高台县)太守段业,乘吕氏争夺王位、互相火拼的机会,叛吕自立,建立北凉。敦煌太守孟敏投降段业,被任命力沙州刺史。此时李暠担任沙州治下效谷(敦煌东北)县令。不久,孟敏死,李暠任敦煌太守。是年冬,段业的北凉被沮渠蒙逊所夺。400年,李暠拥兵脱离北凉,建立西凉,初定都于敦煌,405年又迁都于酒泉。前秦苻坚建元末年,将江汉人一万多户、中州人七千多户迁至敦煌。后凉内乱,张掖以东人民西奔敦煌、晋昌(今安西县)者数千户。为了安置这些人,李暠分南人五千户置会稽郡,中州人五千户置广夏郡,其余一万三千户分置武威、武兴、张掖三郡。
李暠有十子:谭、歆、让、愔、恂、翻、豫、宏、眺、亮。417年,李暠卒,李歆(母尹氏)继王位,李让任敦煌太守,李翻任酒泉太守,李豫任西海太守。420年李歆被北凉沮渠蒙逊杀死,李歆弟李恂继王位。沮渠蒙逊用水攻敦煌,城破后李恂自杀,西凉亡。
李翻的儿子李宝逃亡伊吾(今新疆哈密),臣服于柔然。439年,李宝帮助魏太武帝拓跋焘灭掉沮渠无讳(蒙逊之子)北凉,而返回敦煌,被封为镇西大将军,敦煌公。李宝有三子:承、茂、冲。李宝长子李承,姑臧侯,姑臧房始祖;李宝次子李茂,袭封敦煌公,敦煌房始祖;李宝三子李冲,大将军、仆射,仆射房始祖。李翻曾孙李成礼,绛郡房始祖。
李豫曾孙李琰之,自小过继给李冲。李琰之子李纲随魏孝武帝入关,武阳/武陵房始祖。
李愔,镇远将军房始祖。李愔曾孙是平凉房始祖。
李歆,字士业,西凉后主,有八子:勖、绍、重耳、弘元、崇明、崇产、崇庸、崇枯。
李歆三子李重耳因为西凉亡国,逃奔刘宋,任汝南太守。后北魏攻克豫州,李重耳以汝南地投降北魏,改任弘农(今河南陕县)太守,不久弘农被刘宋大将薛安都(薛仁贵之六世祖)攻陷,又改任北魏豫州刺史。李重耳长期仕魏,越来越鲜卑化,改名为李初古拔。据陈寅恪《唐代政治史述论稿》考证,“初古拔”在当时是个较常见的胡名,汉人李初古拔因功被赐胡名、进而胡化,这在当时是常见的。
李重耳的儿子李熙,字孟良,任金门(今河南洛宁县南)镇将,定居武川(今内蒙古武川西),后又迁至赵郡(治今石家庄北正定县)昭庆县(今隆尧县),从此李氏世居于此。
李熙的儿子李天赐,字德真,北魏幢主(负责宿卫的武官)。 李天赐长子李起头,长安侯,李起头之子李达摩是北周羽林监太子洗马、长安县伯;李天赐次子李乞豆,定州刺史房。
李天赐第三子李虎,字文彬,北魏左仆射、赵郡公。其时,北魏孝武帝逃往关中,不久,宇文泰杀孝武帝,改立元宝炬为帝,史称西魏。李虎握有一部分军队,积极参与了宇文泰的政变活动。西魏开国,李虎与宇文泰及太保李弼、大司马独孤信等人以佐命之功,皆封爵为柱国,号称“八大柱国”。李虎官为太尉,还特蒙西魏皇帝的宠幸,赐姓鲜卑姓大野氏,李氏家族的声望权势至此达到了高峰。李虎先是迁家同州(今陕西大荔县),宅居城西北,宇文泰常去同州探视。李虎晚年,李氏一家又定居京兆府的三原县(今属陕西)。
李虎有八子。李虎长子李延伯,生于山东,后李虎入关,李延伯仕北齐为散骑常侍。李虎的其他六个儿子是谯王(真,字长宣)、蔡王(冈同)、毕王(漳)、雍王(绘)、郇王(棉)、大郑孝王(亮)。
李昺是李虎的第三个儿子,由于大哥仕北齐、二哥战死,所以李昺继承了李虎的陇西郡公的爵位,557
年北周建立后改封为唐国公,任安州总管、柱国大将军,举家迁居长安。
隆尧县境内有李熙、天赐、虎、昺的茔墓,和光业寺碑。陵寝造于李唐建政之前,规则均依汉人旧制,而寺碑颂词有“维王桑梓”之语,证明那里就是他们的故乡。李熙及妻张氏皆汉族,李天赐及妻贾氏亦皆汉族,李虎及妻梁氏亦皆汉姓。
李昺次子梁王澄、李昺三子蜀王湛(渤海王为其后)、李昺四子汉王洪。李昺娶独孤信第四女(杨坚妻独孤伽罗之妹)为妻生长子李渊。
不包括玄武门事变中被射杀的长子李建成、三子李元吉,李渊共15子,分别是楚王智云、荆王元景、徐王元礼、韩王元嘉、彭王元则、郑王元懿、霍王元轨、虢王凤、道王元庆、邓王元裕、舒王元名、鲁王灵夔、江王元祥、密王元晓、滕王元婴。
李渊娶妻纥豆陵氏(其父为隋定州总管神武公纥豆陵毅,其母为周武帝宇文邕之姐襄阳长公主),生次子李世民。
纥豆陵毅汉名窦毅,是匈奴化的汉人,是东汉窦章之后。东汉末章子亡奔匈奴,为部落大人。襄阳长公主的父亲宇文泰是鲜卑化匈奴人,襄阳长公主的母亲是宇文邕的母亲鲜卑族叱奴(狼)氏?。
李世民之妻长孙氏,其祖父为北周左将军鲜卑族长孙凹,其父为隋朝右骁卫将军长孙晟;高欢的堂弟高岳的后代高敬德任隋朝扬州刺史,高敬德之子是高士廉、高敬德之女则是长孙氏之母。长孙氏,是唐高宗李治的亲生母亲
《唐书》上有一个关于李世民命名的有趣故事:李渊二子即将诞生之时,李渊路遇一书生为其看相,书生惊呼:“李渊贵人也,其子也贵,有济世安民之大任。”李渊惧,欲杀此人,书生已杳然不知所踪。归家,二子诞,故起名“世民”,取“济世安民”之意。
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研究隋唐史的施建中教授告诉记者,这个故事能载入《唐书》,恐怕是统治者为自己稳固地位而编造的传说。
据人大历史系孙家洲教授介绍,李世民一家祖籍应在今河北赵县,而李渊生于关陇,自称祖居关陇,是西凉王李皓的后代,借以提高自己的身份地位。
陕西省历史博物馆历史学者张铭洽教授说:“原山东太行山地区有五大望族姓氏——王、卢、崔、李、郑,其中李姓又是鲜卑族中的一大姓氏。有人推测说李氏一门是破落贵族,也有人说李氏是鲜卑族大野部的姓氏……”
施建中教授也分析了里面的几个疑点:一是李渊一门在此之前到底如何,无法从历史上考究得知;二是李渊自称为西凉王李皓后代,到底是事实如此还是自抬身价?
“但不能单凭此就说李世民是鲜卑人,因为没有足够的史料证明。”施建中教授解释说,“唐朝时候少数民族与汉族的界限划分没有那么清楚,在唐朝,北方各民族大融合现象广泛存在,如在隋炀帝时,突厥人就曾被强制性地改穿汉装;北魏孝文帝推行民族之间友好往来的政策,同一等级的人可以被允许通婚。”
在这个问题上,民族大学研究宗教学的专家牟中鉴教授也说:“中国历史上向来有皇室是少数民族的情况,不仅如此,大臣中也有许多是少数民族。一是因为文化起了联结各民族纽带的作用,只要对文化发展有益,不管是什么少数民族,都会采取接受态度,国家结合的共同体在于相同的东方礼乐文化。二是唐朝经济非常繁荣,所以更多采取对各民族宽容的政策。”
李世民的母亲窦氏是鲜卑族人
根据可考证的历史资料证明,唐太宗李世民的祖母、即唐高宗李渊的母亲,独孤氏,是隋文帝王后的姐妹,属于非汉族,所以李世民和隋炀帝之间还有着姨表关系。
隋唐史专家牛致功教授说,陈寅恪老先生的《金明馆重稿二编》中的三篇论文——“李唐世说之推测”、“李唐世说之推测后记”和“三论李唐世说之推测”,从历史学的角度讲我们所追寻的答案都含于其中了。
唐太宗李世民的母亲窦氏也是鲜卑族人。而李渊一方的血统还没有足够的历史证据进行论证。历史上有以下几种说法,赐姓大野部,河南破落李姓,老子李耳的后代等。张铭洽教授综合几种观点认为其中最有可能性的说法是李世民是受胡人影响比较深的汉族人。
施建中教授说:陈寅恪先生当年考证此事,基本把所有可考的史料,能够证明结论的部分都整理了,到今天为止,还没有什么新的历史遗留下来的资料或实物可以供此问题得到深一步的结论;要想问题得到新的发展,必须等到有新的历史资料出现。
牟中鉴教授则认为:唐太宗李世民乃一代明君,可以称为帝王的楷模,因此,后世人们想尽可能模糊其民族的概念。因此对考证唐太宗李世民身世问题并不积极。
胡人的风俗中,有父死子娶母为妻的习俗
唐人对肥硕丰腴的女子似乎更加情有独钟。像杨贵妃的传说、《唐代仕女图》的记载,都证明了唐人有这方面的审美倾向。张铭洽教授对此认为与唐的民族融合大有关系,并可以从这一途径入手,说明李唐缘起。清华大学工艺美术学院杜大恺教授认为:唐的繁荣造就了唐崇尚健硕的审美趣味,是唐代国家强盛的体现。
张铭洽教授告诉记者,在胡人的风俗中,有父死子娶母为妻的习俗,也有一家的男人合用一妻的典故。在昭君出塞的故事里,王昭君在死了丈夫后就嫁给了自己的两个儿子。而在唐朝帝王史中,也有一些类似的关系尴尬的角色。
唐太宗李世民、武则天与唐高宗李治之间的关系可以说是乱伦。唐太宗李世民在武氏则天14岁时,正值其雏女妙龄之际,召其入宫为才人。太宗死后,则天入感业寺为尼。唐高宗即位,复召武氏入宫,拜昭仪,进号宸妃。几年后,竟做了唐高宗李治的皇后。其间,唐初的元老重臣如长孙无忌、褚遂良、于志宁、裴炎及程务挺等人,曾力谏唐高宗李治,武氏“曾侍先帝,众所共知”,结果唐高宗李治根本没有在意。
历史上,杨贵妃也是一例。杨贵妃本是唐玄宗之子寿王的妻,却被玄宗公公讨来做了贵妃。这些为李唐王朝大臣们所不齿的关系是不是李氏家族身体里流淌的粗犷的血液在作怪呢?“这应该和胡人血统毫无关系吧。”北京大学伦理学教授王海明如是说,“人性古今都是相同的,今天这样的问题不是也存在吗?爱情、性欲战胜了他的德行……”
研究伦理学的王教授认为,在武氏14岁入宫后唐太宗李世民都已经是50多岁的老人了,而且行将就木,唐高宗李治自身也应该明白娶母本身就是一件不应该的事情,但他可能因为意志薄弱受了武则天的摆布,也可能是受了美色的诱惑,而最终知其不道德而为之,应该不能就这样牵强地和胡人的观念搭上什么边。历朝历代,乱伦都是一种反道德的行为,决不会为社会所尊奉,决不是李唐社会赞同这种道德观念,而是跟个人的道德和意志有关系,是一种个人缺失了德行的表现。
陕西历史博物馆的张铭洽教授解释:最有可能的说法是李氏一家是深受胡人习俗影响的汉族后裔,由于在魏晋时期长期与胡人混住,从各方面都沾染了大量的胡人风俗;而且,从唐朝女子的穿着到蹴鞠、骑马打猎的自由生活来看,当时女性享受了历代女子不曾享受的解放;对于开放、繁荣,各民族已有了相当程度融合的大唐朝而言,这种开放根本不算什么问题。
中国所有帝陵中,只有李世民的昭陵里有战马石刻
人大历史系郭双林告诉记者,从唐太宗的性格上说,李世民的好战从其为李唐打下天下的战功赫赫,到他登上王位的“玄武门之变”都可以得到印证。贞观年间,唐太宗平定东突厥,俘虏颉利可汗,解除了北边的威胁;五年后,平定吐谷浑,俘其王慕容伏允;贞观十四年,又平定高昌氏,于其地置西州,并在交河城(今新疆吐鲁番西)置安西都护府。晚年,唐太宗战志犹存,亲征高句丽。唐太宗善骑射,一生过着不倦的戎马生涯。张铭洽教授认为:这些都可以作为质疑他的血统问题的证据。
李世民的身世问题,考古学家通过对唐太宗李世民的安息之所——昭陵的考察研究,找到了新的证据。史书中关于昭陵记载,昭陵为唐太宗李世民的坟墓,有内外两城。外城遗址已难考证,门内当年建有献殿,存放李世民生前服用器物。北门曰玄武门,又称司马门。原有14个“蕃酋”的石雕像和驰名中外的“昭陵六骏”等浮雕。
西北大学文博学院葛承雍教授告诉记者,时至今日,那十四个“蕃酋”的石雕像现已人像不知何处去了,那“蕃酋”的石雕像到底有些什么来历已是无人知晓。可驰名中外的“昭陵六骏”浮雕还保存在西安碑林博物馆石刻艺术陈列室里。
“昭陵六骏”的确是李世民留下的又一个疑点。葛承雍教授用突厥语的全新解释,解开它们产地来源、马种、名号含义、陪葬习俗,揭开了沉寂千年的唐昭陵六骏之谜。
葛教授说,《突厥问题研究论文集》上面记载:马是突厥人不可离开的伴侣,平时生活游牧,战时驰骋沙场。在突厥的葬俗中,有一种奇特的祭祀悼念马功劳的习俗,一般有三种仪式。主人死后,随从会骑着马绕着死者墓地转圈,然后把马杀掉或者活埋到坟墓里。无论是突厥贵族,还是一般牧民,死后都要与马共葬,只是数量多少不同。
中国所有帝陵中,为什么只有在李世民的昭陵里会有战马石刻?唐太宗独特的墓葬形式真的显示了突厥的习俗?有关人士认为,昭陵是李世民的坟墓,至今未被打开,据称也未被盗过,或许若干年以后,我们可以从昭陵里得到最真实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