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话题
打印

一千年前的中国


zt近代中国为什么落后挨打?


或者说中国没能自身发展资本主义的原因何在?这是一个老问题。长期以来,按照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中国学者提出了一种说法,即,中国封建社会内的商品经济发展,已经孕育着资本主义的萌芽,如果没有外国资本主义的影响,中国也将缓慢地发展到资本主义社会。这就是中国历史上的资本主义萌芽说的理论根据。基于长期研究,史学界形成的广泛共识是中国在明代中后期,在江南地区稀疏地出现了资本主义的萌芽。但是,史学界对这一结论从来就存在分歧。这里,我从明清易代出发,对近代中国为什么落后了这个老问题做一番考察。



一、一些外国学者认为,清代以前的中国是亚洲的中心,也是整个世界经济秩序的中心。但是,后来明清易代清改变了这种局面



  明代中晚期,传统经济充分发展,新的经济因素大量涌现。商品经济的活跃和重商主义的抬头使根植于小农经济的一切传统观念受到挑战。明政权用以控制人口和土地的手段,户籍制度、黄册制度、赋役制度——与以前历朝大同点击查看大同及更多城市天气预报小异——渐渐失灵。经济的发展水平和人身的解放程度是衡量社会进步的主要尺度。就明朝中后期的情况而言,中国社会已经明显地表露出向近代转型的征兆。



  明代发达的农业手工业处于世界领先水平,不仅为国内商业活动的发展繁荣提供了基础,而且支持了强劲的海外贸易。明帝国在通海势力的强大压力下逐步放开海禁。中国在海外贸易上显示出雄厚的实力。在环球大视野上观察中国当时在世界上的地位,当代德国学者贡德·弗兰克认为,在现代早期历史的大部分时间里,中国是亚洲的中心,在1500—1800年间中国也是整个世界经济秩序的中心。这种意见很有代表性。



  但是,长期战乱和明清易代清改变了这种局面。清初,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全国各地一片荒凉。战乱和满洲人带来的落后的生产方式所造成的社会经济严重倒退,经过近一百年才得以逐步恢复和发展,当经济又达到或超过明代后期的水平时,中国已经与西方拉开了距离。



  二、明代在科学技术上有惊人的成就,但到了清代,科学技术却处在政治高压的干预之下,倒退回西学中源的故步自封之中



  在科学技术上,虽然明代当时还没有发生工业技术革命,但一些重大的科技成果表明中国科学技术在原有轨道上的发展和走向成熟,正向新的突破点的逼近。比如,宋应星的《天工开物》,记载了当时已经采用火药爆破法开矿,用竹制管道排放煤矿中的毒气;使用焦炭炼铁;在冶金中广泛采用活塞式木风箱鼓风;用木铁结构机车运送矿料。在纺织等行业的手工工场中,机械使用已经很普遍,手工制造的机械已经相当复杂。中国和欧洲在手工技术方面的水平是相近的。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的一些材料被200年后的达尔文用来证明他的物种进化理论。嘉靖年间,为预防天花,已经发明了种牛痘的方法。算盘的广泛使用,《九章算法比类大全》和《算法统宗》都标志着计算技术的进步。



  英国科学技术史学者李约瑟认为,明代科学家徐光启的思想方法酝酿着近代科学的倾向。他说:当十六世纪末,利玛窦到中国同中国学者讨论天文学时,中国天文学家的思想(这保存在他的谈话记录中),今天从各方面看来,都比利玛窦自己的托勒密亚里士多德式的世界观更为近代化一些。



  但到了清代,情况发生了逆转。与明代后期科学技术的开放态势不同,清代的科学技术研究在政治高压的干预下,倒退回西学中源的故步自封之中。明代中外科技交流是由民间推动的,是自下而上并得到朝廷鼓励的。清朝顺治、康熙时期,清朝与对西方传教士的科技交往仅限于朝廷。他们限制普通士人与西方传教士的接触。拥有技艺的西方传教士更像是清朝的宫廷侍从,成为天朝大国太平盛世的装饰品。清朝统治者故步自封,对新事物蔑视和拒斥。



  三、明中后期,人的自主意识增长,提倡自我,蔑视权威成为新风。但是,清朝入主中原后却加固了旧制度、旧思想的统治



  明中后期,程朱理学的统治地位发生动摇,以王阳明为代表的心学逐步发展起来,人的自主意识增长。心学提倡自我,蔑视权威,提倡社会相对平等。传统的价值观念、教条受到挑战。同时,由于明朝政权的衰败,统治机器的松动,对社会控制的能力大大下降。但政权控制力的减弱,却给反传统事物的发展留下了缝隙。新鲜事物和独立思想所受到的压力减小了,使士大夫受到了鼓励。这恰与心学的发展、与市民文化的兴起汇成一股潮流,对传统思想造成了冲击。士大夫主体意识高涨,他们集会结社,强烈要求参与政治。继东林党之后,复社成为全国性的庞大的政治性社团。它具有完整的组织和明确的主张,带有一些近代政党的意味。他们那种品核执政,裁量公卿,虽甚强梗,不能有所屈挠的精神,给晚明社会添加了一层鲜亮的色彩。



  同时,由于中国在一些领域的领先地位,也开始了一个东学西渐的过程。在西方一些先进的知识分子和政治家眼中,中国完善的文官制度和成熟有序的社会所体现的进步的人文精神是无与伦比的。一些西方政治精英对中国文化崇拜得五体投地。他们赞扬良好的中国政府以及选拔人才的科举制度。众所周知,西方的文艺复兴和启蒙思想曾得益于中国文化的启示。



  

TOP

清朝的入主中原后,并没有按明代后期社会经济的轨道继续前进,相反,它加固了旧制度、旧思想,使本已趋解体的、应该抛弃的旧制度得以维系和延续,新事物的萌芽、鲜活的思想和开放的态势均遭到扼杀。随着清朝绝对君主权利的确立和控制的强化,晚明以来“离经叛道”的思想逐渐销声匿迹。到乾隆朝,所谓“文治”达到鼎盛,思想禁锢也走向极致。清代的文字狱次数之频繁,株连之广泛,处罚之残酷,超过以往的朝代。康熙年间的《明史》案、《南山集》案,雍正乾隆年间的曾静张熙案,对士大夫进行了严厉的镇压和打击。舆论被钳制,读书人噤若寒蝉,以致出现“万马齐喑”的局面。

  四、明廷对接纳外国人、外国文化是开明的。但清朝带着自以为优越的感情,把自己封闭起来,排斥外来文化和文明

  明廷对接纳外国人、外国文化是开明的。利玛窦的活动就曾得到万历皇帝的鼓励。明朝末年,内忧外患,已成积贫积弱之势。崇祯皇帝为挽救明朝的颓败,对新鲜事物也采取开放态度。意大利传教士毕方济为了“仰佐中兴盛治事”,建议

  “一曰明历法以昭大统,一曰辨矿脉以裕军需,一曰通西商以官海利,一曰购西铳以资战守。”实际上,他是在将西方的价值观向古老的东方文明中灌注。然而,崇祯皇帝以开放的态度,批准徐光启“以其新法相参较,开局修纂”历法,

  “指挥督造战炮”,并且下令再次开放了海禁。如果历史假以时日,这些做法可能导致新的局面。

  清朝入主中原,将明代已经解体的体制再行加固,如同修理了一辆即将废弃的破车,使之继续运行,延长使用。不仅如此,清朝政权与明朝相比带有保守性和封闭性。特别是在国内叛乱得到平息,边疆地区包括台湾实现统一后,社会安定经济繁荣,它的保守性和封闭性表现得更加明显。

  清朝实行了严厉的海禁。康熙年间,清廷与罗马教廷发生礼仪之争,不仅西洋人在中国传教受到限制,对洋商与中国贸易的态度也更加严厉。当时清朝号称极盛。清朝实行闭关政策,妄自尊大,是一个原因;心怀恐惧,是另一个原因。这并不一定是害怕洋人,它真正害怕的是国内百姓。狭隘的防范心理,使清朝统治者不可能有开放的胸怀。清朝严厉的闭关政策,使中国自绝于世界大潮之外,严重阻碍了中国的社会经济发展。

  事态发展的结果已经十分清楚,清朝自身虽然走向强盛,但由于它的僵化封闭,使得中国在世界上逐渐落后了,最终出现了被动挨打的局面。可以说,清朝从建立走向极盛的大约250年,也正是中国从先进走向落后的250年。中国已经失去与西方平等对话的地位,西方侵略者挟其炮舰之利打开了中国国门。(毛佩琦) 

[ 本帖最后由 黄河水 于 2012-6-5 15:17 编辑 ]

TOP

转载中国为什么近代落后了——李约瑟难题反思



 



现代的科技文化在发展经济和军事的同时,也造成了环境问题,该问题影响人类生存的世界性难题。也就是说科技文化不可能成为所有独立发展文化的必然归宿也是很自然的。



同时,科技文化作为自然科学,不同的文化自然独立得出相同的结果,也足为怪。如中国的勾股定律与西腊的毕达拉斯定律,相同的圆周律,祖恒定律等。中国的数学与西方数学的最大区别就在于,中国的数学没有形成严密的逻辑体系。而西方数学则形成《欧氏几何》这样通过公理、定理、推论组成的逻辑体系近代科学有两个重要基础,一个是形式逻辑,一个是实验。而形式逻辑早在古希腊和罗马时期已经建立。并发展了近千年,《欧氏几何》则提供了这样的成功的范例,亚里斯多德总结了逻辑学。并开创了科学的分科。所以亚里斯多德是科学之父。



伽里略里近代科学的创始人,他开创了实验科学的先例。落体定律是伽里略的一个重要科学成果。那么这个成果为什么没有东方出现?伽利略的落体定律是对亚里斯多德的一个纠正。落体问题是伽利略解决的,问题的提出者则是亚里斯多德。没有问题的提出,问题的解决是不可想象的。



如果落体问题在中国提出会怎么样。最有可能的结果是无人问津,或既使有人得出正确的结果也不会成为伽利略。因为在东方人眼中这个问题是没有意义的。墨子是诸子百家中最重视科学技术的,在《墨子》,最早提出了力是加速度的原因,小孔成像等科学理论和实验,并在保卫鲁国的战争中制造了大量有效的守城器械。但墨家却没有对中国的社会产生太大的影响。



《欧几里德》提代的逻辑的范例,阿基米德则显示了技术的巨大力量。他在保卫城堡的战争中,利用技术战败了强大的敌人。



近代科学则延续了古希腊、罗马的理性之路,创造了近代科学,显示了理性的魅力和力量。东方传统文化有其自身的特点,有别于西方文化;她重视整体平衡,方法上崇尚直觉,政治上崇尚和平,反对侵略,研究方向上重视以人为本。这与西方的重视自然的研究,重视分析的还原论,方法上崇尚逻辑,政治上具有侵略性是完全不同的。



另外,中国人则更喜欢类比和对称之美。这与西方的逻辑和分析之美是完全相反的。在《易经》中,类比就大量使用,杨振宇则说,正是《易经》的类比思想,使中国没有出现近代科学。在《诗经》中,比兴大量出现,而对联则是中国文学又一特产,说明中国对归纳,类比,对称的偏爱。这于中国的文字是有关系的,中国人为什么选择方块字,而不选择字母文字。正是中国人对对称美的追求的结果。当然,这样的文字也十分有利于中国人类比、对称的思想的表达。



中医则是用自然的五行类比人体的五脏而发展起来的。中国汉字本身,则更适合表达归纳,类比和对称的文学之类,南北朝和唐朝,骈文和律诗的兴起,正是说明了中国人的这种审美趋向。中国的逻辑推理自然是有的,但应用最多则是在象棋、围棋等娱乐活动中,在自然科学中应用逻辑则十分少见。



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道客思想中就有多处反对技术的思想。在《墨子》中就提出力,形之所奋也这样的牛顿第二定律的最朴素的表达形式,记载了小孔成像的原理。对于这样的科学的内容,后人既无褒,也无贬,最终淹沿在中国历史中。



和欧州一样,封建社会的经济政治环境,并不适合科学技术的发展。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重农轻商的国家思想,也使适合大规律工业生产的科学技术,并无用武之地。世界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侵略都发生在奴隶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这也是由于经济决定的。奴隶社会要依靠战争获得大量的奴隶,而资本主义社会则要依靠战争掠夺原材料和市场,人类这两个阶段都是科学发展的重要进时期。封建社会世界各国科学技术发展都是缓慢的,中国也不例外。



可以讲早在古希腊自然哲学出现的时候,已经注定了近代自然科学只支首先出现在西方。而当《易经》,汉字,《诗经》出现时,就注定了以逻辑推理和实验为基础的近代科学不会在东方首先出现。



因此,不同的民族对美的追求的不同,决定了这个民族的文化科技的不同。对逻辑之美的追求,使西方产生了古希腊罗马和近现代科学技术,对对称美的追求,使东方产生了中医,及儒、释、道传文化和哲学。由于近现代科技在经济和军事上的优势,使它可以迅速在世界范围内传播。在坚船利炮的攻击下,一个有5000年文明的泱泱古国,也不得不放弃他温和但软弱、和谐但低效的传统文化,接受暴力高效、强大的西方科技。西方科技在全球范围内的传播是一种趋势,西方列强过殖民主义的方式迎合了这种趋势。但这种趋势文明统治地球不到300年,就显示了巨大的缺陷。环境问题、战争问题困绕着全人类。



追求人与人的和谐,以解决战争问题;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以解决环境问题。传统的东方文化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编者按:

我们也可以从另一个角度来看问题,如果春秋时代就那样发展下去,没有战国时期的大混乱,没有秦始皇的强力统一,也没有汉刘邦的统一,那么孔孟提倡的仁义礼智信,即行为方式学说能得到发扬光大,那么墨家、法家、农家的各种学说也就能与时俱进,那么中国的发展也就不是这个样了。春秋战国后期,私有制的畸形发展,人们私欲的发展,使贪婪湮灭了大部分人的心智。尤其是帝王们对权势的贪婪、对国土的贪婪,对各种物资的贪婪,使得你争我夺的战争变本加厉,这就导致了文化的断层!文化一旦断层,再想接上就是困难重重了。从那时到近代,都是家天下的统治政权,既然是家天下,谁会想到来接续文化断层?所以,接续中国传统文化的重任就在我们这一代人身上!如果我们能发扬光大仁义礼智信的真正精神,提醒所有人民遵守社会行为规范,选择最佳行为方式。提倡这种行为学、行为心理学、心理行为学,等等,我相信,中国的科学技术会走在世界最前列的。

英国是世界工业的中心,也是科技发展的中心,为什么?就是他们对生活的严谨!即是遵守社会行为规范,选择最佳行为方式。他们严谨地对待一切,于是就首先生产时钟,进而占领了大工业生产的首要地位。这一切,与刻板的英国人的生活方式息息相关。换成浪漫的法兰西人,这是不可想象的。所以法国的工业生产,终是要落后于西欧各国。而中国人,大家想一想,是什么样的呢?



 

TOP

zt近代中国为什么落后



中国曾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中国古代有不少影响深远的科学著作,有灿如群星的科学家,有令现代人叹为观止的工艺精品,更有对世界文明作出过巨大贡献的“四大发明”。中国古代科技一直走在世界的前列,但是为什么近代科技诞生在欧洲,而不是中国?为什么明末以后中国科技急剧地从先进变成落后?笔者认为原因是多方面的,是政治、经济、文化思想、价值观念等综合因素影响的结果。 





一、政治方面,封建专制制度束缚科技继续发展。 





古今中外科学技术的发展必须依赖于国家政权的支持和正确的科技政策。我国封建专制制度一贯实行“重农抑商”政策,这种以农为本,限制商品经济发展的政策极大地阻碍了我国近代资本主义萌芽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而西欧各国都或主动、或被动地顺应历史潮流,大力推行重商主义政策,鼓励发展工商业,既增加了财富又大大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明末清初“闭关锁国”的政策,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自卫作用,但也严重妨碍了东西方先进科学技术的交流,扼杀了先进科学思想的成长,使先进科学技术因缺乏新陈代谢而日益萎缩。




二、经济方面,腐朽的生产关系严重阻碍科技的发展。 





长期以来,中国封建社会占据统治地位的经济形态是自然经济。这种以小农经济为基础的经济形态,满足于一时的风调雨顺,自给自足,安于现状,绝少有改变传统的开拓精神和创造精神,对于科学技术的进步没有迫切的需求,因而使科学技术的发展失去了最根本的原动力,只能在日益没落腐朽的封建制度的轨道上蹒跚而行。 





三、文化教育方面,儒家文化和封建奴化教育阻滞科技的发展。 



我国封建教育偏重于政治与伦理道德,轻自然科学。封建教育是替封建统治阶级服务的,是一种奴化教育,鄙视技艺。“八股取士”的选官制度,其考试命题范围是以儒学为主的“四书五经”,培养、选拔出来的是“只读圣贤书,不闻窗外事”的书呆子、奴才,而不是科学人材。在这种氛围下也就根本不能产生有气魄创立新学说和新理论的科学家,科技发展也就失去了文化基础。 





思想文化上的儒家文化氛围也束缚了科学的发展。西方科学的发展往往都有一个较好的文化氛围,如文艺复兴产生了近代自然科学,宗教改革、启蒙运动增加了理性和科学的意识,也就大大增强了这种推动科学技术发展的良好氛围,几次科技革命则更是科技史上的辉煌。而中国是一个封建专制思想文化特别浓厚的国家,儒家文化氛围笼罩着一切,支配着一切,理学的唯心主义,使人们放弃科学的头脑,经学的独断像紧箍咒一样,造成了人们非科学的心态,形成了阻滞科学发展的巨大历史惰性。 






四、社会价值观导向方面,反功利主义的传统价值观制约着中国近代科技发展。 





科学界一般认为,功利主义是近代科学技术得以产生和发展的必要社会条件。中国的功利思想表现为对利禄、社会地位的追求,因而文人都热衷于人文、政治制度。而西方人追求的是通过自身努力寻求个人发展、个人利益及与此相关的物质、精神价值,因而热衷于生产技术和科学。我国的这种反功利主义思想与西方的功利思想反映了东西方两种价值观的巨大差异,影响着各自国家个人和社会价值取向与国家政策的制定,也就直接间接制约着自然科学家群体的发展壮大。我国的这种传统价值观与社会环境形成了一种封闭的自我适应的系统,使科学技术在中国受到了窒息。

TOP

发新话题
最近访问的版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