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话题
打印

中国模式成功的背后:腐败是温和的润滑剂

中国模式成功的背后:腐败是温和的润滑剂

(博讯北京时间2009年1月17日 转载)    
    来源:联合早报
     (博讯 boxun.com)

    2009年的来临,并未阻上全球经济危机的进一步深入和扩大,相反依然愈演愈烈。就在全球绞尽脑汁寻找解决之道,不断推出新的救市方案,甚至法德提出要在“伦理、发展、调控”的基础上建立“新资本主义”一刻,美国也是全球的主流媒体《新闻周刊》却以罕见的力度把目光投向了中国。
    
    在最新一期的新闻周刊的封面上,占据全部页面的是象征中国的巨大五星,分外醒目。在其一侧,则是更为醒目的标题:中国为什么行的通?(Why China works),和一行小标题:“达沃斯专刊:衰退的赢家”。整个封面的底色则使用了另一个中国的象征:红色。而文章则以多达六页的篇幅对中国发展模式进行了详细分析和赞誉,即使对问题也都从积极的角度来表现。
    
    文章开篇就先声夺人:“中国是今年唯一一个可能取得亮丽增长的主要经济体,因为它是世界上唯一一个惯常打破经济教科书每一个原则的国家”。这恐怕是少有的摆脱了从西方固定理论出发的惯性,甚至包含了对西方经济学理论否定的先例。文章随后翔实地列举了中国种种“非典型性”经济表现:不是真正的自由市场经济、政府操控股市、工业产品的价格、银行的经营,是国家混和(调控),指令性资本主义。然后话锋一转:这就是为什么中国经济增长下降远较其他五大经济体慢的原因。也是目前欧洲和美国正在学习和使用的做法:国有化银行和汽车业,强制对金融业的管理。作者显然对中国指令性资本主义大感兴趣。不仅认为对于一个不成熟的经济体,国家的干预成为稳定的城墙,更引用摩根—大通亚洲部负责人Stephen Roach评价说:“中国的指令----控制制度远较其他经济学家所重视的制度运转有效的多。”里昂证券(CLSA)经济师David Muthy则感叹道:“我总是被中国政府这种能力所震撼:他们以连贯的方式推动和引导人民和国家的资源达到共同的目标。”
    
    为了进一步展现这个制度模式的成功,文章还用被采访者之口(中国地方经济官员、在中国的外企管理者)对美国和俄罗斯的模式进行了对比。“许多中国领导人争论说,一个民主的中国不可能在经济衰退中幸存下来”。“2000年美国大选争议如果出现在中国,只能是战争。”“邓小平的天才在于,30年前当他把中国引入市场经济之路时,他知道国家需要一个稳定的政治环境。不管我们的制度是什么,但它适合中国”。“中国不想使用(俄罗斯)的休克疗法,因为往往是只有休克而无疗法”。而中国本身的成就则更为惊人:“三十年前中国有9.63亿人,其中30%处于饥饿状态。今天有13亿人,但现在97%的中国人可以填饱肚子。”
    
    当然,文章也没有放过从政治的角度来研究中国这个独特体系,还特意以三鹿奶粉为例:中国政府迅速撤换了多名高官,包括当地的市长和书记,中国食品检验的最高级官员也因而下台,企业董事长则被审判。并进而评论道:“这在其他发展中经济体中是相当不寻常的,而且几乎平息了公共愤怒。”而中国领导人对公共情绪包括政治情绪的关注和解决方式被作者认为是中国混和市场(导致的)最引人注目的演变。并以重庆市委书记薄熙来以高级领导人几乎前所未见的、直接走向街头的方式处理出租车罢驶事件为例,说道:“中国政府已经吸取了过去的错误,过去十年中国出现过许多混乱事件,但都被更好的解决了”。
     _(网文转载) (博讯 boxun.com)

TOP

发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