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话题
打印

译言古登堡计划第十一期:乔治·奥威尔——从殖民警察到左翼作家

楼主和楼上的,你们掌握的资料不太全面啊。
    奥威尔的实力离诺贝尔的标准差得不是一点半点,如果他能得奖,那福斯特、劳伦斯、米勒和塞利纳更有优势和实力。奥威尔的作品不是靠艺术性,而是靠思想的感召力和字里行间透露出的焦虑,来赢得声誉。对未来社会绝望的描写早就深深浸润在他的早期作品中:《牧师的女儿》、《让叶兰飘摆》、《上来透口气》都不同程度地表现出作者的不安,经常性出现的敌机轰炸伦敦的幻想很有卡夫卡死亡症结的影子,对肮脏与贫困的揭露又时刻流露出塞利纳、狄更斯的影响。
    像奥威尔这样的作家,不是简单地以“反抗极权专制”或“有良心的知识分子”就可以简单概括的。尽管他自己也有阴暗面,但总体上尽到了一个知识分子的时代责任。相比之下,海德格尔就罪不可赦了,巴金则显得怯懦矮小,至于郭沫若之流,我们就不自己弄脏嘴巴了,中国的知识分子可与之一比者寥寥,似乎鲁迅和闻一多尚可。

TOP

纪念奥威尔逝世63周年


 


1950年1月21日的深夜,


躺在病床上的奥威尔到了生命最后的时刻,


他肺脏中的一条血管破裂,


但他已经无力抬起手臂


按响警铃召唤护士,


没人听到他的呼救,


天明时分查房的护士来看他,


他早已死去了。


他的续弦索尼娅正和在夜总会饮酒,


他的伙伴也各奔东西,


他就这样孤单地离开。


未死于法西斯狙击手的枪下,


未死于西班牙共产党的追杀,


也没有像海明威那样惨烈自戕,


或像老舍那样不堪屈辱愤而投湖。


就这样凄凉地独自走开。


这让人不禁要问:


他,


如果,


没有在46岁死去,


《动物庄园》的续集将是如何?


《1984》的梦魇又会是怎样的景象?



[ 本帖最后由 金色笔记 于 2013-1-13 10:56 编辑 ]

TOP

发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