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支那一詞的起源】
支那(梵文:cina)原為隋唐時佛教僧侶對梵文中稱謂中國的一種漢字音譯,亦作至那、脂那等,一般出現在漢譯佛教經典中。這一漢字詞彙于9世紀初通過佛教交流傳入日本。18世紀初,日本學者在學習蘭學(荷蘭學)時,將「支那」一詞與西方詞彙「China」對應起來,作為其在日語中的梵音譯詞。(China英音譯詞則為チャイナ)
明治維新後,「脫亞入歐」的思潮在日本日益興盛,「支那」一詞開始在日語中大面積地替換原有對中國的各種稱呼。在日語中,該詞的漢字寫法與中文一致:支那,假名為「シナ」,羅馬字拼寫法一般有兩種:「shina」(平文式羅馬字)或「sina」(訓令式羅馬字)。
【支那一詞被誤認為不友善的原因】
甲午戰爭令日本開始躋身東亞地區強權的行列,而中國的國力則進一步衰弱。在承認中華民國之後,日本政府認爲中華一詞具有自尊自大的性質,決定以「支那共和國」來取代「清國」作為對中國的正式稱謂(而不是「中華民國」),這日益引起了中國民間和官方的不滿,因為中國的輿論漸漸覺察到日語「支那」所附含的不友善含義。雖然1930年代時,日本已決定在外交正式場合棄用,但是「支那」一詞依然為日本上下廣泛使用。直至第二次世界大戰日本戰敗之後,「支那」一詞才從日語的正式場合中全面退出。
[
本帖最后由 pitifuldog 于 2011-8-28 22:16 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