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话题
打印

鲁宁:东海共识是大国战略而非让步

回复 #1 jiangjunhe789 的帖子

東海共識是一個沒有共識的共識很明顯,
中國已經未戰先敗:
1.雙方目的都想激發自己國內的民族情緒,
看來雙方都成功了,日本人罵日本政府是賣國賊;中國人罵中國政
府是賣國賊.
2.進入實質談判與開發時,日本有老美挺著,中國有誰挺,到最後還不是得讓步.
小弟淺見,多包涵!

TOP

參考一下日本的慣用技倆

參考一下日本的慣用技倆!


引用:
百年後的談判﹐中日雙方衣冠楚楚的技術官僚們穿梭於北京和東京之間。此時經濟全球化的大潮早就吹遍世界﹐二戰後美國倡導的新國際體系隨著蘇聯的解體而如日中天。在中日間經貿往來不斷密切的大環境下﹐似乎今天的中國不是昨天的中國﹐今天的日本也不是昨天的日本。可是看看談判的議題呢﹖日本要求共同開發春曉油氣田群﹐我們據理力爭絕不讓步。兩邊的領導人不斷宣稱要把東海建成和平之海。但在談判中﹐釣魚臺的歸屬實際上被我國單方面忽略﹐這個談判完全是建立在我方“默認”日本實際控制釣魚臺列嶼的前提下開始的。也就是等於我們在談判前已經讓了一大步。把不斷聲稱擁有主權的釣魚臺列嶼人為放到了一邊。日本已經實際控制了釣魚臺列嶼﹐現在得寸進尺跟你劃中間線﹐還要商量他們單方面劃的中間線我方一側油田的開發問題。誰﹗給了他們那麼大的膽子﹗一個是美國﹑一個是我們自己。
回想百年前的洋務運動﹐回想救亡圖存的日日夜夜。師夷長技以制夷也好﹐中學為體西學為用也好﹐一實踐就失敗。每每被打得滿地找牙﹐後來乾脆就不抵抗了。怎麼同樣的洋槍洋炮到了日本人手裡就威力無窮﹐到了中國人手裡就變成了燒火棍﹖嚴復先生翻譯《物種起源》時﹐總結了一句話﹐叫“物競天擇﹐適者生存”。同樣一個大千世界﹐在列強看來就是“物競天擇﹐適者生存”在我們看來就是“己所不慾勿施於人”就是“大同世界”。奴隸和奴隸主﹑農民和地主﹑工人和資本家能講這個嗎﹖
試想當年清政府﹐迴光返照就是不簽投降條約﹐堅持打下去會怎樣﹖依筆者看還是逃脫不了滅亡的命運。首先一個沒有任何工業基礎的農業國﹐打不了一場近代化戰爭﹐也沒有對外擴張的需求。連續多年的內憂外患已經搞得清政府自顧不暇﹐國力衰退﹐中央集權危在旦夕。拼掉一個北洋艦隊事小﹐萬一東洋鬼子打到北京﹐已經做大的各封疆大吏還會緊密團結在四處逃難的老佛爺周圍嗎﹖年過60的老佛爺還能車馬勞頓四處避難嗎﹖此時﹐拿祖宗家業和小島臺灣及兩億両白銀比起來﹐孰輕孰重﹖其實﹐日本承受的壓力也不小﹐就當時日本的工業支柱紡織業來說﹐其出口到中國的布比印度出口到中國的布還貴。國內的階級矛盾因為殘酷的原始積纍不斷惡化。而提供最大穩定因素的低價大米卻來自中國的藩國朝鮮。凡此種種不利因素﹐都成了激勵日本戰勝困難的動力﹐此時不能不說“島根”性遇到了工業化後產生了無比的擴張欲。在中國,如摧枯拉朽般連著打敗兩朝政府。所以無產階級革命下的民族解放運動最終在中國取得了成功﹐原因就在於此。不革了帝國主義的命﹐不革了資本買辦的命﹐不革了封建文化的命﹐民族就沒有希望就沒有未來。
生產力決定上層建築﹐什麼來決定生產力呢﹖筆者認為是民族文化﹐是價值觀的集中體現。再回頭看現在﹐帝國主義﹑資本買辦﹑封建文化死了嗎﹖沒有。那我們變成帝國主義國家了嗎﹖也沒有。這個大環境沒有變﹐也變不了﹐特別是在全球化的今天﹐更是大勢所趨﹐誰若是螳臂擋車必然死無葬身之地。既然大環境不能變﹐那麼就只能不斷適應﹐改變自己。從此再回頭說中日東海油氣田談判﹐說釣魚臺列嶼﹐說海下的石油﹐說龍先生的《釣魚臺列嶼與東海“春曉”油田》。書中對海下石油分佈和地質構造講得一清二楚﹐對其價值在能源緊缺的今天更是不言自明。從人類歷史上看﹐資源的短缺永遠是暫時性和相對的。在無數戰爭和死亡後我們總能找到新的替代方法和替代物﹐甚至乾脆發現一塊全新的大陸。但是﹐正是激烈的爭奪促使人們去開發新的方法﹐正是爭奪來的資源養活著這些創造未來的人。中國和日本拋開歷史上的恩恩怨怨不講﹐東海資源的爭奪事關百年大計﹑千年大計。首先就是民族文化﹐價值觀的培養問題。日本之所以敢這麼猖狂﹐是民族性格使然﹐不然兩顆原子彈也不會落在他們頭上。說日本是個島國﹐民族性格也是島根性﹐反過來想想我們自己﹐在改革開放30年後的今天﹐看看被工業化急遽搾乾的各種資源﹐其實無非是住在一個大一點的島上而已﹐就人均來說毫無優勢可言。此時的我們﹐需要點島根性。
釣魚臺列嶼退而求其次也是個有爭議的地區。要談也得先談列嶼的歸屬問題。至於日本人咬定的我方油田吸走“日本”油氣﹐除非我們承認釣魚臺列嶼是日本領土﹐不然無從說起。日本若貼著我方油田鑽井則是真正在有爭議地區挑釁。因此﹐我方具有一定優勢。但是﹐這個優勢我們完全沒有利用。也就是說談判的重點是要求日本承認該地區包括釣魚列嶼是有爭議的﹐而不是所謂“日本領土”和“日本專屬經濟區”。不然等於人家把你強姦了﹐你生了個孩子﹐現在強姦者找你談孩子的歸屬和撫養權﹐強姦的事就跟沒發生過一樣。天底下哪裡有這麼便宜的事情﹖撫養權要是談成了﹐被強姦者非淪為妓女不可。中國的戰略文化是梯層結構﹐從來是不到萬不得已不翻臉﹐不到生死存亡不動武。缺乏發達國家的靈活性﹐而這種靈活性和國家發展戰略是相配合的。美國制裁中國不是一次兩次﹐最終我們還是要和美國搞好關係。同樣美國不可能制裁所有國家﹐更不可能永久制裁中國。我們和日本也是一樣﹐不翻臉﹐不打仗不是目的﹐兩樣都是手段。沒聽說過為了避免手段而犧牲目的的。而民族性﹐一萬個東海油氣田也換不回來﹐是需要政府用時間去培養的。這是當政者不可逃避的責任。
東海是什麼地方﹐是中國的咽喉。是大東溝海戰﹑黃海海戰的古戰場。回想112年前的《馬關條約》﹐說不清是條約造就了日本的現代化還是日本的現代化造就了條約。歷史已經很清楚地告訴了我們在戰略要地“寸土必爭”的重要意義。不要讓我們的子孫後代去學習“近現代史”的時候再為我們這一代人在談判桌上的行為感到羞辱﹐大風出版龍先生的書只是我們關注東海﹐關注自身權益的一個開始﹐更重要的是我們要負起我們這代人應負的責任﹐不能愧對身後的大好河山。

TOP

发新话题